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常識讀後感800字

常識讀後感800字

常識,顧名思義,即最普通的知識。若是人盡皆知,則此書有何意義。然而如今社會,人們總是忘記常識,甚至連常識也算不上的常識。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常識讀後感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常識讀後感800字

常識讀後感800字篇【一】

樑文道的書名《常識》,這是來自美國立國時期的托馬斯? 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書,這位給自己取名“痛苦”美國之父,難以社會對個人的不公,英國對美洲的欺凌,寫出了這本不到50頁的小冊子《常識》,卻賣出了50萬冊(當時北美不過200萬),它喚起了北美民眾獨立的信念。在今天這本小冊子依然被列為“改變美國的20本書”中第一本。

樑文道説過:“常識”是我很關心的一個概念。所謂“常識”,就是一個國家、社會的遊戲規則,是大家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東西。他又説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

通讀全文,不可否認,樑文道有很高文學素養以及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認識,措詞用得好,講得也很客觀,在文章中,他並沒有迴避時下熱點的問題,文章中他冷靜而富有理性的觀點,對於我們而言,是一劑清熱解毒的涼茶。

在民間:政府的好幫手主題下,樑文道列舉了在面對天災時,日本政府遲鈍的官僚系統與高質的公民,民間組織的捐獻活動進行強烈的對比。同時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級大雪災中,政府的缺陷與民間社會的的缺席。作者認為在天災面前,不應該只讓有關部門去壟斷救助,應該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強大力量。在文章中,樑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構條條塊塊間的不協,、機制的缺陷,、危機管理的不足與基礎建設的脆弱的缺點,這是很多作者都無法做到的。

可以説樑文道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是個斯文不失風趣的讀書人,他講的事情其實並高深,只是常識,至少是現代文明的常識。常識的作用在於解惑。不過,也並非大家經常談論的東西就可以稱為常識。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津津樂道的明星的八卦,緋聞。

與“常識”相對立的,應該就是“潛規則”。曾經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鐘南山院士又在兩會上放炮,抨擊“領導不在講真話,領導一來頌功德”的會議作風,贏得熱烈掌聲。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潛規則,人人都知道是病態的,但人人都要按着這個規則來進行,否則就只有離開這個圈子,而現實又常常逼着許多人不能不參與這個潛規則,這就是“反常識”。缺乏“常識”的我們,就生活在這樣野蠻而荒謬的“反常識”中,

當然文學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談:

在國恥:向“百年國恥”説再見這個主題下,樑文道舉了魯迅筆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確實存在國民的劣根性,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些中國人把某些國家的旅遊景點特意以中文書寫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單純地解讀為歧視中國人,樑文道認為以這是一種稍經刺激就立刻動怒的敏感反應,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貶損的衝動。對於這一點,我非常不贊同。在外國旅遊景點中,它赫然用中文寫着“禁止吐痰”這四個字的警告牌,若是有其他文字的警告牌還好,但它獨獨用中文寫,這是代表什麼,這種場景屢見不鮮,如在外國的廁所中,獨獨用中文寫着“請沖水”,這明顯是對中國人的素質看不過去,用中文寫着告示,誠然寫告示的人可能只是出於一種提示作用,但在背後,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這種行為的不屑和鄙視,但只是用中文寫着,這意義不明而喻。這顯然是對中國人赤裸裸的挑釁。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都能意識到。但是樑文道卻認為這不過是一種自我貶損的衝動,那麼當他看到這些字牌,他又有什麼想法,就是一笑置之?

樑文道在文中提過,他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但實際上他並不是以我們大陸的角度去寫,他更多的還是從一個港台同胞的角度去看大陸。他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大陸人看起來是常識的東西,對於在他們另外一種生長環境裏成長裏來的人卻很難懂。可能也有略帶反諷的意味吧。

常識》是樑文道在大陸出的第一本書,除了真話,還是真話。不過畢竟一本書寫的只是作者的觀點,沒有人能保證作者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但是總體來説,有這樣的書很好,希望將來有更多這樣的書籍,讓現代思想的活水來澆灌荒蕪的馬勒戈壁。

常識讀後感800字篇【二】

拿到厚厚的一本《教育常識》這本書,先是簡單翻了下目錄,看見上面諸多對老師的要求,給老師的`建議,教育的經驗,因此對此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看了一下開篇教育常識是人性的常識,教育常識的原點,就是人性常識,也就是對人的天性的認識。教育建立在互相尊重的人性基礎上,即使我們教育的對象是特殊的兒童。在這裏我就想到了第179頁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章,體會到愛學生的真諦,其實我們教師有幾個能做到大愛。難道你就不喜歡聽話的孩子,不喜歡學生靈活的孩子,不喜歡乾淨整潔的孩子,要説不喜歡我覺得就是虛偽。在課堂我們都會為調皮搗蛋的小孩惱羞成怒,回到辦公室還會進行激烈討論與批評。但看了此書,我懂得每個學生其實都有他的長處,我們老師就要去愛他,理解他懂他,進而將其生命的潛能挖掘出來,彰顯出來,讓孩子得到充分的生長於發展,這是我們對他們的真正的愛。

教育常識還讓我知道,孩子是一個“小宇宙”,不要輕視“孩子的宇宙”,它遠比“成人宇宙”能量大的多,它每週每天都發生着我們意想不到的變化,教育需要去打破對我們有關孩子的成見,他們都具有潛力的,需要我們去激發:教育引導這我們去凝視與閲讀這個小宇宙好奇心與需要及行動。教育提醒着我們要小心翼翼的呵護着每個小孩,儘量讓他們保持着一份純真。其實在教學中,有什麼心裏過不去的,想想當初的自己,我們可能會換個合適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行為。

看了此書,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學,在課堂上是不是還是滿堂灌,有沒有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揮,還是拐彎抹角的讓孩子回到我的教學安排上來。對於課堂的教學突發事件的處理又是否得當,課堂上有沒有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狀態,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行為舉止是否得當,家長常常會告訴我,“老師您的話抵得上我們十句話“,尤其小學生模仿能力極強,記憶了也不弱,這也是不能小看學生能力的一方面。 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學習教育常識,不斷總結反思,不斷創新,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

常識讀後感800字篇【三】

在本書自序《江山不幸詩家幸》裏,對書名特地説明了一番,表示絕非有自大之意。他説,一是向前人致意,美國人托馬斯?潘恩1776年寫了傳世之作《常識》,是美利堅合眾國獨立的奠基文本;二是他認為自己所言皆在常識範圍之內,沒有故作深刻。如作者所言,“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因為是常識,所有公民都應具有的常識,所以通俗好讀,才能使其普及於世,以影響這個“常識稀缺的時代”。 書中所涉常識,我覺得大致有三種: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政府與媒體的關係,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如果你想清晰地瞭解,在一個合理的構架中,政府應當做什麼,公民應當怎麼做,媒體又該是怎麼一個樣子。

《常識》通篇在講最基本卻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他的文字讀上去,既不賣弄聰明又十分睿智,既不語言晦澀又文理獨步眾生。

《常識》香港社會評論員樑文道近兩年來撰寫的時評評論集,取名為常識,與美國獨立時期的托馬斯? 佩恩的撰寫小冊子《常識》同名,自序中可瞭解其立意,是向美國作家托馬斯佩恩致意,歸宗於知識分子的傳統。而且在書中可以領悟到,在作者的筆下“常識”就是作者所謂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們另一些常識相互矛盾,被我們扔到一邊去了,可謂缺失的常識”,比如説“潛規則”;

通過對書中的自序部分的閲讀,可看出作者出書的目的與托馬斯的《常識》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都希望讓一些想法公之於世,交給“公眾”研判思考,再醖釀出變化社會的土壤。 通過閲讀,細細思考,會發現作者對問題的思考和分析是那麼深刻,不過有意思的是回頭看書名,真的就會有一種思維開化的感覺,正如裏面所説:觀點皆不脱常識的範圍。

書中自序有一段話是關於時事評論的,文章寫到:只有一種情況能使時事評論不朽,那就是你説的那些事老是重複出現。幾年前發生過礦難,評論家費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後的處置,指出杜絕它再度發生的方法。結果它不只沒有消失,反而更加頻密地發生。如果時事評論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現實,那麼現實的屹立不變就是對它最大的嘲諷了。任何有良心的評論家都該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總有現實意義,那是種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於一個知識分子的志趣;

僅僅看完書的自序,就會被他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敏鋭的洞察力所折服,用詞信手拈來,例證豐富卻自成結構。字裏行間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維的光芒。

在作者看來,我們社會通用的所有常識之間是斷裂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點與點之間存在很大的空襲,導致了不同輕重緩急的矛盾。

在文中作者認同人類學家吉爾茲的“常識是一種文化體系”的觀點,認為一個地方的人心中的常識不一定也會為其他地方的人所認同,所以作者想力圖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問題,通過這個過程來產生批判的距離,從而喚醒本地人的一些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的本地常識。然而讀過作者的幾篇文章後,能感受到作者仍是以一種略近港台思維方式的角度來觀察大陸社會氛圍,也許這正是一種反諷吧。

這本書的正文部分分為上下兩部分,話題涉及到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聞自由、公民道德等諸多方面。上部分是:理解當代中國的七十張關鍵切片。將中國的問題分為七十個小切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並提出自己見解與讀者分享。

其中,書中談到國恥這一敏感話題,作者認為中國人到現在還沒有勇氣放下以前的悲痛、仍舊懷着一代代留下的盲目的悲痛把怨恨撒向如今的他國,是一種自虐的心理狀態。如果要治癒這段創傷經驗,最好的方法除了是不斷要求日本“認真對待歷史”之外,也得自己認真對待一下歷史。全面放開抗日戰爭真相的研究報道和教育,建立一個國家級烈士陵園,是自我療傷的方法。想要與日本促成全面的歷史和解,首先要自己與真相和解,舔一舔自己的傷口。政府在抗戰結束這麼多年來的低調舉動,不但無益於歷史傷口的治癒,也落後於民情的要求。這些觀點都充滿着理性,引導着人們正確對待歷史。

對於國人的大局觀,中國人好談政治,往往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當局的利益及視角為“大局”,乃至於詭異地忘卻自身,居然很樂於犧牲自己的權益去配合“大局”,十分地無私。中國文人更有當國師的傳統慾望,尤其容易養成這種不把自我當回事的“大局

觀”,有時還不限於策論,更要主動充當政府發言人,替官撫民。

對於和平年代的反對別國的運動,反對一個國家就是反對那些我們所不滿的個體和單元,而反對那些個體與單元就是反對那個國家的全體。對於這種一代表多、多代表一的民族主義邏輯,作者認為這深深影響着我們年輕的一代人的愛國主義觀。

這些觀點就現在而言仍然具有思維開化之用,當今社會的浮躁之風很需要這些理性的思想來正確引導。??

儘管如此,這畢竟只是作者本人的世界觀,是他的常識,可是起碼反映了一些見解,借用作者的話説,“世界的夢想並不是人人都能會説英語,而是人人擁有普遍的共識”。

標籤: 常識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eq7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