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北京胡同的民俗風情作文

北京胡同的民俗風情作文

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衚衕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並反映出北京的民俗。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北京胡同的民俗風情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

北京胡同的民俗風情作文

北京胡同的民俗風情作文(一)

“大衚衕三千六,小衚衕如牛毛”,這句話真説出了咱北京的一大特點。我家就住在城東的一個名叫東營房的小衚衕裏。當然,這條衚衕只能算九牛之一毛了。

咱北京胡同的名字也叫絕。什麼耳朵眼衚衕,小半截衚衕,筆管衚衕,九道彎衚衕……多麼形象!用不着身臨其境,就能知道這些衚衕的樣子。火藥局,白紙坊,弓匠營……説的是老輩子這地方幹哪一行的多,像我所住的東營房,當年一定是駐紮軍隊的地方,我們可以從好多衚衕的名字裏知道一些北京的歷史知識。

我愛這些衚衕言它們雖不寬敞,但車輛不多,來來往往的人都看着眼熟,再加上衚衕口“站崗”的那些戴紅箍兒的老奶奶們,給人一種強烈的安全感。在衚衕裏生活,用不着擔心重大交通事故,失竊的可能也很少。你想,衚衕裏要是進來一個生人,誰不去多打量幾眼、問個明白呢?街坊勝過最牢固的防盜門。我愛這些衚衕。它們是我們的樂園。放學後,擺上兩個書包當“大門”,就可以舉行一場男孩間的小足球比賽。女孩子用石塊畫幾個方格,就可以“跳間”,畫一條橫線,就可以夾包。不管是跳繩還是踢毽,都佔不了太大的空間。只要完成了當天的作業,就可以興高采烈地玩到天黑,家長從來不會千步。我愛這些衚衕。同學間有什麼事,交流起來特別方便。這道題不會做了,上隔壁同學家去問問,用不着讓人家從“貓眼兒”裏把你看個夠,換上施鞋才放你進去。今天他病了,我就能及時把假條帶到學校,用不着麻煩家長。同學們放學後聚在一起,在衚衕里老槐樹下天南地北地海聊一會兒,便覺得這一天過得有收穫,有意義。

我愛這些衚衕。衚衕裏頭故事多。電影電視裏好多吸引人的作品,背景都是北京的衚衕。什麼《城南舊事》、《四世同堂》、《夕照街》、《渴望》……離開了咱這衚衕,作家們就少了一半生活。我寫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沒離開衚衕,是衚衕給了我用不盡的生動的作文材料。

我在衚衕裏生、在衚衕里長大。我愛北京的衚衕。就算可後我搬進新建的樓房,我依戀衚衕的心也不會改變。

北京胡同的民俗風情作文(二)

北京的衚衕,星羅棋佈,早就聽説北京有名的衚衕三六千,無名的衚衕似牛毛.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靜謐、整潔、和諧和安詳的。當我進入衚衕區,坐在人力三輪車上,伴隨着清脆的鈴聲,穿梭在齊整的四合院中卻少了這種感覺。

北京胡同之旅是從北京最早的衚衕煙袋斜街開始,除了古舊的'凸凹不平且積滿泥水的青石板證明着它的歷史,兩邊的房屋則絲毫看不出歲月的滄桑。房屋雖極力想保持古樸的風格,但看起來格外彆扭。家住與店鋪混雜着,嗡嗡的蒼蠅肆無忌憚地戲虐着牆角的垃圾。

穿過了煙袋斜街進入衚衕區,才慢慢地找回了一點感覺。午後的陽光照在衚衕裏幾棵稀疏的楊樹上,又從葉隙間漏下來,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鳥兒、蟬兒似乎也不忍打破這份寧靜,默默地不做聲。遠離鬧市的衚衕,有種清幽,彷彿隔市般。沒有地圖,只知道所有的衚衕都“透氣兒”,也就不管那麼多了,瞎走。也正因這樣,才令衚衕之旅驚喜不斷,充滿趣味。

北京的衚衕寬狹不一,寬的敞亮,狹的幽深.最狹的衚衕數前市衚衕,最狹處僅有40釐米,僅能容一個苗條的人通過.北京的衚衕大來都只來知去,但也有彎曲迂徊的,有個叫九道灣的衚衕,共有二十多個灣呢.我們參觀的衚衕,整個兒透出一股幽靜、古樸的氣息,為繁華的都市平添了許多古色香而又温馨、安靜的韻味。有些衚衕的地面用鋟青磚或石塊鋪就,方方正正,像一塊被削平的豆腐塊,赤腳踩在上面冰冰涼涼的,讓人心曠神怡。路邊有的石板上佈滿了青苔,顯得格外陳舊,充斥着歲月的痕跡.

傍晚的衚衕則更有一番滋味。夕陽西下,天邊的最後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裏。人們紛紛搬出藤椅,拿着蒲扇到衚衕裏來納涼,老人們閒談着,兒童們嬉鬧着,還真有些‘小橋、流水、人家’的味道。

北京胡同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但是當我們走出衚衕時,許多北京人還是不由地感歎到,北京的美都在衚衕裏了。

 北京胡同的民俗風情作文(三)

看慣了小家碧玉的蘇州園林,眼前兀地現出氣勢磅礴的宮殿城門;聽慣了温婉如玉的吳儂軟語,一下子轉為字正腔圓的氣貫長虹;吃慣了江南小鎮的家常菜,這次卻端上來一碟熱氣騰騰的餃子。如此大的轉變,如飛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跌宕起伏,讓我有些適應不過來,但我知道自己的的確確地站在了皇城腳下。

一直想去領略紫禁城給人的震撼,走走孟姜女曾經哭倒過的長城,遊覽處於北方的南方園林——頤和園,逛一逛八大胡同,嘗一嘗冰糖葫蘆,走一走長安街,看一看天安門,駐足在宋慶齡的故居前,停留在郭沫若的宅邸中,感受我們的首都,觸摸它的文化脈搏。

來到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路寬。四通八達的,不似蘇州巷子的九曲迴腸,也不像上海高架的縱橫交錯,它是直的、通的、暢的,看了就讓人心裏舒適。北京的人也像北京的路,心胸也是寬的,不論走到哪邊,只要你稍稍皺皺眉頭,就會有北京人熱情地指引你,讓你絲毫沒有在異鄉的感覺。去的那天是大年初二,我們來到親戚家,年味兒還是那麼足,桌上擺着瓜果糖仁,茶水總是温的,暖氣使家裏暖和得甚至忘了外面是零下的嚴冬。聽他們講昨兒個守歲,大家都等着凌晨的梆子聲,然後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煮餃子、放鞭炮,慶祝着“炮竹聲中一歲除”。

和親戚一起走在北京的衚衕裏,沒有目的地,只是沐浴着衚衕裏的陽光,聽着老北京的吆喝聲。不遠處傳來花甲老人清脆而又響亮的京劇聲。漸漸地,人聲消匿了。這兒也許是住宅區吧,不似前面一段店鋪林立的熱鬧,安安靜靜的。我走着,看着,擁擁擠擠的青瓦白房,老式的四合院,院中有一兩棵古槐,靠近門口停着一輛破敗不堪卻未曾丟棄的自行車。我覺得自己好像走進了北京最真實、最古樸的一面,我想,也是有北京人不願去承受京城王氣的,於是,他們便躲在衚衕裏,品品茶、翻翻報紙、聽聽收音機裏的戲曲,偶爾哼上一兩句,如此平淡過一生。

北京胡同的民俗風情作文(四)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靜謐、整潔、和諧和安詳的。當我進入衚衕區,坐在人力三輪車上,伴隨着清脆的鈴聲,穿梭在齊整的四合院中卻少了這種感覺。

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從北京最早的衚衕煙袋斜街開始,卻全然沒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舊的凸凹不平且積滿泥水的青石板證明着它的歷史,兩邊的房屋則絲毫看不出歲月的滄桑。房屋雖極力想保持古樸的風格,但看起來格外彆扭。家住與店鋪混雜着,內衣毫無遮掩地晾在街邊,嗡嗡的蒼蠅肆無忌憚地戲謔着牆角的垃圾。

穿過了煙袋斜街進入衚衕區,才慢慢地找回了一點兒感覺。午後的陽光照在衚衕裏幾棵稀疏的楊樹上,又從葉隙間漏下來,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鳥兒、蟬兒似乎也不忍打破這份寧靜,默默地不做聲。遠離鬧市的衚衕,有種清幽,彷彿隔市般。沒有地圖,只知道所有的衚衕都“透氣兒”,也就不管那麼多了,瞎走。也正因這樣,才令衚衕之旅驚喜不斷,充滿趣味。比方説,拐兩個彎兒,碰到了鐘鼓樓,再走一段,搖曳風騷的柳蔭後竟是恭親王府,也就是大貪官和珅家的後花園。還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竟是貝勒爺王府。嘿!坐在百年的老式建築裏學習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大概別有洞天。這所學校,將古典與現代完美地結合了起來。七拐八拐,撞到梅蘭芳先生的故居。這是個標準的四合院,是有錢人家才住得起的寬敞房子。而今在電視上看到的四合院,也是幾家合住,很少有獨門獨院了。

徜徉在衚衕裏,看路兩旁的房子都刷上了青漆,有些地方青漆脱落了,露出了斑駁的牆壁。買一疊衚衕明信片淨是些殘垣斷壁,房頂上長了雜草,門口停輛破自行車;小販擔着擔子,剃頭師傅挑着挑子,磨刀的扛着板凳吆喝着走街串巷。夏日衚衕裏倒還涼快,冬天呢?寒風從衚衕中穿過,雪阻住了路,賣炭的吃力地拉着三輪車艱難地前行……

是的,北京的衚衕正在衰敗。一部凝固的歷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縮影,就這樣一點點地被高樓大廈蠶食着。許多人總在呼籲、吶喊:“把衚衕留下一些給後代。”這想法固然好,可對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的小市民和普通老百姓來説,為了保留衚衕而擠在斗室裏,未免不公平。現在的衚衕,還有早已模糊的石墩,失去了稜角的棋盤和參天的古樹記錄着衚衕昔日的繁華。而這一切,是必然要被現代化的東西所替代的,因為,事物是不斷髮展的。

我的衚衕之旅將要結束時,我走進了一家清真北京小吃店,選了臨街的座位坐下,嗅着炸糕、包子的香氣,透過落地玻璃望着街上。華燈初上,衚衕裏的各個院落升起了裊裊炊煙,玩耍的孩子被母親喊回家吃飯。我又環顧店內,八仙桌邊的食客正大快朵頤。從人們臉上,我看不出對高樓的嚮往,也讀不到對衚衕的深情留戀,或許在衚衕裏生活已成為一種歷史的慣性,也或許,他們從心底悄悄期待變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d8le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