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通用5篇)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鑑的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通用5篇)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1

這幾天,我利用寒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説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説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讀書筆記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説説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2

自從第一次讀這本書,就好像讓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這本書叫《資治通鑑》。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著作的,是一個史學鉅著。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資治通鑑”這個名字是宋神宗賜名的。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光是知道這本書的簡介,就讓我等不及了。

仔細看完這本書,裏面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尤其是裏面的商鞅。這個人呢可不簡單,正因才華橫溢,就被秦孝公看中,為國家獻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使秦國富強,讓百姓安康。裏面的荊軻也是一模一樣。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顧危險,為了兑現他對太子丹的承諾,十分有信用。但是最後卻沒有抓住機會,落到了秦王的手裏。華佗也是同樣,他醫術高超,為百姓造福,深受愛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邊,再也不能為百姓服務了,之後雪上加霜,又被關進了監獄,可依然沒有忘記百姓,但被曹操殘忍殺害…………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q名大全

這些個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證明了華夏一步一步的足跡,公元前403年一向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氣憤的事蹟在那裏發生,正是這些人們,為華夏填上了一點光彩。

慢慢合上書,書中的情節還在我腦中湧動……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3

歷合縱連橫、商鞅變法,及此卷,秦已是強秦,山東諸國,莫不懼之。然,此卷之主角,卻非強秦。乃趙、燕、齊爾。

一、主父之死

趙武靈王,傳國於幼子,自稱主父。長子安陽君不服其弟。主父憐之,欲一分趙國為二,計未決而輟。後,主父與王遊獵,安陽君矯詔作亂,欲弒君自立,敗,逃之主父,主父納之。二人俱死。嗚呼,廢長立幼,破滅之道也,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二、將相和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已是婦孺皆知,故不贅述。

三、燕齊大戰

昔,燕王亂國,齊乘其危,破其國。燕昭王發奮圖強,禮賢下士,得大將樂毅。時,齊王北破燕國,西侵三晉,南擊宋楚,劍指二週,幾於稱帝,洋洋得志。樂毅遂西聯強秦,南合三晉,帥五國之兵,擊齊。所謂驕兵必敗者,是也。齊大敗,樂毅破城七十餘,內收民心,外安諸強。齊僅餘二城,幾於亡國。然,當此之時,天不助燕,燕昭王薨,燕惠王立。惠王與樂毅不和,而田單又離間之,惠王遂罷樂毅。田單乃將齊軍,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克復失地。

古往今來,凡有功者,皆以為出乎己力,驕而洋洋得之,及至破滅,猶不知所以然。古語有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者,未有不敗也。齊王燕王,莫不如此。今近四十年間,暴富者不勝數,得守財至今者寥寥,何也?不知財之何以來者,亦不知財將何以去。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4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史書————《治資通鑑》。之所以説它令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給我補充了不少“營養”。本書的記載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唐朝的結束。這些知識,填補了不少我對歷史知識的空缺,增長了不少課外知識。此外,這些歷史知識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學習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變遷,説明了前朝的腐敗、無能。而新一代的皇帝,總是會總結前朝腐敗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優點,從中吸取教訓,加以改革,取長補短。其實,生活也一樣,當看到別人的缺點時,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點?看到別人的優點時,要及時吸取並加以運用,從而彌補自己的過失。皇帝的身邊總有一些大臣和謀士,他們為皇帝出謀劃策,明智的皇帝會聽眾謀士的建議,而自以為是的皇帝往往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結果往往會導致忘國。其實,忠言雖然逆耳,可它利於行,能夠聽從別人的勸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前朝已經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一意孤行,後果不堪設想。

《資治通鑑》不但給我補充了知識,還給我帶來了生活經驗,,真可謂“一箭雙鵰”啊!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5

《通鑑》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敍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於敍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採取了批判的態度,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

看完了《資治通鑑》一書,彷彿自己在歷史的長河中飄蕩,飽覽着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在《資治通鑑》中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漢文帝了。

漢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在我看來,漢文帝之所以能夠能夠成為守成之君時應為三種原因:一。不擾法。二。不擾民。三。克服享樂主意。由於這三點漢文帝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了一位守成之君

俗話説,守業更比創業難。中國歷史上,不乏優秀的開國皇帝,然而卻鮮有傑出的守成之君。《資治通鑑》記載了王朝興衰,各種各樣的君主多達數百人,其中失敗的遠遠多於成功的。絕大多數守業之君,不僅無法守住祖業,反而有這種那種的弊病,導致國家衰亡。在《資治通鑑》所載的眾多君主中,西漢時代的漢文帝堪稱守成之君的典範,那麼漢文帝的守成,究竟“成在哪裏呢?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漢文帝拒奢尚儉,非無慾,乃不敢放任也。其時,國家剛剛擺脱兵禍,神州滿目瘡痍,猶如廢墟,庫徒四壁,財力貧弱,皇帝出巡時竟連一輛有派的馬車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計艱難,一遇災年,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鬻妻賣子,顛沛流離。 經濟狀況的惡化,迫使漢皇帝採取了一系列穩定局勢的措施,諸如減輕賦税,抑商養農,募民還鄉等,很快使瀕臨崩潰的國家經濟有了些許生機。與此同時,另有一股不健康風氣在悄然增長,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驕奢淫逸。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私慾,不惜以增加封國內百姓的負擔為代價,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墜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為解決此弊,漢文帝決然推行節儉之風,以抵制奢靡的侵害,並且身體力行以影響官風、乃至民風。

這也是漢文帝能夠成為守成之君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小故事體現了漢文帝愛民如子的特點。又體現了漢文帝克服享樂主義的優良品質。

如今我們的社會風氣為何不好,正是因為社會上缺少像漢文帝一樣的守成之君。正是因為這社會中沒有這樣一位像漢文帝一樣的領導者。所以導致如今的社會,如果要是社會中有這樣一位領導者的話,為我們做出榜樣,全中國人民都可以做自己國家的守成之君。家強則國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漢文帝那樣,做一個守成之君,中國必將會越來越強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9y0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