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1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隻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展脈絡。

馮在着本書裏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麼去説,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啊!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瞭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鑑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哲學思想在經濟的發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着發展。

書上也説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説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2

近現代對於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等,以及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現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通過誦讀和學習經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心,隨着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現在的孩子,要按照數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範疇的內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後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緻。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後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再後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我們的方方面面。

説到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於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於我們透過哲學,通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信息,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麼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3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後道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並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於現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麼關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裏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裏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宗教與科學的衝突。科學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後退一步,它的權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結果是自身的衰退,大眾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4

兩年前,李老師推薦我看這本書,當時胡亂翻了幾頁,實在是沒興趣看下去,心境和時間都不到吧。今年在家休假,懷孕之後心境有了很大變化,沉下心來讀這本書,頗有收穫。

這本應該算是哲學的入門書籍,講訴了中國哲學的起源、發展歷程,語言比較簡練易懂,作者自己的觀點加入的比較少,畢竟是講述中國哲學史的,主要是以敍述為主。全書系統論述了儒家、道家、名家、墨家、法家、新儒家、新道家、佛學、西方哲學的傳入,從哲學體系的開端到發展到創新再到融合,讀完之後對各種哲學體系有了大概的瞭解,它的主要觀點主張、侷限創新,並且嚴格區別儒家和儒教、道家和道教等,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時是自相矛盾的。

中國哲學在傳播復興的歷程中,出現了很多誤區,也出現了斷帶和以偏概全的現象。常常我們會發現,一説到佛家,大眾第一反應會是因果報應、極樂世界,實際這是佛教的主張,並不是佛家的哲學思想;一説到道家,大眾第一反應是各種術法求仙問道,這也是道教的主張,並不是道家的哲學內涵。如果沒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和透徹的瞭解,個人還是要謹言慎行的,畢竟存在蝴蝶效應,寧願沉默,也不要一知半解的誤導。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人的人生境界。馮老將人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熱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順着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道德境界:一個人瞭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天地境界:一個人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哲學的意義就是幫助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國的哲學是即入世又出世的,它不是逃避現實的工具。

這一篇小文,能給結緣的朋友哪怕一絲絲益處就足夠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7zez0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