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七篇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七篇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教學是孔子的“戀人”,而且孔子痴戀教學,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圖將自己的全部“愛情”奉獻給“真理”。下面是《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歡迎閲讀。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篇1

為提高自身素養,暑假裏,我特別拜讀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很早就聽同事介紹這本書,説它是一本指導教師很好地進行教學的必讀之書。

拿到書本,書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把本書的寫作當成一次旅程,一次縱觀古今、橫貫中外的關於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從他們的酸甜苦辣中印發自己的酸甜苦辣,從他們的教育思想中生髮自己關於教育的思考。《論語》是一本後書,可惜我們知道的只有簡短的幾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樣能擁有無限的感動而潸然淚下,讀書讀《論語》讀到這個份上,不要説距離我們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動起來,就是隨便哪一本現代白話文也很少有人讀到潸然淚下。不過,觀看肥皂劇倒是有不少人被編劇賺取了眼淚。單衝這一點,我們就有許多不足。無論什麼事情,當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淨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把教學當成戀愛來談,可見對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這本書寫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動情地抒發自己對孔子和與後世孔子般的老師或研究者的讚賞。這種筆法很容易閲讀,本身不是考據式的評點,很自由,很個性化地解讀,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閲歷和經歷。這種寫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

本書中記錄了梁啟超、陳寅恪、章太炎、金嶽霖等無論是教育名家還是文化巨人,他們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張揚的個性,崇尚真理、擯棄世俗的傲氣。今天這樣的教師太少了,可見報道的也就是被成為“民間教改第一人”的王澤釗、南師大附屬中學著名雜文家吳非(王棟生)、復旦附中的黃玉峯老師而已。教育可以供個性張揚的教師生存的空間太少了,而個性張揚的老師大多“有一把刷子”,陳寅恪先生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為教育的缺乏寬容,窒息了這些有生命力的教師的教育生存環境,實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個性的學生!

我最欣賞的是“大教教心”這個教育理念。其實孔子並沒有直接提出這四個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時常説起。我們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義之道,不僅對他的弟子,還對那些古代君王。透過關於他的相關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學努力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做人”,有一顆“仁心”。這也可以説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僅把自己的“學”傳授給學生,而且將自己通過“學”培育起來的一顆“仁心”教給學生。而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讚賞並流傳至今的“孔門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説過的這番話,我們都非常熟悉,曾經有位哲人説過,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也就是説,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這番話事實上也是對孔子教弟子“學會做人”理念的延續。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賞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僅將孔子稱為“聖人”,還將“聖人之心”、“聖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聖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攝自己的教學活動。

而孔子的“教心”,並不是教給學生一些毫無生命力的道理,他總是將自己的活生生的對於歷史的鑽研與理解教給學生,是將自己的對“仁心”的體悟傳遞給學生,他傳給學生的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誠的大愛。“孔子葬狗”的記載雖然簡潔,卻説明老師的“仁心”煥化的一個小小的行為已經成了學生最好的學習實例。

記得翻看《跟孔子學當老師》的前言時,看到這樣一句話:“當教師的,如果能收穫半點孔子的從教感受來,即可算沒有白當一回教師了。這正是我們‘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根本意義所在”。我覺得這句話彷彿有股強大的力量,牽引着我去探尋,關於孔子的教學行為,關於孔子與弟子之間真切的教學交流。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篇2

無論是歷代封建皇帝,還是馳騁於歷史浪尖的國學大師,抑或滾滾紅塵裏的芸芸眾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髓,經久不衰。

孔子是勞頓的、寂寞的。他鞍馬勞頓去各諸侯國宣傳自己的仁義之道,不辭勞苦,幾經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罵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這些從未改變過先師的意志,他的壯舉怎是一個“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學業、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這哪是一個“忙”字了得!孔子“恓惶、無奈、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狗”,怎一個“慘”字了得!而比較孔子的勞頓和寂寞,當今教師的苦和忙碌就相形見絀了,孔子經歷的,我們沒有。

作者在書中稱對教學的熱愛為“柏拉圖式的愛情”,這種比喻太貼切了。無論是孔子還是柏拉圖,他們都有着令人誠服的堅定信仰,令後人千古傳送,聲聲不息。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最能令人折服的就是他的仁義和教學之道以及持之以恆、堅韌不拔的精神或曰信仰。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他的精神是我們當今教師的“靈魂”或曰“根”。我們做教師,我們做人,我們傳播文化,我們理應先內化這種信仰和精神,然後去從事文化薰陶,即“教書育人”。不敢奢求孔子的輝煌,但相比於孔子對教書育人的信仰和堅韌,當今教師的種種抱怨就遠去了,孔子有的,我們有嗎?

不久前,網絡上曾有“孔子給於丹的情書”和“于丹給孔子的回信”之事,雖屬八卦,我理解為,此類皆屬眾生對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關注。

近年來,全國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論語》雙語版,每每這時內心會湧起一種渴望,細讀《論語》,可願望一直未能實現,我想這應該是自己的愚鈍和無知使然。這次拜讀《跟孔子學當老師》真正受益了,所以,對這次讀書沙龍活動,我內心充滿了感動。

我們教書多年,有沒有真正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點什麼?是否應該真正靜下心來心思考點什麼了?坦率地講我自己沒有做到。向孔子學習教育細節、教育思想、教育行為理應成為我們教師今日和明天的功課,不是嗎?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篇3

近期,隨着基地教師休整,我有幸拜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讀過之後讓我深感受益匪淺。

古代,教師職業並不是一個風光無限的職業,但孔子為什麼能做的有滋有味,還讓自己的職業思想在兩千年後依舊讓後來者傳誦。

孔子是真的有學問肚子裏有滿滿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書中説道:“對教師來説,有學問,行,無須遮掩,是一件多麼體面、暢快的事;沒學問,不行,還要‘演戲’,是一件多麼恥辱、難受的事。”就如《圍城》中的方鴻漸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戲”。孔子雖未有過章太炎:“你們來聽我的課是你們的幸運。”如此大氣的開場白,不過他同樣瀟灑自如,從未發怵,哪怕遇到一些故意搗亂的學生,他同樣不會辱沒“斯文”之威嚴。

作為老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學生,這是一羣形形色色的孩子,他們更是一羣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點,各有長短,偶然一次犯錯我們能諒解,這不算什麼,對於經常犯錯的學生也能諒解,並作出相應的耐心教育,這才是聖人所要達到的境界。今天的學生,受着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思想已不再那麼單純,我們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是不是更要努力學習孔子教育學生時因循誘導,跟人商榷的儒家態度呢?

孔子一生也非常愛好學習。《論語》教育我們,在學習中要鍥而不捨、謙虛謹慎。孔子的學習態度值得我們去學習。他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等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在這本書中,作者又再次強調了在孔子讓我們明白了時間的真貴時,又教會我應把時間用於學習,而在學習之後,又懂得思考,就在這些之後,他又告訴我:“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跟孔子學當老師,感受教學之戀本有的恬靜、感動和美好,感受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篇4

孔子對教學的熱戀,讓我無限的感動;孔子授之以漁的教學方法,讓我受益匪淺。我可能永遠也達不到孔聖人的境界,但我會從孔聖人哪兒得到教育,得到激勵,走好教學之路的每一步。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孔子不但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至聖先師”,今天也同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認識到,要使學生獲得廣博的知識,就必須依靠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只是從旁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他主張把“學”與“思”結合起來,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思考,才會不斷有所收穫。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是説當有人向孔子提問題時,他並不是馬上將答案告訴提問者,而是從問者的疑難處出發,從正反兩面展開反詰,弄清問題的性質與內容,然後使提問者通過積極的獨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孔子的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以及重視學習者主體性參與的教學活動,體現着對個體的發現與尊重,強化了個體的自我主體精神和價值意識,增強了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自我人生實現的期待。因此,我們當教師的,要向孔子學當老師。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篇5

剛看到名字《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時候,腦海中出現了一尊巨大的嚴肅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當瞄到了旁邊的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心中又會心一笑,覺得説的對極了,我們就是在和教學談戀愛。

作為工作一年的老師,在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我充滿熱情和憧憬,以為會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實給了我狠狠一擊,頑皮的孩子,多樣的家長,快節奏的教學生活,讓我產生了一種“想説愛你不容易”的感覺。時間一久,我才慢慢發現,如果説教學真的是一場戀愛,他絕不是轟轟烈烈的熱戀,而是細水流長的,既有孩子帶給我的感動、有快樂、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猶豫、有發脾氣,這種種感覺都非常的真實。

朱自清、胡適、孔子等許多的年輕人,剛踏上講台時都是這樣,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學生承認,然而當他們真的走了這條路時,內心卻是清醒的,他們的心中懷着一份純淨的理想與信念,那是一塊心靈的淨土,不會被現實中的“飢餓”、“遭人白眼”所影響,於我們青年教師而言,是有那塊淨土的,但在現在,要守住成為比有更加困難的事,我們做的工作和兒童有關,我們有沒有像我們身邊的孩子學習呢,學習他們的“傻勁”,即使我們什麼都明白,變傻一點吧,那樣你更快樂,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這一生的戀愛,教學之戀。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對“因材施教”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做法:孔子注意瞭解學生情況,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針對學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進行不同的教學。“中人以上,可以語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就是説教學要講究由淺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問孔子什麼叫“孝”,孔子回答説:“無違”。當時由於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沒有進一步要求“無違”的內容,孔子也就不再講下去。後來,樊遲向孔子問起什麼叫“無違”,由於樊遲的理解能力已達到相應的水平,孔子才進一步具體説明“無違”就是父母生前死後都要按禮的規定對待他們,不能違反。對接受教育的對象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學中錯誤的以為別的孩子能做到的,你為什麼做不到,其實,每個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別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沒有進步,老師應做到對“堅強”的孩子批評點撥,對“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勵,用適合的“愛”促進他們成長。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學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學當老師,學習他的感受教學之戀本有的恬靜、感動和美好,學習他感受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篇6

在《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的卷首語上這樣寫到: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在本書中作者用清晰活潑的筆調,對孔子的教學及《論語》給出了自己的解讀。其間旁徵博引,用錢穆、章太炎等學術大師關於孔子的研究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給人印象深刻,讓人在會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靈之旅。

“大教教心”;學第一,教第二。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讓我們有機會跟隨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時空來審視自己從事的職業—當老師,以及怎樣才能做一名好老師。

“心中有愛”。人活在世上,只要心靈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做自己所愛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處他竟然將自己的生命之愛獻給了被許多人忽視的教學,竟通過教學找到了讓其心動的歸宿。從三十歲執其教鞭開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教學。他對教學無限的愛超越了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本身,讓眾多的弟子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努力求學。

“學”仍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才會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養學生學習,教師自己首先要學習,並隨時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體會和自己的學生交流。“學而時習之”決不僅僅是讓學生好學,而是需要教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如何“學而時習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學和不息探索,為學生的求學、正心做榜樣和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人生道路。這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正確軌道。孔子快到五十歲時依然真誠地對學生説自己還沒有明確人生的真諦,仍會犯錯,所以要再積累幾年,準備從五十歲的時候鑽研沒有幾個人能夠讀懂的《易》,使自己能夠成為“在《易》裏面讀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國曆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之一。雖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這樣的説法,但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培養“聖人之心”正是朱熹為什麼從事教學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學是從師生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為基礎,發生共鳴,才會發生真正觸及師生心靈的教學。

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是“聖人”,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先祖,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箇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的薰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麼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篇7

我們學校開展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活動中,我們與《論語》結緣,與孔子相識。孔子是萬世師表,是金聲玉振的集大成者,作為教師的楷模,他令我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雖然在《論語》的閲讀中我已經對孔子有了一些粗淺的瞭解,但孔子是怎樣當老師的?他的教育原則有哪些?作為老師應該向孔子學什麼?這一連串的問題,仍然時時困擾着我。最近,我終於在《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謝這本書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聖人”頭上的光環遮了起來,聊天式地帶我們走進了作為一個教師的孔子的世界。結合着我自己讀《論語》的點滴感悟,一個走過千年風煙的至聖先師那魁梧的身軀,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漸清晰起來。作為一名老師,從教育、教學工作的角度上來看,《跟孔子學當老師》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指導意義呢?本着“反求諸己”的想法,我合上書頁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整理出了幾條心得,與大家共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可以改成: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樂教者。教學的最高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樂之者”,以學為樂,終身學習。教師的追求難道不是成為一個“樂教者”嗎?世上有什麼比快樂還重要的!“工作着並快樂着”的格言不就是讓我們在樂教中追尋職業的幸福感嗎?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説:“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説能夠養活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是孔子告誡世人贍養老人要注重精神贍養,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説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謂能教。至於犬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別乎?”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愛學生、尊重學生,不能想着象訓練犬馬一樣去訓練學生。這種對待學生的態度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啊。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説:“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由此,我聯想到以前,教室的玻璃碎了,我們進教室是不是一般先問:誰把玻璃打碎了?學一學孔子吧!我們應該這樣問:玻璃碎了,傷到人沒有?然後你再問玻璃碎的原因,這樣問話的效果,哪一個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萬不要把這理解成僅僅是育人技巧的問題,這是師德、是仁愛的體現,他體現出一名教師大愛無痕的風範。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游説:“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作為老師我覺得應該為子游這一句的後面綴上:學生數,斯氣矣。對學生要求太瑣碎了,教師就會墜入煩惱與勞累之中,因此千萬不要在學生面前婆婆媽媽的,把握與學生的距離也是一門學問。

子曰:“君子不器。”我看過這樣一則趣聞,人們發現馬在冰上跑不會摔倒的祕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時永遠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一條腿。孔子在告誡我們,君子應多才多藝,否則當我們只能以某種技能謀生時,那就會摔得鼻青臉腫,就像小説中的孔乙己一樣,百無一用。新課改強調知識的綜合性,我們既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要注重老師自身的一專多能,我們教師應該“不器”,做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

教師的課堂提問,甚至是充滿愛意的眼神,千萬不要集中在幾個學生的身上,否則將會影響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孔子説:“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學生不怕教師嚴厲,就怕教師偏心、不公平。

儘管這本書寫得深入淺出,但我承認我還遠遠沒有讀懂孔子。孔子就是一座豐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不深入研究和學習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門。”我想:學習,不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合上這本書,我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旅程便開始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kmx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