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1

才17歲的主人公霍爾頓,幾度退學,這點和我有點類似,是最初與我共鳴的地方,要不然根本看不下去,因為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他嗎的、混帳、膩煩、什麼什麼得要命、胡搞、偽君子、瘋子、假模假式、下流、裝腔作勢,詞彙量廣泛,而本人現實中口語出現最高的是:靠,他嗎的。我説起來並不覺得痛快,有些人説的很過癮,言詞犀利。就為這些驚人的詞彙。

主人公第四次退學是由於成績不及格而被潘西學校開除,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自己身邊都是些偽君子,假模假式的老師與虛偽的成年人、得到退學通知後在學校待了一會,不敢回家,就想着要離家出走,在繁華都市遊遊蕩蕩,全文講的就是這幾天的經歷。對這幾天所遇到的事或人,都是以頹廢的無聊的態度來面對的。

他家境富裕,吸煙喝酒,全文滿口的髒話,思想偏激,憤世嫉俗,調皮搗蛋,幽默任性,狡辯也很歷害。他容易幻想、叛逆、仿偟、苦悶、憤怒、焦慮、反抗現實、這是多少年輕人的影子啊!

但是霍爾頓是善良的,為同學自尊心改放位置的皮箱,為捐錢而慚愧,覺得妓女的那身衣服可憐。

麥田裏的守望者,有一個孩子在路上唱着:“如果你在麥田裏捉到了我”,這就是霍爾頓的理想,他想保護那些純潔沒有被污染的孩子,守望着,他想做一個守望者,在這些小孩在走向崖邊時,就捉住他……

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_-----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是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個是麥田,另一個就是那些中央公園南邊的鴨子,有三次都出現過,開始還以為是作者實在是無聊,他老是問別人,中央公園的那些鴨子到了大冬天,都結冰了,會到哪裏去呢?是自己飛走了,還是被卡車運走了?似乎是在説他和那些鴨子一樣,無法適應環境,與社會格格不入。

借書裏的話,老實説,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幾乎沒有,我説的話並沒有違心,雖然退過學,有好多的影子在裏面,不過那些都很遙遠了,這本書應該在我三年前看,現在我活的並不頹廢,但還是為那個守望者而感動,相信很多人都喜歡那個理想,並嚮往着。

守望是一種難得的情懷,一種勇氣,一種姿勢,又飽含着一份期待。我想這也是霍爾頓可愛的地方。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護一種美好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這種大善良讓霍爾頓在頹廢中也顯得那樣的可愛,就像在一片沼澤地中讓我們看到了閃光的美好的東西。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2

記得中學那會兒,老師總會給我們推薦一些經典名著讓我們閲讀。説實話,對於大多數推薦的名著我幾乎都沒怎麼看。因為那會兒正值叛逆期的我覺得這些名著就像是操蛋的德育主任對我進行着類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的“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的説教。

不過《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我倒是從頭到尾讀完了。當初覺得書中的霍爾頓説的就是自己。覺得這個世上有太多的偽君子,厭煩那些假模假式的“勞駕了”……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YY小説,因為它刻畫得的人物能與你引起共鳴,而且這個人物能滿足你的意淫,讓你閲讀完有些恍惚,感覺自己也很牛。

當時《麥田裏的守望者》對於我也是這樣,在假期過後交名著讀後感時我發現很多人和我一樣選擇了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儘管大家的讀後感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寫得假模假式的,不過閲讀的感受是和我差不多的。

直到最近,我閒來無事又把《麥田裏的守望者》讀了一遍。雖然霍爾頓還是那個滿口髒話的霍爾頓。但是我的感觸卻發生了變化。

如果説這本書所要描寫的只是一個叛逆少年的話,那對於一本名著來説就太過於膚淺了。記得中學那會兒我只是覺得霍爾頓是一個叛逆期的少年,但是現在我倒是覺得他是一個善良到有些可憐的人。

守望是一種包含着期待的勇氣,書中卻用叛逆把這種勇氣發揮到了極致。

書中的霍爾頓在現實中隨處可見,但又是那麼的鳳毛麟角。正值青春期、抽煙喝酒、被學校處分、和所謂的輕浮女子交往……這些標籤在中學裏很容易找到相符合的人。

可是如此“糟糕”的霍爾頓卻又是如此的善良。他恨自己自己真皮箱讓別人自卑而把它藏起來、他會因為自己喝咖啡,吃煎蛋、火腿而別人只是啃白麪包而難過、為在旅店給他搬行李的老頭兒難過……

霍爾頓是一個現實中很容易受排擠的“明白人”人們覺得他糾結,矯情,虛偽。所以他只有披上世俗的外衣做着自己鄙視的事情,和自己厭惡的女人交往,在深夜裏忍受內心的折磨。

在它充滿謊言和粗口的外表下有一顆純潔而又神經質的心。他在嘲笑別人時,自己的鼻子也會一酸。他的鄙視與厭惡其實也是對自己的鄙視與厭惡。如果你能瞭解他謊言中的絕望和粗口中的憤怒,你就不會覺得他是叛逆。

他的“明白”註定了他不能享受普通人的那種歡樂;他的“善良”註定了他會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的“無奈”註定了悲劇的結局。

書中最後,他因為他那個天真可愛的妹妹決定不再漂泊,也許他的精神也會不再漂泊,而是和他一起平靜的守望他心中的那片麥田。

大家都要求我們要為別人着想,你為他着想,他為你着想,可是到最後我們並沒有為別人着想,反而老是覺得自己虧了,私底下拼命補償自己。

真的非常虛偽。

但是這樣的私慾,我們是不敢堂而皇之的説出口的,因為這是人人心底裏遵守的潛規則,誰説出來就是道德敗壞。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3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説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説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爭論。有認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罵人,因此應該禁止。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説”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説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該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敍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洛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芘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煙、酗酒、打架、調情。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裏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的一位老師,後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後,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麥田裏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敍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複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衝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説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敍,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想和反響。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4

我想要經過這樣一片麥田,那裏有人在守望。望着遠方,聽着風吹。

多漂亮的名字啊《麥田裏的守望者》,未曾翻開它時竟猜想它是温暖而又美好的故事。卻不曾想到少年霍爾頓帶來的是那麼曲折又帶點心酸的旅程。

霍爾頓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16歲叛逆少年。他抽煙喝酒四次被學校開除。人們對他惡言相向嗤之以鼻。十字開頭的年紀應該像表皮光滑的蘋果,可他的靈魂早已腐爛。他帶着一種孤獨、頹然與灰冷的態度孑然一身。可在文首我看見一個不一樣的霍爾頓。他是如此的温暖像一陣清風。他想用真心守護住孩子們的美好,願他們不要如他一般墮入黑暗,永遠沒有憂愁的生活,不會有陰翳與絕望。霍爾頓是如此的渴求光明!

他帶着渾身傲氣玩世不恭,努力尋求他心中嚮往的天堂。為此,墮入黑暗也在所不惜。生命像一張網試圖困住他心中的桀驁不羈。可他寧願撞得頭破血流也不要屈於現狀。後來他離開學校獨自一人久久飄零。他決定喬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大概是太過於健全的四肢會撕裂絕對的自由。可流浪終有時,他還是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回到那個從不屬於他的黑暗世界那個冰冷的空間。

文章留下的結局值得思考,但我知道霍爾頓會再次出發。如果真的有天堂請讓霍爾頓進去,他比誰都要乾淨透徹。

我記得霍爾頓説過的話,記得那些恆久的感動。

霍爾頓説: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處地地為他着想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當我為一些不公與惡言相向而感到是失望時,有些不知所措和無力之感。從這段話開始我才明白,那些對他人加以傷害的人其實更可悲。所以學會寬容,別心生怨恨別以傷害回覆,要做乾淨徹底的自己。

霍爾頓説過: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這大概是最陌生的温暖吧。之後我嘗試在他人悲傷時給予一聲問候與關懷,將温暖分享給他人。我知道的,在日後哪個寒冷的瞬間我會得到一個熾熱的擁抱。

文字僅僅由幾筆幾畫構成,卻有着那麼大的力量。《麥田的守望者》將守望寫得極端寫得孤獨。那是一種在混沌中的清醒與彷徨。這世界上總有不少的“明白人”,看透了世俗跟著名利與金錢走,而隨心的則成了“怪胎”。霍爾頓只是太乾淨,他一腔孤勇,最後只能遍體鱗傷。時光啊真是最大的暴君!他奪走了清澈的雙眼,使它混沌,使它不在明亮。所以,我喜歡霍爾頓,喜歡他的無畏。

守望是一種少有的情懷,是一種姿態又是一種期待。所以霍爾頓説,他想要一直在麥田中守望。因為想要遇見,所以我在守望。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5

暑假的一天清晨,我和媽媽走在石板鋪成的小道上,感受着漢江兩岸吹來的曉風,聽着陣陣清脆的蟲鳴,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一路欣賞美景的我們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漢江西岸的龍舟文化園,媽媽突然停下説:“我們一起去閲讀吧看書怎麼樣?”“太好了!”我一蹦三尺高,興奮地回答道。走進安康閲讀吧,媽媽從一排排書架中拿起一本書遞給我,書名叫做《麥田裏的守望者》,媽媽意味深長地對我説:“我覺得你可以看看這本書。”我當時覺得這本書很薄,名字很有趣,想着隨便看看好了,可沒想到就是這本薄薄的書卻帶給我許多人生的啟迪。

書的內容十分精彩,我讀着讀着就入迷了。書中描寫到當時的美國正處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社會十分混亂不堪,人們全都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就像一台台機器,機械地過着自己所能過的生活,渾渾噩噩以終日,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主人公霍爾頓也是其中之一,他嗜煙酗酒,不求上進,但還不至於到吸毒的地步,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在他心裏的最深處有一個最美好、最純潔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理想也如同一縷輕煙,越飄越遠,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渺茫,越來越遙不可及。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理想,沒有了對生活最初的熱情,甚至連那一點對生活的希望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逐漸開始嚮往碌碌無為、索然無味的生活。

我曾經問過這樣一些人,他們告訴我,這是“活在當下”,還告訴我“努力過好每一天吧,不要去追求那些所謂的理想”。可我對這話並不苟同,整天不求上進,這是“活在當下”嗎?生活渾渾噩噩,這也是“活在當下”嗎?忘記所謂的理想,這還是“活在當下”嗎?我從來不這麼認為!

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少年,我們也會有困惑、有煩惱,但是它們終將會被理想驅逐出我們的心境。我們應該有理想、有抱負,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奮鬥,即使失敗了,至少我們曾經努力過。在前行的道路上,有理想的人生才會精彩,有理想的人生才會絢麗!

裴多菲曾説過:“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為理想是青春的光與熱”。為什麼霍爾頓不至於去吸毒,正是因為理想在為他指引方向。所以,不管在怎樣的困境裏,我們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理想。

走出安康閲讀吧,蔚藍的天空中時不時飛過幾只鳥兒,望着一江碧水,我突然想起李白的詩句:“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同學們,讓我們一同掛起理想的風帆,在這廣闊的世界中“乘風破浪”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6

第一次讀《麥田裏的守望者》是在高三緊張的備考時期。

在擁擠的教室裏,堆滿教科書,資料書的書堆後面,小心翼翼的翻着書頁。生怕因為翻書頻率太快或者是太大聲而引起值日老師的注意,四處張望着,屏着呼吸在安靜的教室中偷偷翻了一頁書,這感覺太刺激了。

或許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在當時、在我們學校、在我們年級、在我們班、自習時間偷偷看課外書意味着什麼。是老師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是隨時都會打電話叫家長來的威脅、甚至是讓你當眾讀出你在看的“閒書”章節的羞辱。總之,我們心裏是痛恨的,但也膽顫,因為他們真的會這樣做。

事實上我是一個極少不服從規定的學生,也就是所謂人們口中所謂的“好學生”。

老師讓我們做什麼,我就會照做,就算有些違反後果是老師故意編出來嚇唬我們的,我也還是害怕它真的會發生。

就是這樣一個我,竟然被這樣一本書的第一章節吸引,從而拋棄了我所有的恐懼,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就算老師讓我在全班面前讀出多麼令我難以啟齒的話我都無所謂了。

只因為書裏的主人公實在是太像那個只存在於我內心世界的自己了,但是我卻沒有霍爾頓那樣的膽量把它們變成現實。

或許是當時在學業的重壓下,神經變得敏感起來。

就像剛從別的組轉過來滿臉痤瘡,單眼皮三角眼,每次看人都只是斜着眼睛從別人臉上掃過後又埋頭做題的學霸同桌。

從來都是一副看不起別人的樣子,走路永遠都是鼻孔朝天,對於別人提出來的問題也是嗤之以鼻——儘管他在人前的表現都謙虛的要死。

但是從他的眼神當中我還是可以看出來他的不屑。我儘量不去問他問題,即使我不會我也不會問他,因為我不喜歡低人一等的去問他問題,好像我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蠢才或者他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天才。

直到有一天,我的'英語模考考了全班第一。他驚訝得問了英語課代表三次,“是真的嗎?”當然這種事是英語課代表下課時無意告訴我的。

這種自以為是的傢伙,以為全世界只有他看得懂那些英文字母似的。還有那些對學霸盲目追崇的腦殘粉,對於學霸的不小心失誤竟然都歸結於試卷出得不和規矩或是懷疑某個科目考上第一的傢伙作弊或是老師評錯分等等的小概率事件。

那時的我就像霍爾頓一樣,實在是厭惡那些虛偽的人,甚至聽他們説的話都噁心的想吐。我也對當時的情況感到沮喪和失望,多想像霍爾頓一樣,反戴自己紅色的鴨舌帽,手提箱裏塞進他四門不及格的成績單,和被開除的通知,不要命的逃出來了潘西,連一句再見也沒有,但是我不敢逃。

試着想想,如果這樣多好,逃離那個充滿虛偽空氣的地方,可是到底要去哪呢,霍爾頓也不知道。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7

在同學的強烈推薦之下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然後用兩個禮拜的時光把它讀完。這是本薄薄的書,只有兩百多頁,但它卻是上個世紀美國影響了一代青年的暢銷書。遺憾的是,作者塞林格這位文學大師於今年1月份辭世,很多喜歡他的讀者也只能在他的作品裏面體會零星的思想碎片了。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無論是是風格還是資料上都很有新穎性,也許如大家所説的,這本書有點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傳,類似於自身經歷的講述。16歲的霍爾頓形象,就想少年維特一樣,叛逆、苦悶、彷徨、憤世嫉俗又充滿無盡的孤獨。很多時候,在社會的現實生活中,他不得不應對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其實,這是許多青少年成長階段普遍有的一種複雜的心理。他厭惡承認世界的虛偽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純真、善良的世界。

小説所描述的是霍爾頓被精英學校開除後由於不敢回家而在紐約停留的很短暫的幾天的光景,但在這短時光裏面我們能夠看見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旅館裏面穿戴女裝的男人、蠻橫電工毛里斯、兩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薩麗等等。在他決定要去美國的西部冒險並獨身一人隱居時,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別。告別的時候,他講起了自我的理想,是要當一名麥田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明白自我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這段關於麥田守望者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

成長的煩惱、生活的矛盾不僅僅僅是霍爾頓或者是塞林格生活的時代多特有的。生活在現代告訴發展社會裏面的孩子們的壓力和負擔一點也不必那個時代的孩子少。現代的教育體制薰陶下的學生們雖然很少像書裏面的主人公一樣表現的那麼極端,但在內心深處卻也都聚集了很多的無奈和急需發泄的“憤世”情緒。那麼,作為教師、家長、學校和社會上其它人,我們要怎樣做呢?

守望,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及時的給予疏導和關懷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讓那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那些早已習慣了困惑和孤獨的孩子們,不要走向懸崖。

我想,“守望”就應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同時也更就應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這個麥田當二胺能夠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所學校甚至是一個社會。每個人,都就應為他人追求完美生活的理想守望並在守望中成就單純而又完美的生活。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8

《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小説的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菲爾德,他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在紐約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雖只有16歲,但整天衣着奇怪,遊遊蕩蕩,學校裏的老師和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盼望他有一天能出人投地,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他卻不願讀書,在學校裏一天到晚乾的是談女人,發酒瘋,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他對學校裏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4次被學校開除。而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和同學打架,在旅館裏和混子在一起。他曾經對妹妹説,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後來父母回來了,霍爾頓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門,到一個他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發覺這個老師有可能是個同性戀者,於是只好偷偷逃出來,到車站候車室過夜。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想在臨走前再見妹妹一面,於是託人給她帶去一張便條,約她到博物館的藝術館門邊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好一陣,菲芯終於來了,可是拖着一隻裝滿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後,囚對妹妹勸説無效,霍爾頓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帶她去動物園和公園玩了一陣,然後一起回家。回家後不久,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因為他的內心十分的苦悶,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但周圍的一切卻又讓他如此的失望與無奈。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裏。

霍爾頓生活在美國的五十年代(一個相當混亂的、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的時期,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羣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讀了這本小説,感觸很深: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們的理想是否能幫助我們立足於這個社會?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有霍爾頓的精神讓我們的理想在現實的考驗下堅決地保留下來,同時為了避免產生霍爾頓的悲劇,我們要在生活中不斷地鍛鍊自己,讓自己更加強大而不是像霍爾頓一樣因為討厭身邊的人和事而放縱自己,讓自己頹廢墮落。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9

剛一掀開書本,就被作者塞林格生動的語言深深吸引,全書用主人公的口吻平鋪直敍,使用了大量的口語,使其有着一種通俗易懂卻又不失發人深省的感覺。

《麥田裏的守望者》以回議的方式寫的是一個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霍爾頓,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之後,深夜離開學校,來到美國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煩人種種醜惡,他想逃離這個現實的世界,但想到自己也許會得肺炎死去,決定冒險回家和妹妹菲芯訣別,他向她訴説了自己的理想和苦悶,他想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後來霍爾頓決定假裝成一個聾啞人去西部謀生,最後,在妹妹的勸説下,他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回到家之後人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

看完這本書後,最讓我覺得難得的是主人公在污濁的環境中仍能保持一顆與世無爭的心,他渴望樸實和真誠,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他有勇氣拒絕成人世界的虛偽和骯髒,也許正是因為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世態人情,他才有了這個相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夢,他希望自己能夠為孩子們做些什麼,他希望自己沒有的童年可以讓他人擁有。但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玩世不恭,衝動敏感卻又使得他一無所成,他沒有能力改變這一現狀,只能抱着那些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幻想去自欺欺人,最終他還是向這個社會妥協了。

由於作品的感染力極強,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鳴。青春期這是一個由孩童到成人的過渡期,著名的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稱之為“消極反抗期”。在這期間,少男少女們總有着叛逆的心理,追求新鮮,憤世氣俗,不思上進。和賽爾頓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受人束縛,但是除了這些我們還能做什麼呢?打架,抽煙,喝酒,一些禁止學生的行為?多麼可笑啊,它們也許能滿足你一時的好奇和新鮮感,但絕對不會對你的將來有任何一點的好處,只會讓你變得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有着對理想的渴望,但是如果不靠奮鬥和努力,能換來什麼呢?只有空白,任何的夢只有經過汗水的澆灌才會發芽結果。現實是殘酷的,生活在這個社會裏,不是我們改變環境就是環境改變我們,那麼你們選擇的是前者還是後者呢?麥田裏的守望者也許是那麼的簡單純粹,但它也同樣需要付出,主人公有着美好的理想境界,卻是垮掉的一代,因為他並沒有資本去實現。

《麥田裏的守望者》它道出了青少年的心聲,增加了青少年對生活的認識,給予了我們許許多多的思考。它就像是海市蜃樓,看起來是那麼的真實靠近,實際上卻是遙不可及……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10

那天去朋友家,我從書架上的一堆書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裏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麼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故事內容和敍述手法都很新穎。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帶有自傳性質的一部小説。小説主人公霍爾頓因5門功課中的4門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但他又因種種因素而無法回家,於是在外漂泊流浪了兩個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比的跟隨而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保護在麥田裏玩耍的孩子避免掉下懸崖去,但最終,他在大病了一場之後不得不再回到學校繼續上課。大病也就意味着霍爾頓的大徹大悟,意味着一個人的生活最終要與現實接軌,意味着我們的叛逆是錯誤的。

主人公身上充滿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課、吸煙、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徵,他厭惡學校,以及學校裏的老師、同學等一切的人和事,他總是希望逃離現實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卻又一次一次被現實打擊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與現實之間是具有差距的。

的確是這樣,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現實中無法得到卻又渴望得到的東西,現實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夠得到實現。小説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樸素,但對於他來説,依然是很難實現的。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還沒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説的最後,也許正因為作者認識到理想的不切實際,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學校。

我認為這本書的主人公雖然滿口粗話,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早戀,但這些都是作者傑羅姆。大衞。塞林格為了揭示霍爾頓受環境影響頹廢、沒落的一面,也寫出了他純樸、敏感、善良的一面。最打動我的是:他對妹妹的那一份關愛,無時不刻不想妹妹。

世界對於霍爾頓來説,全是“虛偽”、“性”這些字眼,他不願同流合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唸書,因此他的不用功實際上是對資產階級現行教育制度的反抗。而我們生活在幸福的生活環境中,與主人公所面臨的資本主義的醜惡環境截然不同,這不僅能讓我們開闊視野,增加見識,而且使我們更積極的去面對生活。

世界是兩面的,一面是美好純潔,另一面是虛偽骯髒,只要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就能生存下來,無論你所處環境是醜是美,這個世界,“適者生存”,無論周遭環境如何嘈雜,做自己最重要。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11

金燦燦的麥穗一個個低垂着頭,像個靦腆害羞的少女,在陽光的照耀下泛着微黃的光,麥田裏響起孩子們嬉笑的聲響,風鈴般的笑聲勾動陽光的温熱,他就這樣靜靜地、靜靜地看着,會心的笑着。

他是一個愛做夢的懶散人,是不願醒來的避世人,活在自己的天空,走在眾人的世界,融不進去,走不出來,彳亍行走的魂靈,找不到心靈的共鳴。茡茡而立,任風霜侵蝕。所以他叛逆,逃避,桀驁不馴,只為追尋心中的信仰。他迷茫無措,就像失去指南的航船,面對大海的洶湧,手足無措。世人皆醉我獨醒,該是怎樣的悲涼與無奈。但是面對複雜黑暗的社會,他依舊是一張純潔無瑕的白紙,他追尋美好與真理,用單純的心思去看世界,只希望當個麥田的守望者,在那混帳的懸崖邊守望那些狂奔的孩子,留住那些迷失的靈魂……

我知道你那善良火熱的心擱淺在麥田的深處,化作稻草人,守護孩子們天真純潔的夢。

不知何時起,搖滾的曲風,快速的節奏,強烈的律動取代了抒情優揚的小調,成為這個季侯的主打;不知何時起,鍵盤的敲擊,鼠標的快速,屏幕的絢麗,取替了油墨書香的手卷,引領了近一個世紀的潮流,不知何時起,郭敬明、韓寒的校園小説,哈日哈韓風的盛行,許嵩的《素顏》取代着周樹人的白話,馬克思主義,席捲着整個校園……一切都在上演着時代的變奏曲。

迷茫、失措、無奈周遭被快速的生活方式所感染。我們不得不為那決定我們一生命運的分數奔波,期待某一天地停歇,為那依舊黑暗的前途尋找出路,等待着象徵希望的曙光,為我們身上承載的責任壓得喘不過氣,希冀着某天清新的空氣。我們就像被上緊發條的陀螺,不停地旋轉,沒時間停息。

親愛的霍爾頓啊,你捉到多少像這樣狂奔的孩子。

絢麗的社會,噪雜的世界,麥田裏的我們已不復當年模樣。可是你是否記得,曾經奮筆疾書,寫下一張張鬥志昂揚的座右銘,只為老師鼓勵的眼神,是否還記得,兒時偷偷摸摸臨摹的塗鴉,是否還記得,曾經笑得很大聲,用左半邊的笑顏牽扯右半邊的心房,用右半邊的淚水撕扯左半邊的悲傷,大聲笑,縱情哭,不會為害怕受傷躲起來偷偷哭泣,是否還記得在某個陽光正濃的午後,喝着奶茶,拉着閨蜜,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聽小販的吆喝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只為尋得舊時最愛的書籍,體味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妙趣……是的!真的太久了!久到忘記心底最初的悸動。

親愛霍爾頓啊,如果你在,請一定要抓住那些孩子,他們只是暫時不屬於自己罷了,等他們長大了,一定會記得,停下來,好好看一看世界。

那一片麥田,有着大冷天穿着風衣,帶着紅色獵人帽的稻草人,孩子們追逐的身影,彩虹一般的稻田,你望見了嗎?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12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我有段時間總是那麼暴躁,會因父母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朋友的一個動作而傷心欲絕。後來我漸漸明白,那段時光,叫做青春。霍爾頓就是在那個時候突然闖進我的世界。他剪一個乾淨的水兵髮型,卻滿頭褐色亂髮,邪邪的樣子,有些迷人。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後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裏,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選擇了逃離,戴着自己的獵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於是託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於來了,她拖着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後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本文沒有向讀者娓娓道來,甚至沒有提到過後悔,即使曾經的歲月那麼不堪回首。但是青春總要失去一些東西,才會得到收穫。我們的父母也許在年輕時比我們更加叛逆和張揚,也許他們打過麻將賭過錢,但他們現在會嚴格的監管孩子,鄭重其事的告訴孩子賭博的危害。曾經的放蕩不羈換來了現在的清醒。戰後的美國現如今已成了世界大國。那羣曾經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已成了國家的棟樑。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裏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苟延殘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説,他想要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守護一羣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着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後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院,至於後來的事,無人知曉。於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13

《麥田裏的守望者》雖然是一部堪稱給美國社會和文學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作品,但是它的語言卻十分簡單明瞭,説的直白一點就是簡單粗暴。初次看到這本小説時,“混賬”……的字眼隨處可見,可正就是這些略微粗俗的言語吸引了身處叛逆階段的我。居然在名著中都能看到如此不堪説出口的詞語,這將是一次多麼有趣的體驗,越粗暴,越憤世嫉俗,不正是我們所謂的一種追求?

走進書中,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就是一個孤獨憤世的學生,他被退學四次,不求上進,吸煙,酗酒,打架……這麼一個大概被周圍的人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

卻將下流的字眼從牆上抹掉,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時就慷慨解囊,對自己的妹妹菲比百般的照顧與疼愛……如此純潔善良的孩子,也許就是在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中變得彷徨和矛盾。身為青少年的我們雖然不生活在霍爾頓那個年代,還意識不到社會虛偽做作的一面,但是,我們依舊憤世嫉俗,也許這就是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過程。

有些時候,我認為過度的反叛是無需的,甚至是幼稚的。因為,從霍爾頓的故事中,憤世嫉俗的結果不還是因為各種牽絆回到事情發生的原點—————正式他所想逃離的————學校、家。倘若是為了結果,那麼他這次叛逆的出走是一點也沒有意義的,他沒有改變社會,沒有改變現狀,只是用很粗俗的語言把它們罵了一通。但,如果是為了過程,他卻得到了覺悟,他渴望成為麥田裏的守望者,拯救那些不曾被俗世玷污的人們,這或許只是一種幻想,可卻似乎給了一種釋放。

從這部小説,也同樣給了我們警示,他告訴我們什麼憤世嫉俗、出走等各種自以為有個性的舉動都是沒必要的,最後不還是得到躺在療養院裏接受父母安排的結果。然而表達自己的不滿,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不需要用過於偏激的方式。因為在這個年紀,無論你怎麼反抗,受傷的只會是自己。霍爾頓也許是被打了一頓什麼的,但現在的社會,你怎麼知道不會更恐怖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我們想反抗的事情——作業太多,一大堆考試,中考,高考……各種學習的壓力就像是霍爾頓心中的“社會毒瘤”,我們也和霍爾頓一樣嘗試着叛逆,但,哪次不是因為失敗而收尾的。社會上不可能沒有壞人,不可能沒有虛偽,就像我們不可能沒有作業。所以還是不要做無謂的掙扎了,順其自然,做我們該做的。

在這部沒有高雅藝術語言文字的小説裏,我更加理解了作者的叛逆,讓我身處其境,我是否也有如此大膽的想法,如此不羈的行為,警惕自己,讓自己也成為麥田上的守望者。

我的麥田,由我來守候。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14

坐在荒蕪的田野中,捧着手心裏的一本書,看着眼前已經收割過的麥稈,眼前浮現出一個“壞孩子”的身影——霍爾頓,那個名副其實的壞孩子。

小説《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以第一人稱敍述的一個故事,可以稱它為“自傳”。其中穿插了許多髒話,顯得更加真實和生動形象,其中的道理也許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小説主人公霍爾頓是個中學生,出生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

他雖只有16歲,但比常人高一頭,整日遊遊蕩蕩,不願讀書。他對學校裏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他深夜離開學校,從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這真是一個十足的壞少年。

他對妹妹説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

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

起初,我真的很不理解這段話,後來,我懂了。這是霍爾頓,在複雜的社會中,一種單純的理想。他渴望純潔的社會,就像那麥田,就像那小孩子們,包括那懸崖。可是,周圍的一切都不如他所望,複雜的社會,一切為了利益,人們爾虞我詐,互相利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

而霍爾頓,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叛逆,看一切都不順眼的青年,卻正好看透了這一點,這個叛逆的少年,卻有着一顆純潔的心,他不願意與世人同流合污,他在談上學時這樣説道——“上學的目的嘛,不就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都説出了他發自心底對這個社會的不爽,而他之所以這麼説,就是因為,他有一顆正直的心,他看這個複雜的社會不爽!

我也渴望當一個表面叛逆的青少年,而心裏卻一點也不粘上這個社會的浮塵,一點也不隨波逐流,看誰不爽就説出來!利益怎麼了?破壞關係怎麼了?我活出了我自己,誰也無法改變的那個自己,我驕傲。想讓我融入到這個爾虞我詐,假模假樣的社會中,根本不可能!

霍爾頓,第一次接觸這個人物的時候,我認為他是我的反面教材,讀到後面,我發現我錯了。我真正應該學習的,是他。

他那種正直勇敢的性格。

他那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他那種敢説敢當,表裏如一的品質。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15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個性。這與我身邊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們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們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作者用第一人稱敍述了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卻發人深省的故事,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敍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運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敍,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

很多時候,我也希望能做個像霍爾頓式的麥田裏的守望者,用心去守護身邊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罷了,我們都在忍受着這個社會,我們要為了事業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要接受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如宣揚的那麼光明,這個社會的真實與黑暗一面是那麼真切的存在着,那是怎樣的謊言與欺騙都難以遮掩的。即使我們儘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也是需要經歷多年的時光,因此我們只能盡力而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別人的守望者來拯救別人,而實際上,我們更希望當我們衝向那混帳懸崖的那一剎那,會有那麼一位守望者從不知名的地方衝出來,截住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霍爾頓”,都有過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動的青春歲月,即使走向社會多年,也會有人在虛偽與骯髒的社會泥濘中無力地掙扎;然而,人總是要社會化的,總是要被推入社會的,需要我們儘快學會在頹廢、虛偽與庸俗中隨波逐流,就像霍爾頓的老師開導他所説:“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為某件事業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為某件事業卑賤地活着。”在美好和醜陋、嚮往和厭惡之間掙扎,這樣的過程充滿了苦惱,就像我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誠實,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傳授選擇性撒謊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質,後者是生存的需要。

守望,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及時的給予疏導和關懷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讓那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那些早已習慣了困惑和孤獨的孩子們,不要走向懸崖。

我想,“守望”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同時也更應該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每個人,都應該為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並在守望中成就單純而又美好的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nzl8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