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蠅王讀後感-讀後感

蠅王讀後感-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蠅王讀後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蠅王讀後感-讀後感

在這場文明與野蠻的角鬥中,分別依附於拉爾夫和傑克的豬崽子和羅傑構成兩個極端。

他是個金髮少年,從小過着中產階級的安寧生活,心地善良,不乏主見,在小説中象徵着文明和理智。他是拉爾夫。

他,紅頭髮,瘦高個兒,教堂唱歌詩班的領隊,象徵着野蠻和專制。他是傑克。

兩者的象徵產生了矛盾,以海螺為權威象徵的拉爾夫最關心怎樣才能得救。他堅持生一火堆,作為求救信號;他還要大家築茅屋避雨,要大家講衞生,在固定地方解手。這些想法和要求代表着文明和傳統的力量。傑克則對打野豬入了迷,其它事情他置之不顧。隨着矛盾的深化,傑克日益得勢,拉爾夫的主張卻應者寥寥,最後連他自己也差點被對方殺掉。在矛盾衝突的過程中,除了如火堆熄滅的事件之外,對“野獸”的害怕佔了極重要的地位,所謂海中來的野獸,空中來的野獸都是一種渲染,無非為了突出真正的“野獸”其實來自人本身。小説結尾時,拉爾夫熱淚盈眶,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為忠誠而有頭腦的朋友豬崽子墜落慘死而悲泣”。而因為拉爾夫和豬崽子在大雷雨的時候也參加過殺害西蒙的狂舞,所以他們的童心也不復存在了。區別只在於拉爾夫終於認識到“人性的黑暗”而豬崽子卻始終否認這一點。所謂“人性的黑暗”,主要指嗜血和恐懼,嗜血從傑克開始,逐步發展為他那幫獵手的共同特性;恐懼從害怕“野獸”生髮開來,最終成為支配孩子的異己力量,在這兩種因素的制約下,傑克等人把臉塗得五花八門,在假面具後面,他們“擺脱了羞恥感和自我意識”,並伴之為“野性的大發作”。這標誌着獵手們已可悲的蜕變為野蠻人。拉爾夫反對塗臉實則是堅守着文明的最後一道防線。

他是個思想早熟的善良少年,身胖體弱,常發哮喘病。他出身下層,經常用不合語法的雙重否定來表示肯定的意思,講的是倫敦方言,戴着一副深度近視眼鏡。最後,直接死於羅傑撬下的大石。他是深受嘲笑和挖苦的豬崽子。

他是個先知先覺,神祕主義者。他為人靦腆,不善發言,但有正義感,洞察力很強。在大家對“野獸”的有無爭吵不休時,西蒙第一個提出:“大概野獸就是我們自己。”他想説最骯髒的東西就是人本身的邪惡,孩子們卻把他轟了下來。正如魯迅所言:“許多人的隨便的鬨笑,是一隻白粉筆,它能夠將粉塗在對手的鼻上是他的話好像小丑的笑話。”最終,被傑克等人誤當為“野獸”打死。西蒙的慘劇是許多先覺者的'共同悲劇,一種卡珊德式的悲劇。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猴子據説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個説出某種真理的人也常難逃毀滅。屈原如此,哥白尼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往往如此。

在東方思想史上,荀子説:“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韓非更是力主性“惡”説的。在西方思想史上,十七世紀的英國哲學家霍布士認為人是兇惡的動物,在原始狀態下對人像狼一樣。

我們包括人類的前途無疑是光明的,但通向光明的道路上不見得沒有黑之蔽日的時候;我們的未來是可以樂觀的,但盲目的樂觀主義者不見得比認真的悲觀主義者更高明。(黃思緣)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2v0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