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資治通鑑的讀書筆記

資治通鑑的讀書筆記

1

資治通鑑的讀書筆記

前不久,經同學推薦,我有幸拜讀了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資治通鑑》白話本。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書,大概是為了方便今人閲讀,十二部白話本中只收錄了周紀、秦紀、漢紀、魏紀、晉紀、宋紀、齊紀等各個朝代的精華文章,而且翻譯的極為通俗。像我這樣沒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歷史知識都有所涉獵的初學者,倒很適合讀這樣的書。

之前,曾經也試過讀文言文的《資治通鑑》,由於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選着看了漢紀和唐紀中的部分內容,感覺也不錯,雖然是文言文,但是絲毫不令人覺得晦澀難懂。相比之下,這一次所讀的白話文倒感覺粗糙了。前面説過了,讀《資治通鑑》,我只是為了瞭解些歷史知識,所以這次看白話文也感到滿足了。但是,沉澱知識的這一段時間裏,我還是反覆琢磨和品位了讀文言文《資治通鑑》的感覺,在內心裏依然傾向於司馬遷的原著,感覺還是原著的行文佈局更好更生動出彩些。我想,這大概就是司馬遷和他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名傳千古的原因吧!

《資治通鑑》在編年體史書領域和中國寶貴文化遺產領域之所以享有盛譽,我想一定與作者創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該書特別的語言形式和經世致用的目的有關。由於《資治通鑑》的確太博大精深了,無論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窺見書中的一角,但是就是憑着這種熱愛的`精神,我也想談談自己對於《資治通鑑》的一點感受。

首先是感覺到司馬遷著作該書時的細緻和認真。在閲讀《資治通鑑》文言文版本的時候,就被該書中不厭其煩的註釋、考異感染了興趣。從前,我讀書都是“盡信於書上”的,即書中説什麼,我便相信什麼,而當看了《通鑑》之後,我的一個很有體會的想法是,原來歷史書中寫的歷史也是不能盡信的。我們要讀歷史,就應該像司馬遷那樣,進行辨析似的閲讀,對所讀到的史實進行驗證推理,取其精華,積累經驗。而正是因為司馬遷著書的細緻認真,從而才為我們不厭其煩地留下各種線索和史料,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瞭解歷史的。

另一點是從《資治通鑑》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語言運用極其簡練,通俗易懂,脈絡分明。《資治通鑑》全文一般沒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橫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點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讀個明白。記述各種事情和描寫各種場景,尤其是戰爭方面的題材的文章,司馬遷總是將前因後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這種重視情節描述的寫法值得今人借鑑。

另外,司馬遷在每一篇文章的結尾處通常都會給出自己的點評,並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論上去。司馬遷的這些觀點和思想這好迎合了發展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的需要,今人閲讀起來,也會得到許多借鑑作用。我想,這大概也是《通鑑》流傳至今,仍然廣受歡迎和好評的原因。

總之,閲讀《通鑑》受益匪淺,我想,有機會,我還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鑑》繼續讀下去。

2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藉故説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係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後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衞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衞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衞家衰敗後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衞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衞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説,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後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3qv3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