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尋隱者不遇譯文及賞析

尋隱者不遇譯文及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尋隱者不遇譯文及賞析知識點,歡迎閲讀與收藏。

尋隱者不遇譯文及賞析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裏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⑶言:回答,説。

⑷雲深:指山上的雲霧。處:行蹤,所在。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他説師傅採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雲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賞析: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尋隱者不遇》寫隱者遠離塵俗的生活,清高悠閒,遺世獨立——在松樹下問童子,你的師父在哪裏?童子答,我的師父到山上採藥去了,只知道他在這山中,但因雲深霧繞,卻不知人到底在哪裏。這首詩的特點在於寓問於答,本三問三答,卻以一問三答簡括,以答句包問句,在構思方面煞費苦心,巧於錘鍊。同時,以簡筆寫繁情,想象豐富,清新別緻。平淡中含意頗深,自然中措辭不俗。無華麗之詞藻,卻別具一番韻致。

詩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效果。“我”的問話固然見於言外,“我”與“童子”往復問答的動作、情態及其內心活動也見於言外。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及其相互關係,又通過環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這首詩除了語音簡練,形象鮮明,還很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粧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評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作者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説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wyrl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