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北京的古老民俗

北京的古老民俗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蹟。語文迷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的古老民俗,快來看看吧!

 

老北京的古老風俗不計其數,其中的民間行業活動別有一番風味,説説老北京七十二行,吹糖人兒、耍蟈蟈……現如今還流傳與大街小巷,可大部分卻已被遺忘,甚至有人聞所未聞。現在我們就一起到那古色古香的老照片裏去感受一下老北京當年的行行業業。

跑旱船

中國漢族民間舞。流傳極廣,多在年節表演。用竹或秫秸紮成船形,圍以紙或布,紋彩,繫於表演者腰間或肩上 ,下端用表示波浪的藍布遮住腳。各地船形樣式極多,工藝精湛,一般長1.67~2.33米,大的可達3米多 。據傳旱船是陸路地區人民為祭奠愛國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形式。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代中晚期文獻,距今已有1000多年。民間旱船,多扮成夫妻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外,表現捕魚 、行船的水上生活,主要技巧在女子,配合船的起伏擺動做出高難動作,表現風浪漩渦等。南方旱船動作輕柔,邊唱邊舞,北方旱船動作粗獷,有時幾十條旱船相互競技,場面蔚為壯觀。類似旱船的還有跑驢、跑竹馬,是將船形改為驢形、馬形。跑驢多演農村小戲,如夫妻回孃家等,而跑竹馬有時表演歷史題材故事,如昭君出塞、關雲長護送嫂嫂、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等。

做席

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蓋房時將其蓋在檁上,上面再用泥覆蓋。

賣檳榔

叫賣檳榔糕的,檳榔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藥。檳榔糕的製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的檳榔,然後製作成小塊出售。售賣者揹着盛有檳榔糕的木製匣子,並帶着一個布口袋。買時可收現錢,也可用婦女梳落的長髮換取,其布袋即裝頭髮用的。售者的吆喝為“亂頭髮換檳榔糕!”

吹糖人兒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着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放在木模子裏,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複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稀捏製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杆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着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製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來諷刺愛説大話、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成本雖低,而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着吧”一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很不易,從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販和民間藝人生活的艱苦。

據説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製糖人的糖稀還有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販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 “印”、 “胤”同音,而封建時代,為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誌。

賣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廟會或春節期間在廠甸賣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兩種:一種是小孩玩的,約一尺多長;另一種是成人玩的,長約三尺。同時出售的還有一種用極薄的玻璃燒製,狀似葫蘆的玩具,名曰“響葫蘆”,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氣”、“撲撲噔兒”。所謂“倒掖氣”是必須用呼吸的方法吹出聲音;“撲撲噔兒”則是象聲,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來回震動,發出“撲噔、撲噔”的響聲。

拾糞

也就是掏廁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鐵勺,晚上時還會拿一三面用紙一面玻璃的諸葛燈。

賣玻璃鏡

溶化後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紙鑲好,上面畫上圖案出售。

串鈴賣藥

賣藥小販或行醫看病的先生使用的響器。北京人叫其為“虎撐子”或“鐲子”因像婦女所帶手鐲。此鈴是以帶有圓孔的熟鐵片翻卷打成的圓環,比鐲子略小,環內裝幾位鐵製小圓珠,外面留有一條縫。郎中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伸入鐵鈴的中間的大孔內,用大指輕輕一託,手臂彎到比肩稍高再搖動,小圓珠發出一連串的鈴聲,隨走隨搖。賣藥者身背藥箱,肩搭褡褳,右手舉一幌子,左手搖鈴。聽到鈴聲或看到幌子,就知道賣藥行醫的來了。

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揹着個小木箱,箱內裝着已馴練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鎖吶。他身後跟的孩子較少,因為他平時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僱講價錢,叫到家內去演。演出時,將木箱上的木架支起來,彷彿是馬戲團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縮品,有繩梯、吊槓等。每隻小白鼠都會一兩套諸如爬梯、鑽圈、走獨木橋等本領。

拉冰牀

北京冬天的冰,給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同時也給人增加了一種便利,這便是冰嬉與冰牀。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

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在關外擁有一支善於滑冰並配有冰橇、裝備精良的作戰部隊。以後在清宮的御林軍中的健鋭營也有一支編制為1600人的冰上部隊。

冰嬉是滿族人的習俗。清代皇王們對於冰嬉十分重視,每年還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閲。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期內廷供奉所畫的《冰嬉圖》。

民間的冰牀是以木材製成牀形,長五尺餘,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在木牀與冰面的結合處以鐵條鑲嵌,以減少牀的摩擦。冰牀的主人在前牽繩以拉拖牀體,借冰之力使拖牀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牀。由於慣性和速度的原因,牽繩急行數步之後,牀主飛身躍坐牀沿,此時冰牀仍行走如飛。乘者心曠神怡,目爽氣順,家資富有的子弟,還將幾張冰牀甚至十幾張冰牀絞連在一起,置酒案於拖牀上,飲酒賞景,由多人牽引,馳走如飛,其樂在陶然之中。

冰牀還可做為交通工具,拉冰牀的繩子是駱駝毛擰成的,以防凍手。拉冰牀的鞋與眾不同,是皮向內毛朝外的一種特製的棉鞋。

吞刀

簸米

設高桌一張用簸箕內盛米香茶等數盅站於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蘸羊油蝕

將羊油燒化,將油澆在燈芯上製成蠟燭,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顏色分紅白兩色。

雪花酪

冰激凌出現之前,我國有類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時,北京出現了雪花酪的雛形;是用刨牀,將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乾)、紅果酪及濃酸梅湯澆入,在木桶或瓷盆內,用棍攪拌。然後盛入盅內,半飲半嚼。其名稱傳説不一,有的説叫“冰果酪”,有的説叫“雪茶”。説“雪茶”的人説,宮裏忌諱“雪”字與“血”同音,中間加了一個“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變來的。何時變的?不清楚。

雪花酪食之較冰激凌爽口,但製作全憑人力,是很中國的冷食。北京的天橋,天津的老三不管、鳥市都有製售的。

賣蟈蟈

娶親通信

指甲草染指甲

耍火流星

耍者以繩子一根,兩頭拴鐵絲籠,內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時,兩手弄繩、飛旋,鐵絲籠內炭火,上下飛舞,火花飛濺,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雙手飛舞,或倒地翻滾,或凌空盤旋,有“二龍戲珠”、“飄洋過海”、“背流星”等名稱。

翻跟頭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將頭放在板凳腿上,兩腳也放在另一頭的板凳腿上,然後翻身。

標籤: 民俗 北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y0nl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