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王陽明大傳》讀後感

《王陽明大傳》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陽明大傳》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王陽明大傳》讀後感

讀這套書之前,我曾猶豫過一段時間,本書作者是岡田武彥,我就在想,一個日本人能把王陽明讀懂嗎?後來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我還是讀了,沒想到岡田武彥幾乎用了一生時間去學習研究王陽明,以至於把王陽明的一生寫的詳細至極。

王陽明是明朝最傑出的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之一,據説能到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有人説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也有人説是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但不論怎麼説,王陽明和曾國藩是實至名歸,兩人都是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着實跌宕起伏。陽明五溺説記述的是他幼年比較迷茫,不知該向哪個方向努力他年輕時善感多變,心無定性,最初沉溺於“任俠”,後又修習弓馬騎射之術和兵法、沉溺於辭章詩文,執着於道教神仙,最後卻又迷上了佛學。直至35歲時,轉投聖賢之學,開始篤奉儒學。

王陽明12歲母親去世,這對他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少年時期就認為科技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20歲時,受朱熹思想通過格竹子去領悟世界的真理,但是王陽明方法錯誤,格竹子失敗,他得出結論,格身外物,徒勞無功,真正德道理,應該是存在於人的內心,使他對《大學》中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體會,也因此開創了它的心學。從青年到晚年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龍場悟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是陽明心學的觀點,大概意思是: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時便是自己的思想在活動,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並能夠區分善和惡,這就是良知,但是隻是知道還不行,為善去惡是要把不善的意去掉,把善的意發揚光大,這就是行動也就是格物的過程。就如王陽明説的: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王陽明哲學思想的核心,歸納至極簡,就是六個字:致良知、做聖賢。而他的信念,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迴歸本心與良知,人皆可以成聖賢。王陽明説:“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王陽明的精神,需要我們現代人傳承與堅守,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從點滴的小事上,把自己的道德認知落實到道德實踐中,我們才會越來越好的修正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x7w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