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老子他説讀後感(精選5篇)

老子他説讀後感(精選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子他説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子他説讀後感(精選5篇)

老子他説讀後感1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説》頗多感觸,現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內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説:“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説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淨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説,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聖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聖人,再怎麼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脱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啟迪着我尋找內心中的淨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遊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着自然的味道,呼吸着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鬆為伴,與鶴為友,卧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境再怎麼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後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境,我將尋找內心的清靜。向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他説讀後感2

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説》,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那本書只講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時候很希望能讀到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直到2010年6月,東方出版社才出版了這本《老子他説(續集)》,算是將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功德圓滿。

奇怪的是,這本書買來後,一直斷斷續續沒有讀完,全然不像以前讀南師作品時的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元旦前後,醒悟到追逐知識的虛妄,發見智慧的難得,於是準備系統學習南師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這本《老子他説(續集)》,竟然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用了三四個晚上就讀完了。

由於《老子》這部書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結晶,加之南懷瑾先生學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講解的過程中旁徵博引,從《老子他説》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和一些具體方法指南,也體會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在最高處都有其相通之處。

雖如此,正如老子所説:“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個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鍊。

老子他説讀後感3

不繫輕舟順水流,也無歡喜也無愁。

隨心遁出雲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戲評一首:

詩句恰如順水流,得了章法便無愁。

當知意趣十分妙,自有功夫在裏頭。隨心遁出雲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激賞!年輕人有這等悟性,了得!且放輕舟任水流,洳何?順字浪費了遁字似不如跳字明快起承稍弱。順水流和任水流意思差不多,感覺還是順好,順有一帶而下的淋漓,任有隨勢漂流的起伏。與雪版探討:老子的基本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作者讀老以不繫之船喻之,不可能是逆流而上,自然是順水而下並暗合無為自然之學説,所以,我説順字浪費。

老子的哲學沒有淋漓只有平淡,而此絕句正是對老之悟,若説順勢淋漓,則與轉結意境不合。很不錯的一首,真有老莊的風韻。詩是偉峯對老子思想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對偉峯詩的認識,至於對老子的認識,我可沒有羽公深刻。起承感覺挺好的,轉結更得老子精髓。喜歡這樣的詩味。信遊山水意微酣,袖捲煙霞釣翠巒。

鳥語梵音唯欲醉,一肩明月一壺禪。草葉風吟老師評得很到位!

拜讀學習好絕!問好李偉峯!絕句格調諧和,尤其轉結有新意,喜歡!

老子他説讀後感4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説,“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説,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着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説:“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脱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他説讀後感5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老子》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陰至柔,南懷瑾先生在書中便已用淺顯的語言解析:“水沒有骨頭的,如果把它擋住,它只有轉彎過去;如果築一道堤防,水則一聲不響慢慢等,等到水漲滿了,又從堤防上滿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淨至剛,水性至潔,雖能藏污納垢,但其本質卻是水淨沙明,不為外界所污染。

我喜歡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純潔,只要它能做的,它都會以污染自己為代價,毫不吝嗇的幫助人類。人應該大度的像水一樣,如是書中所説:“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歡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於滋養萬物,而與世無爭,處在眾人厭惡之處。貢獻雖大,但並不張揚,所處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卻依舊保持着善的本性。這種品質自然最接近於老子所説的“道”。“道”博大精深,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領悟,老子便給出了水這一個參照物。水可以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所以“故幾於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張的一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人……”。水的一切優點,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便永遠安然處順。同時具備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學會其中的一個,才能會處事。

我喜歡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石穿,無論多堅強的人也對誰無可奈何,石頭都可以軟化。水平常默默無聞,但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便有了大作為,並且“馳騁天下之至堅”。

我喜歡水,無有入無閒。水可以穿越縫隙,前面擋住了路,便會自己找路,發揮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難處,越想走捷徑,找突破,可能離出口越遠,還不如冷靜下來,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説“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為,或許是最大的作為。

我喜歡水,汪洋大海,幻化為雨為雪,抑或變為蒼茫之霧,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為水的本性,依然潔淨。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靜,或波動,或驚駭,至陰至柔,抑或至陽至剛,無論怎樣變化,無論身處何地,它,不曾改變。若都能像水一樣保持本心,便可以不為世事變幻所動搖了。

我喜歡水,水不僅具有博大的胸懷,亦有可以毀滅世界的能量,這便要看人類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會變成當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給它通路,便有變回祥和的神態。

水,以至柔馳騁至剛,以無為治理有為。從某種程度上,水即為“道”。老子崇尚的清淨無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當手指尖觸碰到水,清靜通徹心底。

回味,淨水……

標籤: 老子 讀後感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lk23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