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1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鉅著,講述了我們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歡看歷史,但當我翻看《資治通鑑》的時候,裏面的內容卻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我讀它的目的是:首先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瞭解,其次主要學習《資治通鑑》中人物的謀略,我們處在現代社會,雖然沒有戰爭,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學習。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妨用古人的謀略來分析當代社會的局勢,這對我們認識事物有很大的幫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謀略,為人處世之道不得不讓人佩服,它可以扭轉乾坤、化腐朽為神奇,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個“妙”字,這就是我對《資治通鑑》的評價。

有人善於摸透人們的心理特徵,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有人善於用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古代歷史留給我們不僅僅是歷史,而是給我們留下了處事的經驗和方法……

資治通鑑讀後感2

這一個月裏,我讀了這本由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它讓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讓我樹立了新的人生目標。

這本書主要是司馬光寫給皇帝,想幫助皇帝治理天下。其中,對我教育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霸王別姬》。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項羽在與團結一心的劉邦爭奪天下時,因為項羽自大並且目光短淺,被劉邦圍在垓下,最後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殺了。

讀了這篇《霸王別姬》讓我明白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自大。不要因為別人弱小自己強大就瞧不起別人,以為別人打不過自己,便自大。我們也不能目光短淺,不能學習項羽。當時項羽為什麼要自殺呢?因為他目光短淺。劉邦以前也比項羽弱小,為什麼劉邦沒有自殺呢?因為劉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打過項羽,並且劉邦抓住了項羽一個致命的弱點———自大。我們一定要吸取項羽的教訓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淺。

朋友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已經動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來讀《資治通鑑》吧!

資治通鑑讀後感3

提起《資治通鑑》,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由於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鑑》。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製品了。書後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説:“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我給大家説一説它的作用和主要內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鑑》,答案就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後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鑑》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鑑》這本書了。

《資治通鑑》真是我的好寶貝!

資治通鑑讀後感4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這裏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成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餘年裏,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後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讀。

資治通鑑讀後感5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編年體通史,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歷時9年。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將這本書名為《資治通鑑》。這裏面有許多故事都很吸引人,如:《毛逐自薦》、《荊軻刺秦》、《指鹿為馬》……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毛逐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逐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可是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逐的門客勇敢地推薦自己。結果,他憑着自己的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最終解了圍。毛逐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

讀完這本書,不但使我知道了許許多多古代的英雄人物,也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鑑讀後感6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十九年的時間編寫而成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前後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時間,這本書就是把這一歷史階段的歷史故事用白話文寫出來,使它更加通俗易懂。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或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玄武門之變等等。

我很喜歡《暮夜卻金》這一篇,它講述了一個叫楊震的人拒絕別人私下的賄賂,堅持自己的品格和修養的故事。我很喜歡楊震在故事中説的那幾句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應該學會不違背道德理念,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

我真心的向大家推薦這本《資治通鑑故事》,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知識和道理。

資治通鑑讀後感7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鑑》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

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説"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後感8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鑑》變成了我的閲讀對象,它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鉅著,由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其中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軍事等重要史實,總結歷朝歷代衰敗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對歷史瞭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瞭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於歷史的瞭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後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説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説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瞭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鑑讀後感9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説,《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着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關係,就像《三字經》説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鑑》這本書裏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資治通鑑讀後感10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受益無窮的書,書名叫《資治通鑑》。

這本書一共有八十篇。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赤壁之戰》。這個故事講的是:曹操的士兵不習慣坐船,於是他們把戰船首尾相連,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將黃蓋説:“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可以用火攻。”於是,便選取蒙衝戰船十艘,裝上枯柴,在裏面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謊稱打算投降。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黃蓋便在十艘船上同時點上熊熊大火,當時東南風正急,剎那間,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馳,把曹軍的戰船全部燒燬。燒死、淹死、嗆死的曹軍不可計數,曹軍的實力大大下降。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古人非常了不起,他們有很多絕妙的計策。比如:以逸待勞,空城計等等。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黃蓋就非常聰明,他看到曹軍首尾相連的戰船,就想到了火攻的辦法。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道,但又想到他對關羽有恩,便放了他一馬,否則曹操必定粉身碎骨。那樣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發生的許多故事了。我們一定要像他們一樣遇事保持冷靜,善於認真思考,想出辦法解決。還要學習將士們那視死如歸、奮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資治通鑑》這本書讓我回味無窮。

資治通鑑讀後感11

我最喜歡《資治通鑑》這本書,裏面內容豐富,記載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讚揚了許多風流人物,讀了這本事,讓我受益非淺。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不少人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歷史鉅著,歷時19年。宋神宗認為這部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便命名為《資治通鑑》,這就是《資治通鑑》書名的由來。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生動記載了1360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其中《將相和》令我深有感觸,講了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還給趙國,趙王很器重他,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要找機會給相如一點顏色看看,相如出門辦事,總躲着廉頗,人們問藺相如:“你為什麼怕一個老頭子?”相如説:“秦王比廉頗厲害,我還怕他,我是為了國家利益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趙國,是因為文將有我,武將有廉頗。”這句話傳到廉頗那裏,廉頗很感動,揹着荊條到相如那裏請罪。這則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要先為國家利益,後為私人用情。

資治通鑑讀後感12

相信每個選《資治通鑑》這門課的初衷是對於歷史有強烈的好奇心!歷史的魅力不單單是因為它悠久,而主要在於它的智、理。《資治通鑑》,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書,司馬光花了十年的時間編寫成功。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我們並不能從區區的幾堂課或是幾段視頻出看出它的真諦。我們從中需要學習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行為過激的伍子胥鞭屍泄憤,一夜愁白頭,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有名的戰術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胯下之辱”韓信一生英勇善戰,善於帶兵,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以應鉅鹿之戰,可見其勇猛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這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歎連連。

總之歷史中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深思,不單單只是看!應該學以致用,結合歷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將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領導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資治通鑑讀後感13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資治通鑑》,這是一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裏的的商鞅是一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為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一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資治通鑑讀後感14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史書——《資治通鑑》。之所以説它令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給我補充了不少“營養”。本書的記載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唐朝的結束。這些知識,填補了不少我對歷史知識的空缺,增長了不少課外知識。此外,這些歷史知識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學習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變遷,説明了前朝的腐敗、無能。而新一代的皇帝,總是會總結前朝腐敗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優點,從中吸取教訓,加以改革,取長補短。其實,生活也一樣,當看到別人的缺點時,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點?看到別人的優點時,要及時吸取並加以運用,從而彌補自己的過失。皇帝的身邊總有一些大臣和謀士,他們為皇帝出謀劃策,明智的皇帝會聽眾謀士的建議,而自以為是的皇帝往往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結果往往會導致忘國。其實,忠言雖然逆耳,可它利於行,能夠聽從別人的勸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前朝已經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一意孤行,後果不堪設想。

《資治通鑑》不但給我補充了知識,還給我帶來了生活經驗,真可謂“一箭雙鵰”啊!

資治通鑑讀後感15

自從第一次讀這本書,就好像讓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這本書叫《資治通鑑》。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著作的,是一個史學鉅著。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資治通鑑”這個名字是宋神宗賜名的。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光是知道這本書的簡介,就讓我等不及了。

仔細看完這本書,裏面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尤其是裏面的商鞅。這個人呢可不簡單,正因才華橫溢,就被秦孝公看中,為國家獻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使秦國富強,讓百姓安康。裏面的荊軻也是一模一樣。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顧危險,為了兑現他對太子丹的承諾,十分有信用。但是最後卻沒有抓住機會,落到了秦王的手裏。華佗也是同樣,他醫術高超,為百姓造福,深受愛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邊,再也不能為百姓服務了,之後雪上加霜,又被關進了監獄,可依然沒有忘記百姓,但被曹操殘忍殺害……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個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證明了華夏一步一步的足跡,公元前403年一向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氣憤的事蹟在那裏發生,正是這些人們,為華夏填上了一點光彩。

慢慢合上書,書中的情節還在我腦中湧動……

資治通鑑讀後感16

近周來,我閲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後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後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瞭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着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389q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