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八篇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八篇

【篇一: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在《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的卷首語上這樣寫到: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在本書中作者用清晰活潑的筆調,對孔子的教學及《論語》給出了自己的解讀。其間旁徵博引,用錢穆、章太炎等學術大師關於孔子的研究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給人印象深刻,讓人在會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靈之旅。

“大教教心”;學第一,教第二。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讓我們有機會跟隨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時空來審視自己從事的職業—當老師,以及怎樣才能做一名好老師。

“心中有愛”。人活在世上,只要心靈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做自己所愛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處他竟然將自己的生命之愛獻給了被許多人忽視的教學,竟通過教學找到了讓其心動的歸宿。從三十歲執其教鞭開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教學。他對教學無限的愛超越了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本身,讓眾多的弟子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努力求學。

“學”仍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才會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養學生學習,教師自己首先要學習,並隨時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體會和自己的學生交流。“學而時習之”決不僅僅是讓學生好學,而是需要教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如何“學而時習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學和不息探索,為學生的求學、正心做榜樣和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人生道路。這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正確軌道。孔子快到五十歲時依然真誠地對學生説自己還沒有明確人生的真諦,仍會犯錯,所以要再積累幾年,準備從五十歲的時候鑽研沒有幾個人能夠讀懂的《易》,使自己能夠成為“在《易》裏面讀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國曆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之一。雖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這樣的説法,但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培養“聖人之心”正是朱熹為什麼從事教學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學是從師生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為基礎,發生共鳴,才會發生真正觸及師生心靈的教學。

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是“聖人”,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先祖,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箇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的薰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麼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

【篇二: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用了幾天時間將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細細品讀了一遍,心湧無限感慨,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禮,通過讀這本書使我真正體會到了教師只有執著求實地學習創新,才能創造讓學生永遠留戀的求學歲月。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學生與後人。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雖然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但他並不侍才為傲,反而更加謙虛。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即便是學富五車,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學問,尤其是教了那麼多學生之後,在顛沛流離中賣力求學,近50歲攻克天書《易》。所謂“教,然後知困”。學生不僅明白什麼叫謙虛,而且立志與老師一樣好學上進。因此,“學”仍然應成為現代教師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學家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更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師的成長尤其需要源頭活水的滋潤,而這源頭活水有一大部分來自讀書學習。作為教師一定要不斷地接受新知識,常學常新,特別是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更要不斷地自我充電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才能讓更多的學生信服。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一旦教師擁有豐富的學養,哪怕沒有孔子及弟子的“從遊之樂”,也能存天地於心中,講出學生喜歡、愛上的課來,讓學生養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氣。

《論語》教育我們,在學習中要鍥而不捨、謙虛謹慎。孔子的學習態度值得我們去學習。他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等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真該好好向孔子學習,仔細研究他的思想,我們也一定會學有所獲。

【篇三: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作文

為提高自身素養,暑假裏,我特別拜讀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很早就聽同事介紹這本書,説它是一本指導教師很好地進行教學的必讀之書。

拿到書本,書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把本書的寫作當成一次旅程,一次縱觀古今、橫貫中外的關於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從他們的酸甜苦辣中印發自己的酸甜苦辣,從他們的教育思想中生髮自己關於教育的思考。《論語》是一本後書,可惜我們知道的只有簡短的幾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樣能擁有無限的感動而潸然淚下,讀書讀《論語》讀到這個份上,不要説距離我們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動起來,就是隨便哪一本現代白話文也很少有人讀到潸然淚下。不過,觀看肥皂劇倒是有不少人被編劇賺取了眼淚。單衝這一點,我們就有許多不足。無論什麼事情,當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淨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把教學當成戀愛來談,可見對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這本書寫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動情地抒發自己對孔子和與後世孔子般的老師或研究者的讚賞。這種筆法很容易閲讀,本身不是考據式的評點,很自由,很個性化地解讀,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閲歷和經歷。這種寫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

本書中記錄了梁啟超、陳寅恪、章太炎、金嶽霖等無論是教育名家還是文化巨人,他們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張揚的個性,崇尚真理、擯棄世俗的傲氣。今天這樣的教師太少了,可見報道的也就是被成為“民間教改第一人”的王澤釗、南師大附屬中學著名雜文家吳非(王棟生)、復旦附中的黃玉峯老師而已。教育可以供個性張揚的教師生存的空間太少了,而個性張揚的老師大多“有一把刷子”,陳寅恪先生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為教育的缺乏寬容,窒息了這些有生命力的教師的教育生存環境,實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個性的學生!

我最欣賞的是“大教教心”這個教育理念。其實孔子並沒有直接提出這四個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時常説起。我們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義之道,不僅對他的弟子,還對那些古代君王。透過關於他的相關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學努力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做人”,有一顆“仁心”。這也可以説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僅把自己的“學”傳授給學生,而且將自己通過“學”培育起來的一顆“仁心”教給學生。而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讚賞並流傳至今的“孔門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説過的這番話,我們都非常熟悉,曾經有位哲人説過,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也就是説,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這番話事實上也是對孔子教弟子“學會做人”理念的延續。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賞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僅將孔子稱為“聖人”,還將“聖人之心”、“聖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聖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攝自己的教學活動。而孔子的“教心”,並不是教給學生一些毫無生命力的道理,他總是將自己的活生生的對於歷史的鑽研與理解教給學生,是將自己的對“仁心”的體悟傳遞給學生,他傳給學生的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誠的大愛。“孔子葬狗”的記載雖然簡潔,卻説明老師的“仁心”煥化的一個小小的行為已經成了學生最好的學習實例。

記得翻看《跟孔子學當老師》的前言時,看到這樣一句話:“當教師的,如果能收穫半點孔子的從教感受來,即可算沒有白當一回教師了。這正是我們‘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根本意義所在”。我覺得這句話彷彿有股強大的力量,牽引着我去探尋,關於孔子的教學行為,關於孔子與弟子之間真切的教學交流。

【篇四: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近期,隨着基地教師休整,我有幸拜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讀過之後讓我深感受益匪淺。

古代,教師職業並不是一個風光無限的職業,但孔子為什麼能做的有滋有味,還讓自己的職業思想在兩千年後依舊讓後來者傳誦。

孔子是真的有學問肚子裏有滿滿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書中説道:“對教師來説,有學問,行,無須遮掩,是一件多麼體面、暢快的事;沒學問,不行,還要‘演戲’,是一件多麼恥辱、難受的事。”就如《圍城》中的方鴻漸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戲”。孔子雖未有過章太炎:“你們來聽我的課是你們的幸運。”如此大氣的開場白,不過他同樣瀟灑自如,從未發怵,哪怕遇到一些故意搗亂的學生,他同樣不會辱沒“斯文”之威嚴。

作為老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學生,這是一羣形形色色的孩子,他們更是一羣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點,各有長短,偶然一次犯錯我們能諒解,這不算什麼,對於經常犯錯的學生也能諒解,並作出相應的耐心教育,這才是聖人所要達到的境界。今天的學生,受着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思想已不再那麼單純,我們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是不是更要努力學習孔子教育學生時因循誘導,跟人商榷的儒家態度呢?

孔子一生也非常愛好學習。《論語》教育我們,在學習中要鍥而不捨、謙虛謹慎。孔子的學習態度值得我們去學習。他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等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在這本書中,作者又再次強調了在孔子讓我們明白了時間的真貴時,又教會我應把時間用於學習,而在學習之後,又懂得思考,就在這些之後,他又告訴我:“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跟孔子學當老師,感受教學之戀本有的恬靜、感動和美好,感受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篇五: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在去年暑假匆匆讀過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這本書認真讀了。讀後對於孔子的精神世界、為師之道又有了新的認識。孔子——這位萬世師表,雖然離我們已有兩千多年,但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經成為中國教師精神的象徵。

首先讓我們感知孔子的“教學之戀”。教學就是孔子的“戀人”,而且孔子痴戀教學,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圖將自己的全部“愛情”奉獻給“真理”。不僅如此,孔子之於教書,似乎從未説過“想説愛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學,遠比讓人中意的絕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對孔子來説,相戀了幾十年的教學生活,無論有多麻煩,有多變化無常,都像當初一般美好,無論何時想起它,孔子均會不禁感歎“不亦樂乎”!光着一點,孔子便值得我們教師好好學習。真正需要懷疑的倒是,眼下眾多廣大教書人面前擔任榜樣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樣痴心教學,並真正體會到了“孔子式的愛情”所包含的那種因為痴戀教書而帶來的極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與無怨無悔?

其次讓我們感受孔子的“教學之戀”。孔子沒有寫過專門探討教學的“論文”,但許多後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學理論”。錢穆先生曾説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職業教育家”。其實孔子還是第一位體驗教學之戀的教師,因為所謂“職業”乃是“事業”,是可以視之為生命,將生命寄託於它。我由此覺得,教師可能面對的命運有許多,但從孔子的經歷來看,教師的終極命運乃是:倘若我們有幸能成為孔子式的教師,便可以體會到飽含人間至情的教學之戀。在教師可能得到的各種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學之戀無疑是境界最高,最讓人幸福的命運,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師的終極命運。也許我們無法像孔子那樣幸運,但即使是“心嚮往之”,也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精神快樂。

最後讓我們耕耘自己的《論語》園地。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裏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各不相同。在《論語》中,孔子是優點與不足、高興與悲傷、成功與失敗皆能盡情釋放的“坦蕩君子”,學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題機器”。他所有的教學之道,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對學生的真實瞭解為基礎。作為一線中的普通教師,孔子實在令我們仰視,但既然兩千多年前孔子已為我們做出榜樣,我們定當明白自己的使命,應着力開墾出屬於自己的《論語》園地。

《跟着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周勇以質樸簡約的筆調、別具一格的敍述,通過一個個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長地孔門教育場景、故事、細節,追尋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學之戀”——在我看來,這種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師作為一種職業的最動人之處。

【篇六: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無論是歷代封建皇帝,還是馳騁於歷史浪尖的國學大師,抑或滾滾紅塵裏的芸芸眾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髓,經久不衰。

孔子是勞頓的、寂寞的。他鞍馬勞頓去各諸侯國宣傳自己的仁義之道,不辭勞苦,幾經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罵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這些從未改變過先師的意志,他的壯舉怎是一個“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學業、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這哪是一個“忙”字了得!孔子“恓惶、無奈、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狗”,怎一個“慘”字了得!而比較孔子的勞頓和寂寞,當今教師的苦和忙碌就相形見絀了——孔子經歷的,我們沒有。

作者在書中稱對教學的熱愛為“柏拉圖式的愛情”,這種比喻太貼切了。無論是孔子還是柏拉圖,他們都有着令人誠服的堅定信仰,令後人千古傳送,聲聲不息。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最能令人折服的就是他的仁義和教學之道以及持之以恆、堅韌不拔的精神或曰信仰。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他的精神是我們當今教師的“靈魂”或曰“根”。我們做教師,我們做人,我們傳播文化,我們理應先內化這種信仰和精神,然後去從事文化薰陶,即“教書育人”。不敢奢求孔子的輝煌,但相比於孔子對教書育人的信仰和堅韌,當今教師的種種抱怨就遠去了……——孔子有的,我們有嗎?

不久前,網絡上曾有“孔子給於丹的情書”和“于丹給孔子的回信”之事,雖屬八卦,我理解為——此類皆屬眾生對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關注。

近年來,全國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論語》雙語版,每每這時內心會湧起一種渴望——細讀《論語》,可願望一直未能實現,我想這應該是自己的愚鈍和無知使然。這次拜讀《跟孔子學當老師》真正受益了,所以,對這次讀書沙龍活動,我內心充滿了感動。

我們教書多年,有沒有真正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點什麼?是否應該真正靜下心來心思考點什麼了?坦率地講我自己沒有做到。向孔子學習教育細節、教育思想、教育行為理應成為我們教師今日和明天的功課,不是嗎?作文

【篇七: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剛看到名字《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時候,腦海中出現了一尊巨大的嚴肅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當瞄到了旁邊的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心中又會心一笑,覺得説的對極了,我們就是在和教學談戀愛。

作為工作一年的老師,在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我充滿熱情和憧憬,以為會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實給了我狠狠一擊,頑皮的孩子,多樣的家長,快節奏的教學生活,讓我產生了一種“想説愛你不容易”的感覺。時間一久,我才慢慢發現,如果説教學真的是一場戀愛,他絕不是轟轟烈烈的熱戀,而是細水流長的,既有孩子帶給我的感動、有快樂、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猶豫、有發脾氣,這種種感覺都非常的真實。

朱自清、胡適、孔子等許多的年輕人,剛踏上講台時都是這樣,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學生承認,然而當他們真的走了這條路時,內心卻是清醒的,他們的心中懷着一份純淨的理想與信念,那是一塊心靈的淨土,不會被現實中的“飢餓”、“遭人白眼”所影響,於我們青年教師而言,是有那塊淨土的,但在現在,要守住成為比有更加困難的事,我們做的工作和兒童有關,我們有沒有像我們身邊的孩子學習呢,學習他們的“傻勁”,即使我們什麼都明白,變傻一點吧,那樣你更快樂,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這一生的戀愛,教學之戀。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對“因材施教”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做法:孔子注意瞭解學生情況,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針對學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進行不同的教學。“中人以上,可以語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就是説教學要講究由淺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問孔子什麼叫“孝”,孔子回答説:“無違”。當時由於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沒有進一步要求“無違”的內容,孔子也就不再講下去。後來,樊遲向孔子問起什麼叫“無違”,由於樊遲的理解能力已達到相應的水平,孔子才進一步具體説明“無違”就是父母生前死後都要按禮的規定對待他們,不能違反。對接受教育的對象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學中錯誤的以為別的孩子能做到的,你為什麼做不到,其實,每個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別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沒有進步,老師應做到對“堅強”的孩子批評點撥,對“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勵,用適合的“愛”促進他們成長。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學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學當老師,學習他的感受教學之戀本有的恬靜、感動和美好,學習他感受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篇八: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這兩天看了一本書,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題目很吸引人,是華師大出版社大廈書系其中的一本,以前看過其中的幾本,所以印象很好,所以讀得很快很輕鬆。周博的這本書寫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動情地抒發自己對孔子和與後世孔子般的老師或研究者的讚賞。這種筆法很容易閲讀,本身不是考據式的評點,很自由,很個性化地解讀,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閲歷和經歷。這種寫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

書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

還沒有機會與作者周勇博士進行本書的交流,而且讀了這本書之後,的確很想和他進行一次讀書的交流。他把本書的寫作當成一次旅程,一次縱觀古今、橫貫中外的關於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從他們的酸甜苦辣中印發自己的酸甜苦辣,從他們的教育思想中生髮自己關於教育的思考。《論語》是一本後書,可惜我們知道的只有簡短的幾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樣能擁有無限的感動而潸然淚下,讀書讀《論語》讀到這個份上,不要説距離我們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動起來,就是隨便哪一本現代白話文也很少有人讀到潸然淚下。不過,觀看肥皂劇倒是有不少人被編劇賺取了眼淚。單衝這一點,我們就有許多不足。無論什麼事情,當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淨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把教學當成戀愛來談,可見對教育的深情。

這本書並沒有嚴格的體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樂園。如同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有這方面的大氣。這其實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規蹈矩,不耿耿於懷於考據,活讀《論語》,妙解孔子。循規蹈矩難有真情,更難有激情;不耿耿於懷於考據和歷史的真實,才給我們自由解讀的無限空間和個性的張揚,從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對接。所以,這本書與其説在寫孔子等,不如説是寫如何從孔子思想中汲取營養,豐厚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説,《跟孔子學當老師》的題目太好了!

寫這樣的文章需要才氣,需要自信。敢於把自己和孔子等名人扯上關係的更需要自信甚至張狂的個性。本書中記錄了梁啟超、陳寅恪、章太炎、金嶽霖等無論是教育名家還是文化巨人,他們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張揚的個性,崇尚真理、擯棄世俗的傲氣。今天這樣的教師太少了,可見報道的也就是被稱為“民間教改第一人”的王澤釗、南師大附屬中學著名雜文家吳非(王棟生)、復旦附中的黃玉峯老師而已。教育可以供個性張揚的教師生存的空間太少了,而個性張揚的老師大多“有一把刷子”,陳寅恪先生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為教育的缺乏寬容,窒息了這些有生命力的教師的教育生存環境,實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個性的學生!

梁啟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導師,上課時,他走進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後突然説:“兄弟我是沒有什麼學問的。”之後,才慢悠悠地補充了一句:“兄弟我還是有些學問的。”章太炎先生的開場白比梁啟超自信的多:“你們來聽我的課是你們的幸運。”但是國學大師不能沒有學生,所以他又補充了一句:“當然,也是我的幸運。”

敢這樣説話的老師不多,有這樣能力這樣説話的老師更少。我突然問自己:“兄弟”憑什麼當老師?作為語文教師,讀了這本書,我實在汗顏,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把《論語》認真讀一遍,更不要説讀懂,讀到潸然淚下!馬上要補上《論語》這一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0ln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