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中國語言學史》讀書筆記

《中國語言學史》讀書筆記

《中國語言學史》讀書筆記

《中國語言學史》讀書筆記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是一部敍述從先秦時期到解放前期的漢語研究發展的歷史。該書以研究對象為線索分類,分為訓詁為主的時期;韻書為主的時期;文字、聲韻、訓詁全面發展的時期;西學東漸時期,這種分類方式雖然與其他的以時間為線索的分類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與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觀點中國語言學史,真正的語言學始於五四運動以後,之前的各種研究均屬於語文學研究,或稱為語言學的萌芽時期、積澱時期。本書從先秦時期的零星的語文學知識開始敍述到解放以前,應視為廣義的“語言學”研究,嚴格來説,應稱為漢語言研究簡史。

王力先生對中國語言學史的分期,簡單來説可稱為“兩個階段,四個時期”

第一階段,從漢代到清代末年,這是封建主義文化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從1899年到1949年,這是資本主義文化的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語法著作《馬氏文通》的問世。

按照四個時期來説,第一個時期是經學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以疏解經義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説文解字》、《爾雅》。秦漢時期有很多編纂的識字課本,當時國家對語文教育非常重視。直到《説文》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語言學史的一個階段,童蒙識字課本階段。漢代崇尚經學,“訓詁”由此興起,但讀古書,在學校講授經書,不能隨便亂講,《漢書·藝文志》又説“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讀書應爾雅”就是講解應該正確,《爾雅》實際上是一種故訓彙編。

第二個時期是佛學與理學時期,在這一時期經義雖也還算重要,但主要不在於字義的辨析,而在於章句的闡述,於是語言學的重點轉移到音韻學上,以與文學上的聲律,哲學上的佛教相配合。韻書產生的原因是為了適應詩賦的需要。莫有芝《韻學源流》説:“今韻者,隋唐以來歷代詩家承用之譜也。”莫氏的話可以説明韻書的性質。在韻書為適應詩賦需要的同時,出現了超過這種需要,而進入語言學領域的《切韻》,雖然已經亡佚,通過學者的考釋以及《廣韻》前面的作者的《切韻序》,可以將《廣韻》的語音系統看成是《切韻》的語音系統。王力先生認為《切韻》的語音系統是以一個方言的語音系統為基礎(可能是洛陽話),同時照顧古音系統的混合物。另一部韻書《中原音韻》同樣具有重要價值,《中原音韻》由於是為北曲而作,使用範圍狹小一些,影響也相對較弱,但是從中國語言學史上看,《中原音韻》的.價值,比起《切韻》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它基本上是以實際語音為根據的。

第三個時期是經學復興時期,經學家們遙承“漢學”,作風與“宋學”迥然不同。清儒在研究方法上超越前人,“小學”碩果累累,同時甲骨文的出土,銅器的增加,有條件認識漢人所未識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比漢人多瞭解遠古的語言。清代是小學的黃金時代,《説文解字》的研究在這個時期最盛,因此,乾嘉間的《説文》之學被認為是文字學的復興。清代説文之學,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校勘和考證的工作;第二類是對《説文》有所匡正;第三類是對《説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闡發;第四類是補充訂正先輩或同時代的著作,其中以第三類最為重要,並且出現了“段玉裁、桂馥、朱駿聲、王筠”説文四大家。在甲骨文和銅器的影響之下,在清以後,出現了古文字學的極盛時期。

第四個時期是西學東漸時期,這個時期是以資產階級語言學為主流,語言學的領域擴大了,方法改進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從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響,基本上是資產階級語言學的影響,出現了中國真正的語法書《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語法的同時,也指出了漢語語法與拉丁語法、英語語法的差異。普通語言學傳到中國,學者們對語言研究才有所轉變,可以對現代語言學進行靜態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記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舊方法而是利用音標。趙元任的《現代吳語的研究》,是中國描寫語言學較早的著作。

王力先生的這本《中國語言學史》內容豐富,寫作謹嚴,觀點新穎。在每一個分期之下,描述這一時期的研究特點,歷史進程,和重要意義,其中援引了許多經典著作中的觀點,同時也對每一時期的研究對象,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價值,歷史地位,同時也指出了不足之處,體現了王力先生嚴謹的學術態度。這本著作第一次給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歷史做了一個系統的總結建立起一個科學的體系對我國語言學研究具有重要的開創性作用。

關於中國語言學始於五四運動以後的觀點,我有不同的想法,西方的語言學成為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初,而我們國家的語言學幾乎晚了一個世紀,這差距有點過於懸殊了。雖然我們之前的研究大多針對文字的研究,但也有像揚雄的《方言》研究語言的著作,《切韻》《廣韻》研究語音的著作,還有雖然之前的研究只是零星的工作,但也不能徹底否認其中的語言學研究的成就,我認為應該看做不完整,不成系統的語言學研究時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774o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