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熱門】民俗作文8篇

【熱門】民俗作文8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民俗作文8篇

民俗作文 篇1

Hello,大家好,我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的北京第一小吃——“驢打滾”。這是不是讓大家覺得挺新鮮的?想必大家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如果有人知道,也不準出聲,統統給我stop,不然,哼哼,後果大家應該知道,我可是會發飆的哦!好了,閒話不多講,現在切入正題。

你知道嗎?我們除了“驢打滾”這個大名以外,還有一個響噹噹的稱號——“豆麪糕”。可為什麼又叫“驢打滾”呢?你們這些不知道的人,心裏肯定是打了個大大的問號了吧?好了,不賣關子了,就由我為大家解説吧!這似乎是當地人給我們的一種形象的比喻,當我們被做好時就得在黃豆麪中滾一下,這就像是郊外的一頭驢子在打滾,揚起的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關於我們的來歷,還有個傳説的。據説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裏的食物,想嚐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着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着黃豆麪的盆裏,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着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説:“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看來,我們還得多謝謝那位小驢兒的太監,要不是他,要不是他的那一次失手,就不會有我們這個惹人好奇的名字了。

再嚐嚐我的味道,那才叫做美味啊,不吃不知道,一吃停不下,吃在嘴裏有香、甜、粘,有濃郁的黃 豆 粉 香味兒,味道香甜,口感潤滑,真是聞一下,多活一年;吃一口,多活十年啊!

百聞不如一見,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心動了?那就趕快到北京嚐嚐我吧!

民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裏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户户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裏,殺豬後會請村裏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軟軟的白麪裏裹着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裏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着“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家鄉有一個持續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卻有着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藴,承載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民俗作文 篇3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温與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説,“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們去發現它呢!

民俗作文 篇4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節日風俗。也許大家還不瞭解傣族的潑水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傣族,瞭解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潑水節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潑水節是在傣歷3月舉行,共舉行三天,前兩天送舊,其中第一天,傣語稱為"麥日",第二天,傣語稱為"惱日"。最後一天迎新。

節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門框,窗户上,都貼着各式各樣的剪紙,城鎮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頂端站立着象徵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節日的盛裝成羣結隊地上山去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則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上,為佛洗塵。然後,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時間水花四濺。他們要借這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據説這樣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被別人潑到越多水,就越高興。因為説明他受到的祝福也很多。

在節日期間潑水節另一項最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划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到此時被推倒了高潮,穿着節日盛裝的觀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紛紛沉浸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

在節日期間,到處充滿歡聲笑語,處處洋溢着祥和的節日氣氛中。

經過我的解説,你對傣族的潑水節是不是瞭解了一些呢?

民俗作文 篇5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戴石屏雲:“把酒冰壺接勝遊,今年喜不負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每值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流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佳節,大同的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着“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也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成為寄託家人團圓願望的民俗節慶活動。

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大同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興義,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大人小孩都去摸秋,分享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

我和小夥伴最喜歡這一天。早在幾天前,我們就盼望着……這一天終於到了。晚霞姐姐剛和我招手再見,我就背起小揹筐,提着小燈籠去找小麗、玲玲、祝梅。我們大家手拉着手,一蹦一跳地朝地裏走去。

今夜是這般寧靜,遠遠望去千盞燈籠閃閃發光,螢火蟲也亮着小燈籠來湊熱鬧了,星星和月亮都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為我們照亮。不知不覺,已到了地裏。我們按傳統方法,先拔一些葱、蒜、白菜和青萊。聽老人説,你拔了這些東西,新的一年中你就會變得聰明,會算,還很清白。

我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去摘蠶豆,“我家的蠶豆最好,又嫩又大還很甜。走,去摘我家的。”祝梅先發出邀請。“我家的才好。”小麗也不甘示弱。望着她們,我想了想説:“這好辦,我們一家裏摘點,吃着一比,不就行了嗎”這主意大家都同意了。

於是我們一會兒在這家地裏,一會兒又躥到那家地裏、不大工夫,就摘了大半筐。走出菜地,坐在一塊乾淨的草坪上。這時我的肚子“咕咕”地提意見了,我想出個好主意,就説:“咱們把蠶豆煮熟了吃。”我的話剛出口,玲玲馬上拍手贊成。小麗和玲玲挖坑、剝,祝梅回家找鍋、柴,我去提水大家齊動手,很快就把蠶豆煮上了。

蠶豆很快就煮熟了。我着又軟又甜的蠶豆,心裏有説不出的快樂。大概小星星也聞到了香味,都從雲層中鑽了出來。一大鍋蠶豆很快就被消滅了。“真好吃!”小濤説。“誰家的最好吃?”小麗問。祝梅、小麗兩家蠶豆我都摘了,分不清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不好吃,只好説:“兩家樣好吃。”

月亮姐姐照着我們踏上了歸途。今年真有意思,大人摸回一年的成果,我們呢?摸到了歡樂。

民俗作文 篇7

微涼的清水順着指尖流下,隨意的拿起手邊的毛巾,無意間看到了門後的一條白毛巾,心頭微微一震,思緒隨着那條白毛巾飄向遠方。

黃土地,黃山坡,黃皮膚,頭上卻繫着一條白毛巾,這是所有人對黃土高原上土生土長的農民形象,我的家鄉就在這裏,豪放,不拘小節的黃土風情也感染着我。然而很多人只是印象裏覺得這個人比較偏愛白毛巾,事實上不能用偏愛來形容,應該用偏執來説。

在我回家鄉的幾次中,幾乎沒有看見過他們是不帶白毛巾的時候,舉個例子就能感受到他們對白毛巾的無私的愛,別人耕田勞作時,頭上戴的是草帽,黃土高原帶的是白毛巾,別人表演時頭上戴的是表演帽,他們戴的是白毛巾,別人做飯時帶的是高白帽,他們是站在大鍋前,頭上戴着白毛巾。

如此偏執的愛好,常常令我不解,為什麼他們非要在頭上戴白毛巾呢?事實上,在地裏帶白毛巾是為了防曬,因為白色反熱,但是最初也不知道白色反射,就是為了擦汗方便而已,可是誰又知道白毛巾因為它的方便功效,最後甚至被奉為傳統了。

無論是表演還是工作,頭上必戴白毛巾,在表演時你不需要看他們誰在前面只需要看誰的毛巾不一樣,誰就是領頭的了,放羊上山,頭上也少不了白毛巾,甚至你可以看見很奇異的景象,在黃土山坡上放羊時,你總會看見對面山坡有個白毛巾,然後就聽到,對面山坡上那個帶白毛巾的人喊你的聲音。

只不過隨着科技的越來越發達,戴白毛巾的風俗雖然還沒有完全泯滅,但也只有極少的人還在戴着。

重新回到現實,我看着那條白毛巾,心情微微複雜,大聲的叫着:“爸爸,你怎麼又買一條白毛巾。”然後就聽見我爸爸用濃厚的陝北腔説:“習慣了。”

是啊,習慣了,大概爸爸如今洗完澡後也改不了把白毛巾掛在脖子上的習慣,我默默的收回視線,若無其事的説:“那就彆強迫自己改了。”

民俗作文 篇8

剪紙是我們中國的一門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面對眼前這幅精妙絕倫的剪紙,我不禁拍案叫絕,嘖嘖讚歎。

這幅剪紙展現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她臉上掛着甜甜的微笑,身着五彩繽紛的長裙,頭頂頂着三個白碗在翩翩起舞呢!

看着看着,我入神了,彷彿身臨其境:晚上,新疆的大廣場上正舉辦着篝火晚會,異常得熱鬧。這時,一位美麗的姑娘款款走上了舞台。她身着紫色輕紗演出服,衣服上繡着各種各樣彩色的花紋,讓人目不暇接。頭髮上掛着許多珠子,一朵鮮豔的珠花嵌在發間,着實耀眼。脖子上掛着一串小鈴鐺,細細的手腕上戴着許多手環兒,閃閃發光,讓人感到很隆重。

正當我在思考着為什麼要穿成這個樣子時,耳邊突然傳來了一陣美妙的音樂,姑娘那輕盈的身姿也隨着音樂擺動起來,脖子上的鈴鐺發出了清脆的響聲。音樂聲、鈴鐺聲和熱烈的掌聲形成了最動聽的天籟之音。

這時,另一位姑娘拿着幾個白瓷碗走上了舞台,把一個碗拋向那個跳舞的姑娘。只見那位跳舞的姑娘靈活地把身子一扭,頭正巧頂住了那隻碗。就在她一扭,一頂之間,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兒,“小心呀,姑娘,別摔着,別一不小摔碎了碗,扎到腳。”我還沒看清怎麼回事,那姑娘已經隨着音樂又轉了幾個圈,接着那個拋碗的姑娘把碗一下子全部拋到了空中,跳舞的姑娘如旋風一般,用手和腳同時接住了碗,然後像雜技演員似的把碗全部一下子頂到了頭上,開始做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她時而跳,時而連轉好幾個圈,時而劈叉……最後收場時,她頭上的碗已經有八個了。頓時,觀眾席上載出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想到這裏,我不由念起了一句俗語: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表演難度如此高的舞蹈,一定得下很大的功夫吧!

一張小小的剪紙竟然能讓人聯想出這麼生動的情景,剪紙的魅力不言而喻。了不起的剪紙;了不起的人,更了不起的是創作。

標籤: 民俗作文 民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rklokn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