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1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是知名女性專業作家魯稚所著。這本書是作者以自己和孩子在一起點點滴滴的小事為出發點,從而延伸出教育的大道理!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字句平平淡淡,但這平淡中卻讓人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書中説“世界上只有1%的孩子可能成為天才,卻有99%的父母都在做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夢想和努力。”其實世界上本來就有99%的孩子註定一生的平凡,但很多父母卻意識不到這些,也難怪誰不想成為人上人了。

讀了這本書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命運。我的爸媽是個要面子的,從來都不允許考試成績脱離班級前十!越是這樣我越是叛逆越不想學習,結果成績一落千丈,結果可想而之,然而上了大學父母管不到我,無聊的生活中自己卻覺得學習是一種快樂,並自己學了兩個專業,雖然忙碌但很充實!

其實像我這樣的狀況的孩子很多,在我教學的九個班級中最起碼有90%的孩子要上補習班、興趣班。有一天上午第三節課,一個孩子居然打起盹來,我叫醒了他,下課的時候他自己不好意思的一路跟着我去了辦公室,跟我和盤托出。每天忙學習作業,奧數班,興趣班,弄的他天天十一二點才睡覺。我問他喜歡這些興趣班嗎,是你自己的愛好嗎,他搖搖頭,讓我不要告訴他爸媽,他只是希望他們不要生氣,並保障以後上課一定遵守紀律。想想看,他才是個三年級的孩子,承受着爸媽的過高的期望,然而他的父母卻沒有意識要致力於培養孩子適應現代社會的健全的心靈和體魄。小小的孩子懂得不讓父母傷心,那父母是不是也應該想想給孩子報的興趣班是不是孩子最感興趣的呢!在我看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感興趣他們才會把他當成一種習慣,而不是負擔。

其實魯稚專家在書中傳達了她的人性化施教的感悟:“孩子的培養是一次充滿喜悦的發現之旅,平凡的孩子也可以培養成才!在這個神奇的過程中,只有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作為老師的我們,就應該在孩子和家長之間建立這個橋樑,畢竟有時候孩子屈於父母的威嚴,不敢説出自己的想法,而父母相對來説還是會聽聽老師的建議。我們要和家長一起建立一種教育理念:發現孩子的優點將其放大,對於他的缺點我們和他一起來改,同時我們最應該注重培養孩子適合社會的心靈和體魄,幫助他們做最好的自己。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總就有大大小小的“泥坑”,那孩子陷入了“泥坑”該怎麼辦呢?魯稚專家在她的書中便提到了這個問題,也給了我幫助。書中講述的是作家在小學階段的事情,她害怕數學,結果越害怕逃避去,成績就越差。直到她遇到了她所謂的好老師,正是作者所謂的好老師給我提供了教育上的幫助。

我所教的班當中有的班紀律很差,其實現在想想作為新教師的我還是缺乏教育經驗的。他們紀律差,我就態度不好,批評他,結果適得其反,她們的繪畫水平越來越差。書中的成老師遇到這樣的情況,總是不愠不怒,性格也是極其温和,而且她不歧視任何學生,耐心的講解,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現在想想,自己還是過於嚴格了,雖然也給他們進行指導,畢竟沒有針對性,最重要還是要多關注他們的內心,發現他們的優點,多表揚,少批評,我想學生會感受到自己的努力的。畢竟要想學生愛你就得先愛孩子,要讓學生去喜歡你的可,就得知道他們喜歡什麼,這樣才能讓他們喜歡你的課,對待孩子要忍耐寬容,畢竟他們只是個孩子,你以微笑對待他們,他們也會以最純真的'笑容回報你。

一切都互為因果,教育就是這麼簡單!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2

這本書的作者,小名小豆豆,大名黑柳砌子。日本一名著名的主持人,演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作者的這本書記錄的是她真實的一段童年讀書生涯。這個事業有成的女士,在她年幼的時候卻是一個調皮,好動,與眾不同,曾經一度被學校勸退的孩子,但幸運的是她人生中遇上了2個也與眾不同的人,首先是她的母親。對於小豆豆種種異類的行為以及被開除的事情母親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進行訓斥,抱怨,甚至在小豆豆大學一年級時母親才告訴她曾經被學校開除的事實,因此退學的事情沒有給小豆豆的心靈留下任何陰影。

更可貴的是,當她發現女兒的種種不同時,她所做的,不是像一般的家長一樣,拼命用壓制的辦法去改造女兒的個性,或者説是用強迫的方式使她女兒變成一般人能接受的正常兒童形象,相反,她為女兒選擇了另一所,在別人眼裏還不能接受的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巴學園。正是這所學校,還有學校校長——小林先生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改變了她,奠定了她一生的發展,小林先生的巴學園和小林先生的教育思想便是今天我要和大家重點分享的人和事。

一.教育是自然地教育。

大意有兩層。首先他認為應該把孩子放到大自然去。她們的學校建在一個美麗的充滿了田園風格的花園裏。每天下午,一天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孩子就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出去散步,玩耍,在田園裏散步的時候老師和學生一起,很自然地帶孩子們認識各種不同的動物,植物,像植物裏難以分辨的“雄蕊”和“雌蕊”,各種不同的昆蟲,根本無須用到書本。有時,學校還單獨請真正生活在學校附近的農民伯伯到學校教孩子們學習除草和耕種。

教育是自然地教育,他的第二個層面的意思:愛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順應孩子的自然天性,用孩子喜歡接受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因為條件有限,在不能帶孩子真正去野餐的情況下,他讓孩子們帶帳篷在學校大禮堂裏體會野營的快樂;當孩子們很好奇電車是怎麼運到她們學校時,他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們帶毛毯和睡衣住到學校裏,親眼目睹在凌晨時看電車怎樣被別的車子運到學校的,可以想象孩子們有多興奮,這樣的記憶比起老師的告訴會是多麼的深刻和美好,當孩子膽量小,缺乏勇敢的精神時,小林老師讓學生晚上按自己的喜好選擇角色扮演妖怪或是路人,在真正黑漆漆的路上行夜路,練膽量;當小豆豆的錢包不小心掉到廁所,小豆豆自己在廁所口使勁掏時,小林先生看到了,沒有半句詫異或是責備的話,只説:掏完了,要按原樣把髒東西放回去;為了讓孩子們可以盡情玩耍不受限制,他讓家長給孩子穿最差的衣服到學校來,而不用擔心弄髒弄破衣服;當他了解孩子們飯前喜歡説話的特點,就允許孩子們吃飯前嘰嘰喳喳先把話説個夠,甚至還特意設計了每天請一個同學飯前當眾説話的活動,培養孩子在眾人面前表達的能力和膽量…這一切聽起來都是那麼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正是這種有趣的教育方式,使巴學園的孩子:每天早晨就只想快快的來到學校,下午放學也不想回家。

二.最成功的教育是無痕的教育。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教育方式裏面,説教法是家長老師經常採用的一種教育方法,在我看來,説教式的教育是孩子不喜歡的,效果有時還適得其反。在巴學園,在小豆豆的描述中,教育的方式卻是:潤物細無聲。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每個巴學園的孩子管理巴學園的一顆樹,在樹上寫上孩子的名字,下課時可以爬在自己管理的樹上玩,平時為自己的樹澆水施肥;在巴學園裏,有一個殘疾的孩子,為了培養孩子平等的健康心理,老師和校長從不對其他孩子説:你們不要欺負他,人人都是平等的,也從不對那個殘疾的孩子説:你不要自卑,你和他們是一樣的等等諸如此類説教式的的語言。(這是我們中國教育最喜歡採取的方式),而是用特殊的方式:在夏天,他讓所有的孩子,包括那個腿有殘疾的孩子,在游泳池裸泳,讓每個孩子都覺得,無論哪個身體,健康的和殘疾的,只要是自然地就是正常的。在孩子們最喜歡最想表現自己的運動會上,小林先生特意為殘疾的孩子設置一個讓他穩贏的運動項目,讓他和別的孩子一樣體驗成功,讓殘疾孩子同樣得到尊重。為了避免孩子偏食,他鼓勵孩子們每天把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帶到學校來,種種行為,都讓巴學園的孩子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孩子的愛心,耐心,責任心。

三.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良的品質。

在小林老師的眼中,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良的品質,即使像小豆豆那麼調皮那麼不可思議的孩子身上,他和孩子交流就看出了她的這種優良品質,而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教育者,不僅要認識到這點,更要好好的培養好每個孩子身上這種品質。他認為:這種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隨着環境的變化,家庭社會的教育而受到影響。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挖掘每個孩子身上這種優良的品質,並培養他,使之成為一種永恆的品質。正是有這種思想,他對巴學園的每個孩子都充滿了信心。對小豆豆種種怪異的行為,他不以為奇,卻經常對小豆豆説:你是個好孩子。對那個身體殘疾的孩子,他經常説的是:你能行的。

因為在巴學園的快樂讀書生活,改變了那個曾不被別人接受的小豆豆。小豆豆成為了一個自信,大膽表現,能言善辯,情感豐富,心地善良,快樂單純的人,正是這種優良的個性促使她成為了日本著名的演員,主持人,聯合國親善大使。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豆豆以後幾十年的生活中,巴學園的同學們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每年組織聚會,實踐證明所有在巴學園就讀的孩子,無論成就如何,他們都擁有樂觀健康的心態,並且絕大多數因為這種經歷,每位在成才成長的道路上都非常順利。那個曾經殘疾的學生成為了一名高級企業的高管,那個無比愛好物理的學生成了日本一名著名的物理學家,校長的女兒,成為了一名和爸爸一樣成功的教師等等。巴學園,短短的幾年生活使所有的孩子不僅是事業,家庭都受益匪淺。

寫到這裏,我們在欣賞巴學園獨特的教育之餘,我們應該多些思考:我們的教育隔每個孩子有多遠?教育和教育的不同造就了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看我們的教育,經歷了幾個曲折的階段:在中國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我們曾經一度把學生知識的獲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卻忽視了學生健康心理及良好習慣的培養;現在我們改變了觀念,明白了其實在人一生的發展中,良好的性格,習慣遠比書本的知識更重要時,我們的教育理念有了改變。我們的教育形式卻還比較單一。

在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更多的教育都是老師或家長規範好的,想當然正確的統一的管理。我們忘了:每個孩子,原本他們都是不一樣。這樣的教育,就像一部機器,雖然能產出產品,但是沒有任何的創意和個性。不同的零件,在統一壓制的過程中,他是扭曲而不健康的。如何從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如何對待不同孩子不同的行為,特別是特殊孩子的行為成了我們都要思考的問題。用小林校長的話説:不要把孩子,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中,而要讓他們自由的思考,孩子的夢想,比老師的計劃大得多。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oz0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