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道可道全文及譯文

道可道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可道全文及譯文,歡迎閲讀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可以明明白白地表達出來的規律,就不是永恆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規律。可以描述出來的形狀、特性、功能,就不是永恆的本質。空靈虛無,用來形容萬事萬物的原始狀態。具體形態,用來形容展現萬事萬物的發展進程。所以保持空靈虛無的狀態,可以發現萬物的本來、根源;認識具體形態的過程,可以觀察萬物的演變規律。“無”——空靈虛無和“有”——具體形態,是“道”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起源根本同出於“道”而只在外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不同,統稱為玄妙。不斷地探索這玄妙的內涵,就能發現萬事萬物的真正奧祕。

點評:

本章是對宇宙根本大規律的這個“道”作了個基礎性的闡述。

首先,“道”是什麼?“道”就是規律。那麼規律是什麼?規律就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確定不疑的、直接的因果關係。

“道”有大“道”,也有小“道”,有“常道”,也有“非常道”。有一般的“道”,也有特殊的“道”,有局域性的“道”,也有全局性的“道”。

道德經重點討論的是代表宇宙根本大規律的那個“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徹悟的“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勉強地翻譯為漢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規律是言語永遠無法“説”——解釋得徹底的,不是老子表達不出,而是凡人不可能聽懂。正如“夏蟲不可以語冰”、對先天的盲人去解釋什麼是紅色一樣。不但從來沒有接觸過,連勉強地去想象都是不可能的事。《心經》中説:“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説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規律不是凡人可以通過一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六個基本識(色、聲、香、味、觸、法)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思想、文化、理論體系(受、想、行、識)等途徑以瞭解一門“世間法”、“有為法”的方法來了解的。

反之,可以被人們通過以上途徑去了解、掌握並運用的任何一門“世間法”、“有為法”,那都不是“常道”——永恆而廣大的根本規律。這也與佛在《金剛經》最後重點強調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意思如出一轍。

真正的宇宙大“道”,哪裏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呢?這就是個“空中無色”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六根產生六識是向外的,因此,這是一個依靠環境來決定意識的過程。但是這個環境是非常不可靠的,因為這個環境是在不停地變化的。不同的時空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環境,如果我們始終追隨着這些林林總總的環境,這叫“心隨物轉”,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本心給迷惑掉了。如果,僅僅立足於向外去認識環境的方法去理解宇宙的根本法,那就叫“緣木求魚”,也叫“刻舟求劍”,根本就是犯了方向性的大錯。

比如有一個人,他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了一下頭,他就好奇:為什麼啊?為什麼蘋果會砸我啊?為什麼蘋果是往下掉啊?好,根據這個環境給他的信息,他最後在一個大環境裏發現了一個規律——萬有引力。但是,以他所處的環境他是不可能知道,蘋果其實是可以不往下掉的,也就是説這個萬有引力的規律是“有漏”的,有破綻的,有侷限性的。

現代科學走的就是這麼一個方向,不説它是錯誤的,至少它是片面的。因此,這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必然是漏洞百出的。

我們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間,都知道所謂科學研究的程序是這樣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這個假設就是個很唯心的東西,而且從假設到求證中有一系列人為的邏輯判定,如最著名的“三段論”法,這些是否真的是那麼絕對正確?本身就是有疑問的。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與真實的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誤差,經過輾轉、疊加、放大的效果,也會使所謂的理論遠遠地偏離現實情況。更何況求證的客體——環境,本身就是個不穩定的客體。不僅同類的這個客體與那個客體不完全一樣,甚至自身的這個時刻與下個時刻也會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如何保證求證的過程能完全真實的反映出考察對象的真實面目呢?如果不能做到,那麼所謂的實驗、試驗結果又能有多少可靠性呢?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那些由人(哪怕是科學家)主觀制定的規律、法則又能有多大的適用範圍、時限和參考價值呢?

話説回來,這就説明“道”如果“可道”就不是“常道”。

那麼“常道”是什麼呢?“常”是個道家與佛家共有的詞,它是指在宇宙特性基礎上的不變。“古往今來謂之宇,上下四方謂之宙。”所以説“常”就是在宇宙這個時空層次上保持不變,就是在最廣大範圍內的永恆。

我認為這個意思是在表達至少在我們這個宇宙的時空層次上來説,它是普遍適用的一個總規則,是宇宙憲法,是古代所説的“天意”、“天命”。我們古代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説到頭,就是要符合這個宇宙根本法。

要研究這個“道”——宇宙根本法,應該用什麼途徑呢?當然不能僅僅是向外探索,還要向內探索。《道德經》解決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向內探索。佛家重點要解決的也是這個問題。

這就有必要先説一下“道”的特性,首先,“道”是無所不在的,它是宇宙萬事萬物的“共性”,任何一個層次上都有“道”的存在,所謂“道在屎溺”、“狗子也有佛性”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不但有“天道”、“地道”、“人道”、也有“棋道”、“茶道”、“酒道”、“花道”,甚至也有“屎溺道”和“狗道”。其次,“道”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無”和“有”。“無”就是以上所有這些“道”的共性內容,與宇宙根本大道是一脈相承的。而“有”則是千奇百怪的“個性”。而這個“個性”的表現就是“名”。

什麼是 “名”?“名”就是“大道”——宇宙根本規則(絕對真理)衍生出來的在各個不同層次(子系統)裏的“小道”——局部規則(相對真理)的具體表現形式,等等。這個“名”的有些層次是可以被生活在那個層次的一般人感知的,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名”是可以勉強描述的,描述的精當與否取決於對這個具體的“名”的認識水平。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説,是不可能對全局性的大“名”描述得很精當、理解得很深刻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怎麼理解“道”和“名”的關係呢?比如“道”在一個蘋果裏,是對“名”起決定作用的,而“名”就是蘋果的外在表現形式,如:紅的,甜的,脆的,含水的等等。但即使是一個蘋果,也沒有人敢説蘋果的所有外在特性已經完整、準確地被掌握了,更加不要説從已經獲得的這些外在的特性裏去找出蘋果的“道”——由宇宙根本法所構成的核心。

順便説一下,這個“名”的字義是形容、描述的意思,而不是命名的意思。最早人們都是用形容的方法來命名的,後來,這個“名”才慢慢變成了現在的“命名”的意思。

“道”不是用“説”這種低層次的人類溝通方式可以完全承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説”的作用一點也沒有,否則,就沒必要有這本《道德經》,佛也不用對大眾“説”法。“説”當然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説是極重要的,因為“説”可以引導人們去體味、實證“道”,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就不會有以後高層次的溝通,也不會有真正見“道”的一天。但是這個工具又是最容易被污染和充滿歧義的,甲傳乙,乙傳丙,幾個人輾轉相傳以後,一件簡單的事也可能會被傳得面目全非,更何況是這樣深奧玄妙的道理。而且還可能有人為的增減篡改,那可信度就更低了。所以,老子推崇“不言之教”,佛家講究“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甚至佛臨入滅前還反覆強調“轉了四十九的法輪,未曾講了一字”,都是怕落下文字障把後人引入歧途。

“説”儘管不好,但沒有更好的選擇,而且“説”至少能留下一點,總比什麼都沒留下好。可以提供一點隱約的軌跡給後人去琢磨也好。因此,老子還是開始“説”了。

“道”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核,根本精神之所在,那就是“無”。還有一個是圍繞這個核起作用的外在作用,那就叫“有”。“無”是裏,“有”是表;“無”是根本,“有”是枝葉;“無”是內涵,“有”是外延;“無”決定“有”,“有”證實“無”;“無”代表了源頭,“有”代表了發展;“無”就是“空”,“有”就是“色”。

所以研究“無”,就是向內研究,就是研究根本,就是研究源頭。而研究“有”就是向外研究,就是研究枝葉,就是研究發展。

向內研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研究自己。因為人也是宇宙萬物之一,人的核心也有“道”,也有與宇宙大“道”相通的那個“眾妙之門”。而向內研究才是最根本和最徹底的,因為研究的對象是“無”——“道”的核心、內涵、源頭、根本。而現代的科學研究絕大多數都是向外研究,在研究那個“有”。

“無”和“有”這兩個部分看起來好象截然相反,但是從本質上説它們是“道”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對立創造了發展的原動力,統一構成了系統的和諧穩定。佛所説“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説“有不異無,無不異有,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最高層次的對立統一。因此,“同謂之玄”。儘管有着主次之分,但“無”學和“有”學都同樣是很深奧的學問

“玄之又玄”,不斷地去通過修行、實證去接近、探索這個“道”,那麼“眾妙之門”就打開了,就能“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標籤: 全文 可道 譯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979g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