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穿布鞋的馬雲讀後感-讀後感

穿布鞋的馬雲讀後感-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穿布鞋的馬雲讀後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穿布鞋的馬雲讀後感-讀後感

《穿布鞋的馬雲》這本書十分特別,雖然從分類上來講它是傳記,但是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的創業史。畢竟馬雲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連續失敗了三次,當時他也只是一個創業失敗的普通人,根本不會有人寫書,甚至寫短文來評價他,只不過後來他成功了,所以他的創業路程又被人挖掘了出來。

而且作者也是非常真實地還原了馬雲的創業路程,不像一般傳記那樣對一些事情的批判和讚揚有主觀色彩,也沒有像現在追捧明星那樣將明星包裝化,而是把他當成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把他在在創業路程上發生的重大事情認認真真地記錄下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見,馬雲並不像外界那樣傳的神乎其神,他也只是一個想要自己創業的上班族,他自己也不會一直不犯錯,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挑起阿里巴巴。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商業傳奇,更多的是因為他鍥而不捨的決心、當機立斷的膽魄、奇思妙想的大腦和擁有明確目標以及長期規劃。

第一點是鍥而不捨的決心。這第一點就讓很多人與馬雲的成功永無緣分了。1998年,24歲的馬雲被分到大學任教後被領導要求五年不能辭職,期間他創立了一個海博翻譯社,但這個翻譯社連續虧損了三年,期間馬雲還得靠到義烏批發小商品,才能勉強維持這個翻譯社。在翻譯社開始盈利之後,馬雲就開始想通過其他方式去創業,期間在政府的委託下,他去美國擔任翻譯和協調的工作,機緣巧合之下去找到了一家VBN的公司,見證互聯網世界的神奇之後,他不顧朋友的反對創立中國黃頁。但是因為資金不足又被杭州電信收購了。因為杭州電信佔了這個公司70%的股份,所以馬雲基本上沒有話語權,而且馬雲的想法又恰好和公司的想法大相徑庭,於是馬雲的這麼第二次創業,又這麼白白的拱手相讓了。之後33歲的馬雲又接受了外經貿部邀請出任下設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信息部總經理,但是這第三次創業又重複了一遍與杭州電信合資的經歷:對公司沒有控制權和與合作方想法不一致。所以在馬雲35歲那年,他又從那裏辭職回到了杭州,從馬雲大學畢業之後已經過去了11年,而35歲大部分人也在這的時候都有了自己一份穩定的工作,人生的後半部分,也基本就是按部就班的進行了,而馬雲這大學畢業後這麼闖蕩了11年,最後除了賺到了一點小錢什麼也沒幹成,聽上去十分的失敗,如果換做是其他人的話,可能就會一直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部中心信息部總經理這個職位上幹下去了,畢竟馬雲在擔任這個職位之前已經闖蕩了九年,什麼也沒幹成。可能換做大部分人已經對創業這件事情喪失了信心,而且覺得坐着這麼個總經理的職位,拿着高額的年薪似乎也挺好的。可是馬雲他的人生目標並不是為了錢,比如他在創辦海博翻譯社的時候,無意中發現從義烏批發小商品比他辦翻譯是更加賺錢,他們翻譯社裏有好多成員都勸他改去做批發,可是馬雲説:當初成立翻譯社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並解決老師們的問題?還是為了掙錢?既然是為了前者,那就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下去,熬過去,光明就會到來。可見馬雲一旦認準自己的目標,就不會為其他事情所動搖,而這份鍥而不捨的決心,是大部分人所沒有的。

第二點是當機立斷的膽魄。1995年,馬雲第一次在美國接觸到互聯網,他發現在互聯網裏沒有任何關於中國的信息,互聯網在中國市場上還是一片空白。這個消息讓馬雲興奮不已,他覺得他已經找到了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而且馬雲的直覺告訴他,這個行業將來肯定有戲,所以在回國之後,他立刻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商業網站“中國黃頁”。我相信換作是其他人的話,可能就沒有這個立刻出手的信心了,因為互聯網在中國市場上還是一片空白,沒有人有之前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也沒有人能告訴你中國民眾歡不歡迎互聯網這個東西?更沒有人告訴你,這個東西怎麼樣才能做好做大?怎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以上的種種問題都成了其他人面對這個選擇時猶豫的原因。可是馬雲並沒有猶豫,即使他在回國當晚邀請24個朋友來聊互聯網時,有23個人都勸他不要做互聯網,可是這依然沒有動搖馬雲想做互聯網的想法。僅在一週後,他就與妻子籌借了十萬元,創辦了中國的第一家商業網站。雖然説馬雲天生就有對商機的敏鋭嗅覺,但是光對商機敏感是沒有用的,因為如果你不果斷出手,抓住商機的話,商機就會與你失之交臂。事實證明,就在馬雲搶佔互聯網的市場不久之後,杭州電信這個大公司也開始着手在互聯網方面的工作,還把搶先登陸的馬雲給收購了。這樣看的話,如果馬雲當時再猶豫一兩個月,讓杭州電信這種大公司搶先佔領互聯網這塊巨大的商機,那馬雲就完全沒有可能再進軍互聯網了。而且不要覺得馬雲是一個隨便瞎出手的莽夫,如果他真的是一個莽夫的話,那他面對23個朋友的反對,他的頭腦肯定也會冷靜下來的,而事實上,他並沒因為這23個朋友的反對就放棄互聯網方面的創業,可見馬雲面對失敗的風險以及朋友的反對,也執意要在互聯網這方面創業的原因除了他的商業嗅覺之外,更多的就是他的膽魄了。

第三點是奇思妙想的大腦。你光是鍥而不捨地守着守到商機沒用,你還要果斷地抓住商機,但是抓住這份商機以後如果運營不當,你還是會創業失敗。第四點是擁有明確目標以及長期規劃,因為光是有異於常人的運營方式和方法,而隨便在商界裏胡亂闖蕩的話,很容易造成高層判斷失誤以及員工沒有目標喪失動力。而在馬雲35歲那年開始第四次創業的時候,當時已經有很多人在互聯網領域內有所成就了,比如丁磊創立的網易,還有雅虎。所以這時想再創了一個互聯網公司,就是十分困難的,必定會遭到大公司的阻撓。不過馬雲另闢蹊徑,他創建了一個新的B2B模式,不停的向其他網站上發帖子宣傳介紹這個模式,並且他發揮了他善於演講優勢,不停在各個地方做演講,不斷的告訴那些來聽的人:B2B模式是最終將改變全球幾千萬商人的商業模式。

與此同時,他擁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他非常清楚,在阿里巴巴把互聯網作為中小企業做進出口生意的手段後,他的公司要做的,只是如何讓它的用户來使用這個產品,來了解這個產品,如何讓商家相互產生信用,如何讓互聯網的產品被更多商家知曉等。不過這也終將是一個短期目標,因為當三年,五年,十年後互聯網變得十分普及的時候,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可能都會把阿里巴巴作為唯一的進出口生意的手段,他們的公司就失去了目標,因為他們什麼也不需要做,自然就會有公司來找上他們。而且如果按照這樣的模式繼續運營,阿里巴巴就一直只能做一個當中間商賺差價的小公司,這樣是沒有更大的拓展空間的。所以馬雲在杭州湖畔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自己明確的長期規劃。他説:第一我們要辦一家B2B的電子商務公司,這家公司的目標有三個:第一,這個公司要能生存80年,第二,要建設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司,第三,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進入全球網站前十名。從這裏我們會發現馬雲已經把阿里巴巴的目標從B2B業務拓展到包括C2C,B2C第三方支付和雲計算的領域。另外光有長遠的規劃,而不知道怎麼去實行,也是不行的。而馬雲敏鋭的商業嗅覺和長遠的'目光,恰好可以實行他的長遠的規劃。例如在與高盛公司談判的時候,儘管他的談判條件比之前馬雲拒絕的40家公司還要苛刻,而且阿里巴巴急需用錢所以談判的空間十分狹小,但馬雲還是毅然選擇了高盛公司,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世界知名的投資銀行,另一方面是因因為高盛表現出了對阿里巴巴的長遠信心。馬雲事後説道:不光是資本挑選目標企業,我們有自己的取捨,對那些不能與公司戰略兼容的資金我們一般不接受,而和聰明人在一起,你不用説什麼廢話,他們就能聽懂你的業務模式。

而除此之外,馬雲一個人也不可能獨自把阿里巴巴這麼大的公司給撐起來,他也需要一個優秀的團隊。雖然剛開始做B2B模式的時候,他的18個人的團隊可能不是都清楚馬雲到底在講什麼,他們可能也不瞭解互聯網的前景到底有多大,但是因為馬雲的領導能力很強,團隊相當有凝聚力,所以他們都無條件的信任馬雲。而也正是這一點以及馬雲的個人魅力,讓蔡崇信拋棄了當時的百萬年薪,加入了馬雲這邊,心甘情願每個月領500塊錢的月薪。

在這本書裏,我覺得有一句話特別能體現馬雲的特點,在阿里巴巴融資階段時每次投資者問完馬雲問題,馬雲會反問他們説:“你倒是説説看,除了錢以外,你還能給我帶來什麼東西?”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看出來馬雲並不是像其他創業的新人一樣,急於求成把公司做大,而是始終貫徹他的目標,堅守他的決心。因為當時阿里巴巴初始資金只有馬雲的團隊集資的50萬,所以融資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在當時的困難情況下,馬雲依然有膽魄去拒絕投資者,而不是其他人一樣,手忙腳亂地到處尋找投資者;而且馬雲的才華和長期的規劃也在此得以體現,這裏可以看出馬雲並不只重視錢,而是重視那些公司能夠帶給他的其他東西,如果那些公司和杭州電信一樣與他想法不同的話,那麼馬雲的創業可能要再次失敗了,他想找的是一家和他想法相同,能夠長久地支持阿里巴巴的公司,不然就阿里巴巴這個有前景但是資金不夠的小公司肯定又會再次重蹈中國黃頁的失敗。

標籤: 馬雲 讀後感 布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yzg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