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8篇)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8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8篇)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敍述了自己對於《二十四孝圖》中對於“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麼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為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於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為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偽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為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於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 “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2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鋭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衞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3

捧着魯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會兒,半天沒憋出一句話來。雖説作者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但我總覺得他的文筆太過深沉晦澀。也許是我的覺悟低了些吧,連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圖。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説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筍”“卧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髮老爺在故作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孝並不像魯迅所言的那番“難到了幾十幾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熱騰騰的暖茶,看見你把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看見成績單上那喜人的成績。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讓父母舒展眉頭的了。可惜,有人連這一點小事也做不到,讓雙親頭上的`白髮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沒有錯,它的最終母的只是希望後人更加孝順,更為懂事。儒家思想的確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們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發現它優秀的一面。因此原諒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4

孝是什麼?孝是寬容:寬容老人總也捨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爛";寬容老人的嘮叨;寬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報答:是母親節的一束康乃馨;是父親生日時的一瓶好酒;是久病牀前的送湯喂藥。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聽取老人的話;耐心向老人解釋做工作;耐心説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騙:百餘元的衣服不妨告訴老人只花了幾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閒暇之餘,翻閲朋友的空間時偶然看見《二十四孝圖》這本書,看後感受頗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縱觀《二十四孝圖》這本書,孝子們有為父母舍利的,有為父母捨身的,有為父母舍妻子、兒女的,可以説無一不能捨!甚至自己的生命。捨身、舍心,完全是無我的盡孝。

吳猛《恣蚊飽血》,王祥《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丁蘭《刻木事親》,郭巨《埋兒奉母》 …… 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一個孝子該如何行孝呢?孔子從居、養、病、喪、葬、祭五個方面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首先"居則致其敬"。"致"就是盡心盡力切實做到,而且做得圓滿。就是説對父母要發自內心,完全真誠,沒有絲毫保留。虛偽。對父母由衷的尊敬,這樣的一種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養則致其樂"。孝親有三個含義: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關鍵是要做到,讓父母歡喜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三是:"病則致其憂"。就是在父母生病時,做兒女的心中要憂心忡忡,問寒問暖,儘快為父母檢查治療,早日痊癒。四是:"喪則致其哀"。就是説如果父母過世了,做兒女的要知恩圖報,盡其哀情,這是兒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節哀。五是:"祭則致其嚴"。是講父母埋葬後,要定期的祭祀,莊嚴肅穆,恭敬,追憶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責任已經盡到,可以説是個大孝子了。

最後,我將引用網絡最近走紅的一篇《媽媽》,與大家共勉。這是新華社解放軍社社長在母親追悼會上的祭文:"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媽媽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媽媽在時,‘上有老’是一種表面的負擔。媽媽沒了,‘親不待’是一種本質的孤單。再沒人喊我‘滿仔’了,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飄渺。再沒人催我回家過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無了。媽媽在時,不覺得‘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媽媽沒了,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慈母萬滴血、生我一條命、還送千行淚、陪我一路行、愛恨百般濃、都是一樣情、即便十分孝、難報一世恩、一聲長歎、歎不盡人間母情……"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5

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説:“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説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説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説。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説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卧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裏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卧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着“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6

最近看了魯迅散文合集,裏頭收錄了朝花夕拾的大部分,當中有一篇文章在我看來十分有反思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圖》,遂決定作為這次選修課的作業,也順便好好思考一下,這篇文章給我們帶來的反思。

文章開頭一直提到了白話文與妨礙白話文的內容的鬥爭,尤其是兩次提到的“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這句話,初讀起來好像有些不符題意,明明是應該寫關於《二十四孝圖》的內容,怎麼又和百話文扯上關係了呢?通讀完全文,我好像有些明白,這兩句話就是擺正了魯迅本文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思想,這個下文會提到。

接下來是正文正文剛開始寫道:“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這裏提到了魯迅的童年,至少他是不怎麼滿意的,自然,除了有些書可看除外)接着介紹這本書的來歷(他是如何獲得的),下來便是全文的重點,通過揀選幾張孝圖的講解,尤其是那種不合情理的孝道的體現,如文中提及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批評和指責了嚴重變了味的“孝”並非真孝。

魯迅指斥了諸如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讓人感歎,感到觀念之差因年代的不同而變得及其遙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鋭,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着“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麼喜愛,這就是白話……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憤怒是其最主要的感受。

這樣一本《二十四孝圖》,其所宣揚的孝,完全把自然本能的愛,變得殘酷,扭曲,甚至讀來有些公式化,完全違反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扭曲了人類的天性,對魯迅來説,這是一種心理的扭曲(加之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體驗),就像魔咒一樣寄發在心靈深處,所以他才會憤怒,不光憤怒自己的遭遇,更憤怒將這樣的精神重壓又要加到新一代的兒童身上,這與魯迅這一代新青年的理想背道而馳,亦是對魯迅所追求的侮辱,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魯迅的憤怒由此噴發!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7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為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着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於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羣“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牴觸,“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彷彿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裏的,他應該扶一枝枴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裏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髮的老爺爺,卻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裏,母親手上還拿着“搖咕咚”,那場景着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為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為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罈黃金,上面寫着: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為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着埋着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後我才瞭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為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裏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蹟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歎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偽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8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遊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説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髮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裏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裏?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裏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裏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鬆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係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着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悦,一直説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着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着幹,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裏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mogl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