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説明文 >

掌握説明文的方法

掌握説明文的方法

説明文寫作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歷來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但是,在説明文的寫作實踐中很多同學抓不住被説明事物的特徵,把握不住説明的中心,因而文章寫得很散,不能把事物介紹明白,很難給讀者留下一個鮮明的印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掌握説明文的方法,歡迎閲讀

掌握説明文的方法

一、概括介紹的方式

1、概述式

開頭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事物的概況,給人以總體形象。如《故宮博物院》是這樣開頭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有五百多年了。

開頭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稱、性質和年代。通過概述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瞭解故宮博物院的概況。

2、描述式

開頭描寫事物的特徵或狀態,讓讀者有一個直觀的總體認識。如《中國石拱橋》開頭是這樣描述的: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裏説,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把拱橋比作虹,説拱橋是“卧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卧波”。

開頭描述石拱橋的重要部位“橋洞”的狀態特徵,然後用神話傳説和詩人對石拱橋的描述補充説明這一特徵。

3、設問式

開頭設問,能激發讀者瞭解知識的慾望和興趣,急切瞭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第一段。由描述紅花的鮮豔和美麗,自然提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問題,讓人們隨作者的具體解説了解其原因,探尋其知識。

4、定義式

開始對事物下定義,提示事物內涵(本質特徵)和外延(包含的範圍),讓人瞭解事物的本質。如《統籌方法》開篇是這樣定義事物的:“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範圍極其廣泛。”

二、具體説明的結構思路

説明文的結構由事物的性質確定,一般來説,確定它的結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按説明對象的自身條理性來安排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條理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並據此安排結構,能使説明的內容井然有序,條理清楚。一般來説,運動、變化、發展的事物,它的條理性表現在時序上,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形態,説明時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的,先寫文字產生和出現書籍的雛形,再寫正式的書籍,最後寫現代的書籍,從而説明了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

處於靜止狀態的事物,如建築羣、名勝古蹟、物品等,常常從空間位置上體現它的條理形。説明這類事物,宜按空間順序,先表后里、先外後內進行説明。如《故宮博物院》説明一個古代建築羣,這個建築羣處在一定的空間方位上,排列有序,內部建築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間位置,先寫外部城門,後寫城內建築,寫內時先寫主,後寫次。整篇文章層次井然有序。

2、按人們對説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安排結構

對讀者陌生以及讀者難以理解的説明對象,説明時常常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面現象到內在事理。由個別推及一般。在具體説明中,宜先寫狀態,後寫功用或成因,最後揭示性質特徵。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説明文,具體説明部分先説一種現象:傳説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把俘虜的奴隸投在死海里,但奴隸卻安然無恙。然後解釋原因,這是因為死海海水的鹹度很高。接着進一步解説死海的成因,説明時先敍事,後説它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這樣説明,讀者易於理解。

對讀者並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説明時可先説一般,再敍説個別現象。這種寫法宜先寫性質特徵,後寫狀態,人們可先獲得事物或事理的總體認識,然後具體理解。如《蘇州園林》,一般讀者都知園林這一事物,但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有所不同,因此,寫作時宜先説出它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性質特徵,然後具體説它的形態。這種結構安排有利於讀者儘快地認識事物。

説明文的結尾一般是自然結束,説明清楚了,文章就結束了。有的説明文最後再次歸結特徵,有利於讀者區別事物。如《故宮博物院》最後寫道:“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令人不能不驚歎。”結尾直接點出了故宮建築羣的特徵:宏偉、和諧、統一。有的説明文,結尾作一些補充性的説明,或開拓讀者的視野,或增強説明的準確、嚴密程度。如《看雲識天氣》結尾是這樣寫的:“在某些情況下,看雲識天氣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還是要依靠天氣預報。”這一補充,比較全面地説明了“看雲識天氣”的作用,增強了説明的科學性。

標籤: 説明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shuomingwen/9gyw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