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讓孩子學會寫作》讀後感

《讓孩子學會寫作》讀後感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讓孩子學會寫作》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讓孩子學會寫作》讀後感

這是一本教老師如何訓練學生習作的書,然而卻不是一本教技巧的書,相反看起來更像是一本激發老師認真、全情投入習作教學的書。蔣老師的書不如管建剛老師的書方法、策略多,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看到一位熱愛習作教學的教師應有的樣子。蔣老師將一些作文公開課分為兩類:1、“造米”——課內看圖,做遊戲,做實驗,表演等,然後把經過寫一篇作文。2、“找米”——把孩子引向真實的生活,還列舉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的寫作課程體系,就是讓孩子們到生活中去觀察。比如,學校的果園,校舍旁邊的花,當太陽沒入烏雲的時候。這樣我想起我之前帶着學生觀察校園裏的花,我事先把花的名字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先記下來,讓他們着重觀察植物的顏色、樣子、味道、像什麼。然後帶着他們走進操場,一種花一種花的介紹名稱,學生們仔細地觀察,認真地聞,調皮地玩耍。二十分鐘的觀察以後,返回教室結合自己的筆記,寫寫校園的花。我批改後又在全班分享。這樣的習作,寫的很原生態,自然而美好。後來,又帶學生進行了紫藤的觀察,有了上次的經歷,學生的觀察更有目的性,觀察更細緻,想象力也更豐富。三年級的學生,有許多寫的比我還好。不得不説,“找米”的習作課堂,更真實,也更能激發學生內在的習作潛力。

我們以往認為的好文章“春天百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就是好文章的代表,但是蔣老師卻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比如他認為“這是一個可愛的大花園,園裏長滿了柔嫩的青草,草叢中到處露出星星似的美麗花朵,還有十二棵桃樹,在春天開出淡紅色和珍珠色的鮮花”這樣的文字才是美的,能讓我們感受到具體的畫面感,而不是空洞的描述。為了訓練學生將描述具體化、有畫面感,蔣老師安排學生描述一片樹葉,不少於400字。並且讓學生將自己描述的這片樹葉貼在紙上,以便蔣老師對照。學生描述的越具體,這項旨在提高他們描述能力的訓練就越有效。為了激發學生寫作的慾望,蔣老師還將寫作地點安排在肯德基,有新意的.做法,激發出了學生巨大的潛力,許多學生的描述都符合要求,並且從樹葉的顏色、脈絡、觸感都有很詳細的描述,不得不説,蔣老師為了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真的是做出了很多努力。

讀到蔣老師帶領學生去見雷夫這一片段,我覺得蔣老師是一個很用心的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極力給學生創造寫作的條件,並且為了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了讓學生對這件事充滿嚮往,他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隆重的像學生介紹雷夫,再比如帶領全班學生閲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當學生對這件事充滿期待的時候,蔣老師就跟學生説,“我們要見雷夫,那麼你們知道怎麼描寫雷夫的外貌嗎?寫外貌是很難的,我教你們一些技巧”蔣老師讓學生要大量的借鑑文學作品中的外貌描寫,還教給學生一些非常有用的小技巧,比如第一個,寫外貌不出現“有”,很多孩子寫外貌就是是串聯器官,顯得很生硬,但不這麼寫,他又寫不長,蔣老師就告訴學生可以保留器官,但不能出現“有”字。第二個是寫外貌,要用“有”,這個“有”指的是最有特點的“有”,也就是説要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寫。第三個是寫外貌有多用“像”。前兩種方法比較適合有特點的人物,但大部分人都是大眾臉,於是蔣老師就帶着孩子們,閲讀名家筆下的人物外貌描寫。這些技巧,平時孩子們可能都聽不進去,但是因為跟真實的任務一結合,效果就不一樣了,他們就可以自發的將技巧和自己的創意融合在一起,寫出來的文章,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最後的寫作技巧,我和蔣老師有同樣的想法,寫作技巧是必須教給孩子的,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是有寫作的天賦,不需要老師教,反而更多的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作文該從何下手,所有的個性都應該是在熟練掌握技巧的基礎上的自然發生。我一定會在今後的寫作教學中合理地使用,讓我和孩子們都不再害怕作文。

標籤: 寫作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g207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