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精選5篇)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精選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精選5篇)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1

作為追求實用的父母和老師,對於我來説最為重要的是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爾當的閲讀提示,我從本書的第三部分開始了閲讀。對於《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我有這樣的兩點體會想要拿來分享。

1、學習慾望的存在會促進更強烈的學習慾望的產生。盧梭在《愛彌兒》中説到:“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那麼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這種關係的建立對於個人而言是有益的,對於他人而言則具有傳染性。教師必須時刻將“更多的東西”帶給學習者:經驗、超值情境、單純的實踐諮詢,或是文化。他必須傳遞慾望。教師必須把學習者打開,即使他並不清楚結果如何。作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齡的一名教師,我們更多時候考慮和追求的,是這道題目多少人對了,誰又錯了,怎樣去改正,是談心,還是單獨輔導,還是利用兵教兵的機會去完成?怎樣提高學生的分數?至於學生願意不願意我們跟他們談心,願意不願意接受輔導,願意不願意同學的幫助,我們沒有時間去考慮。學習如果沒有慾望,教師如果不能傳遞學習的慾望,這樣的教育應該是被動的,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算是失敗的教育。

2、學習是一項持續的事業。它要求人們時刻跳出習慣性常規和自命真理。在書中,安德烈提到這樣一個概念“先有概念”。他説,所有兒童和成人都通過自己的先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信息。學習,就是對先有概念進行運算。文中,作者還特別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亞做講座的經歷。在這個例子裏,作者被自己在方向處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暈頭轉向,不分東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構成了個體的認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個體會覺得所有的質疑都在破壞其內在的穩定狀態,因此會不由自主地迴避質疑。然而學習就是以此為代價的。在學習中,我們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新的觀點,但是先有概念不斷地維護原有的經驗,這就使更高一個層次的學習存在矛盾體。在我們比較擅長的學科的學習中,這種矛盾的影響是存在並且固執的。打破常規,打破這種先有概念的束縛,是更進一步地學習要跨越的一個關口。這也意味着學習是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觀點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認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的本質》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學習來説,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學習者的思想結構和他可以採集的信息之間的多重聯繫。不過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即時的、自發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一種媒介。教師、專業人員、傳授者等等,必須促進每個個體的意義生產,陪伴他,對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擾。學習者是通過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藉由自身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代他學習,但必須在場,因為學習者不能一人學習。學習是一種社會的行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學與種族主義》這本書中提到的:人是一台學習的機器。事實的確如此。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2

最近根據集團要求統一閲讀了《學習的本質》,讀的比較慢,邊讀邊結合教學來思考,原來我們271集團研究的好多教學理論與實踐都和學習的本質有關,讓我找到了繼續追隨271教育的理論依據呢。

由於邊讀邊思考,所以閲讀比較慢,基本上40頁的時間大概6個小時左右。作者安德烈言簡意賅地討論了學習的許多方面,但是,作者的重點在於對現在的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並總結了一些建議方案,下面我將自己的一點點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關於學習;書中提到“人是一台學習機器”那麼什麼是機器,什麼是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人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説到機器,第一感覺就是冷冰冰,沒有温度,單一的重複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學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學習”這一行為習慣。或許會給“學習”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認為“目的論”是促進學習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並且是源於學習者本身的“目的論”。那麼如何促進他人的學習,學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麼樣的才最為合適。271教育的教學模式是真正的讓學生髮現學習,指導為什麼學習,學習會用到什麼地方,讓學習真實發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驕傲。

其次,關於怎樣學習,我大概總結出了幾點:首先,學習還要以學習者的先有概念為出發點,但是如果學生能夠改變原有的心智結構,打破先有概念,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學習;接着提出了三種主流思想——傳統學習,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所謂的建構教學法。每種思想都有利弊,其實我覺得並不能用一種模型囊括學習的所有方面,每種模型只是針對某一方面,關注的點不同而已。另外,學習需要大腦的配合。學習時大腦皮層的各種神經元都處於興奮狀態,手腦並用,學習效果會更好;最後,我想説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因素——動機。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種力量,一種衝動,一種慾望。我想,一個有動機的學生,他會具有一種維持計劃目標進行到底的一種支持,有源源不斷地精力去實現它。而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他可能會感到學習吃力,看不到學習的價值,更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怎樣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可能會採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關於為什麼學習,現實一點講,現在的學生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升學,找個好點的工作,掙錢養家餬口。這樣説或許有些膚淺,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是真的想去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大多數學生有這種比較現實的想法,所以有時候他們也會迷茫,我學這些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維持生活,一旦他們發現有些東西的`學習與他們以後的生活沒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就不願意去學習了。其實,學習並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麼表面,它是一個神祕的東西。首先,學習是一種尋找;對不同的人來説,它可能是一種樂趣、一種熱情、一種願望、一種冒險、一種執着,又或許是他們的不同組合。尋找到學習本質的意義是一個巨大又益處無窮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時時刻刻在學習,擁有知識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本來像山一樣龐雜的東西也會變得簡單,那會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部分——學校和文化機構的轉變,未來的教師職業應該是怎樣的?怎樣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適合的?顯然,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散播知識,我們已經看到授遞模式具有很大的侷限性。教師必須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對知識意義獲取。但是,正如之前所説,學習者只有依當自己才能進行學習,沒有人能替另一個人完成學習,只有學習者自己才能賦予學習以意義。不過如果沒有他當的參與,學習者也無法學習,即使自學當也是如定。人們必須藉助他者或是因為他者——才能學習,有時則是為了反對他者而學習。這裏的他者是各式各樣的:可能是偶然選到的一個人,一個不經意間啟發了你的陌生人;或者是一個專業人上,給學習者造了一套促進其學習的機制。在上述情景中,教師都可以有一席之位。

在我們對學習的認識中,教師的職業性質改變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掌握者,根據事先計劃好的進度傳授知識的某些方面,而是變成了知識和學生之間的“中間人”,這並不意末若教師的作用被貶低了。相反,“中間人”促進、豐富、創造者學習的條件。知識從來不是即使獲得的,它是長期的文化煉製的產物,人們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最棘手的任務是要成為學習的啟動者,師要通過自己提出的問越、做出的反應或是棍議的活動,引起學生的好奇和驚計。老師講了多少證不重要,他的傾聽和在場激勵、促進着學生的夜達,他幫助學生髮現錯誤和原因,教師是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操控者,他不應該只顧着把學生引向自己的教學計劃、詮釋教學進程,而是必須尊重學生的自由,然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權。教師扮演着喚者的角色,不應等待學生達到了既定的水平之後再促進他們學習。教師可以確保提問、煉製、參與和意識覺的時間。他是可以確保學習者與環境、教育情境互動的空間,促進交流與對質。

比如我們剛剛完成的優秀案例評選,各校創新情境,讓問題存在於情境,目標又高於情境。對於集團的要求找到理論依據,明確修改任務的重要性,特別是二中於老師修改教師提出的問題,讓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為了教知識和趕進度,讓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行進路線,但是又不能失去他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設計中更是準確地定位教師的作用,讓真實的學習發生在271學子身上。

這本書越讀越耐讀,所以後邊我將繼續研讀。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3

近期拜讀了《學習的本質》一書,每天按照計劃閲讀並做了摘抄和批註,結合自己日常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感受頗深,收穫很大。

教育不僅僅是需要愛就足夠的,正如托爾斯泰所説:“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幹的事,關鍵是怎樣教育孩子。”如何引領教育,智慧的愛需要通過學習的道路得以展現,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師如何研究學習,從知識立意到學習的高級思維發展,到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本書對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非常有價值,也能幫助教師更好的瞭解教育如何發生,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問題。雖然晦澀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現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前後貫通,仍然收穫頗多。

學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阻礙,建構主義的學習者自主生成依據的正是其頭腦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現有學習內容能及時的和學生的先有概念相聯繫,便能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為學生的真正學習的開始。其次書中對學習的目標管理是作者所強調的,分階段設置的目標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所學的知識所能實現的目的,通過層層遞進的目標設計,一步步的闖關達成,真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被作者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作者眼裏,動機是推動學生去學習的內在的動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內容在需求,以及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產生的興趣,願望和期待,還可以採取一些外在説服手段,可以是口頭的、書面的或者其他媒介的。最重要的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興趣能帶來一種力量,促使他自我超越。動機指引着學習者進入可以讓他獲得滿意的學習成果,進一步的強化學習者本身的興趣,進而更推動學生能明確行動與願望,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能。指引學習者進入可以讓他滿意的情境。同時,動機維持着將一個計劃目標進行到底所必須的精力。概括而言,一個有動力的學生會表現出明確的行動願望。他能感受到某項活動對完成他的計劃具有怎樣的價值和重要性。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動,有能力達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會感到學習吃力,沒有辦法將學習進行到底,他看不到學習的價值,不知道教師提供的知識可以做什麼。於是他採取迴避策略,換句話説,他竭盡所能地什麼都不做,因此,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至關重要。

結合線上與線下學習活動成果的對比,線上學習的互聯網學習可以作為一種補充存在,但缺乏目標管理和動機激發的學習,最終只能是學生面對冰冷的電腦感受來自遙遠空間的聲音,沒有有效的激發學習興趣的學習最終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受損,得不到教師的支持和督促,學習品質變差,進而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對線上班級學習期間的待優生,應表現出教他們的熱情,表達對他們能力的信任,去嘗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旦學生表現出學習動機的前兆,老師要進行誇大性的表揚。

怎樣把學生帶入學習狀態呢?老師高高在上地站在講台上,一本正經地給學生上課,一直坐着聽這種課,不會讓學生產生什麼學習動機。有心的老師已經發現,正面強化永遠是上策。責備、訓斥會造成師生關係緊張,往往會讓學生自暴自棄。讓學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麼他就會學習,就會進步。

教學不是件輕鬆的差事,而是一項複雜的任務,教學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術要求,教師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創新。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4

作為一名剛剛步入講台的新教師來説,看着全班四五十個孩子,卻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真正學習,這的確是讓老師焦急的一件事情。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學習,那就意味着全班有一半的孩子正在浪費着他們的大好青春在聽你講一些和他們並不相關的東西。更糟糕的是,這種持續性的無聊會讓他們不僅對自身的學習失去興趣,而且會對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產生負面影響。那麼,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呢?為什麼有的學生能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高效的學習效率而相反有的學生就完全不能呢?

作為英語老師,我寧願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語言老師而不是某個科目的老師。如果把語言當做一門科目來學習,那麼我想這是世界上最枯燥的學科了。因為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語法和固定搭配都是機械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材料,難免枯燥。那可能學生學習的興趣僅僅來自於極少數學生的對語言極強的敏鋭。我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產生的有意義的聯繫。這在語言教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一些水果名稱,再學習Iike這個句型,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多了一個意義構建——那就是學生可以表達表達自己對水果的喜好了。但是學習在發生之後還應該保持一個持續鞏固的過程。鞏固的過程也是學生表達技能形成的過程。在語言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帶給學生關於語言的基本知識,也需要賦予學生一些語言技能。否則學習完之後卻沒有施展自己技能的地方,學生也會降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我之前告訴學生,學習不應該僅僅是發生在課堂裏的事情。學習無處不在。尤其是語言學習,我們就應該隨時留意身邊的語言學習素材。把課外觀察到或者學習到的東西帶到課堂上並結合課內知識,又把課內知識不斷用於課外實踐。也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對於完全沒有學習興趣的人來説,你在原有基礎上講的知識對於他來説完全是支離破碎的。因為她腦海裏並沒有你所説的原有基礎,比如就算你一直在強調動詞後面用賓格,可是學生並不知道什麼是動詞,什麼又是賓格,更不知道賓格又有哪些形式。那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説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可以,語言類學科的確應該小班教學才能使這個問題得到改善。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5

讀完這本書之後,感覺這本書給我的總體感覺是文字寫的有點論文化,感覺很多內容看過去就忘了。

引言部分圍繞“學習”而展開,看完過後,覺得雖然目前一直在強調要進行學習改革,學習不應該只注重於死讀書,學習者應該是學習的創造者或者從生活中去學等等。其實這些話很多人都懂,其中很多老師學生已經開始實施這種學習方式,但其實效果甚微。所以説真正實施起來對於目前而言還是太難了。

意向在學習的動力機制中尤為重要,學習者只有在為學習製造出一層意義時才能佔有知識。而且所煉製的這種意義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通過他人傳遞給他。我們的學習者需要學習情境的相伴,因為“學習的境脈”是知識煉製的一個核心因素。知識賦予情境以意義,而情境為知識提供寓所。“教學的藝術就在於與學生分享對於某項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這個知識領域。”

兒童能夠在行動中獲得動力進行學習,對於行動實踐,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其一,行動必須充分地境脈化(讓學生在情境中行動,而不是為行動而行動);其二,行動必須要與學習其他特有的形式相互聯結,如傾聽、表達、交換等,經過不同學習方式的對質階段。“活動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活動引發學生個體的深層興趣,把他推向根本性問題,而不是滿足於維持一種在活動期間佔據其思維的淺層興趣。”適度的學習困難和學習挑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學習機遇而不是消除學習樂趣的負擔。

學習就是自我發問嘗試發問吧,為什麼呢,如果你對所觀察和看到的事物沒有發問的慾望和好奇心,那就根本沒有學習實現的可能。“一個不具備解碼情境的智力工具的給並不能直接感受到任何東西,他周遭的環境對他來説只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自然或者社會現象,但往往只是看到了,卻沒有引發任何的學習可研,因為只有當個體進入到了“提問步驟”,我們才會嘗試去真正瞭解,才能真正超越僅僅記住觀察結果的階段,才能進入到真正的學習。當你的孩子學到一個新知識,但沒有任何發問的好奇和動機,放心好了,他沒有真正學習。

看到關於學習動機方面,文章中提到“正面強化永遠是上策”,對於這句話而言還是非常有感觸的。我暑假曾經幫外甥補習數學和英語,對於他而言真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學習興趣,我給他講的時候他也不好好聽,永遠都是想着玩。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想着怎麼能讓他認真對待一下,懲罰和獎勵手段都用過。最後發現還是哄着學,獎勵着讓他學才是有點用的。所以説對於學習而言,動機還是佔據一定地位的。

關於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若扮演的角色以及今後教師的職業,目前而言教師大部分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即知識的“兜售者”,當然許多老師在着力於改變這一個現狀,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鼓勵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變成教會學生如何去學,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而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着手於創新,文章中提到教師應該適應於環境的變化,否則,固守舊知識會被時代摒棄。

作者説學生與教學內容是脱節的,這與我們時常講的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學習是一種意思,尤其是高中時期,學生每天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問時事,不解常識,這種封閉式的教學與學習,可能帶來優異的成績,卻使學習者失去了瞭解世界、構築三觀的黃金時期,是一種不全面的發展。作者説,以學生先有概念為出發點,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是對已有知識進行補充延伸,或許是推翻原有觀念進行知識重構,然而許多學習者拒絕後者推翻重建的知識,其實,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關聯,是突破學習習慣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學者從學生原有的概念出發,改進教學方法。本書強調的是學習本身,而不是技巧性的學習與教學方法等,作者指出,使學習持續下來的方法學習者要保持強大的學習動力,只有學習者內在的動力足夠強大,才能使學習長久的保持下去。學習者是學習這項活動的主要承受者,在學習過程中要體現學習者的主動性,強調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章節就是“為什麼要學習”,在文章中,作者一直在將學習這件事與其他的事情作類比,就像作者説的,我們現在的學習是帶有某種目的的機械性學習,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想要去做的事情。我們現在的大多數學校教育就是單純的幫助你通過升學考試,而真正考慮到學生的自身感受的、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的學校教育很少,甚至説沒有。

但是,我們應該都明白,瞭解學習者是一切教育實踐不可或缺的出發點。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而不是教育者,教育者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習者為主,瞭解學習者的心理特徵及興趣愛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行因材施教。

文中説:“學習者並不是隨隨便便地煉製一個知識,他決定着自己的學習過程。只有當一個知識對他來説是有意義的,他才會去獲取它,進而改變自己的表徵系統。”然而,如何讓學習者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對這些內容感興趣,正是現在許多學校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

這本書引發了我們對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在我們的學業生涯中,教師往往在學生與家長之間充當着中間人的角色。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關係中,教師應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主動協調與學生家長的關係,以利於同學和家長建立健康的合作關係,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取得一致。有些家長過分嚴厲地要求孩子,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卻過度溺愛孩子,不重視學習,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要求,這些都是錯誤的教育觀念。對於這些錯誤的教育觀點和方法,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向家長介紹教育方針和學校的教育要求,使他們明確教育目的、原則和方法;要推廣各種普及性的教育科學書籍、報刊、雜誌,使學生家長提高有關教育的知識和水平;要組織家長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幫助他們改善教育子女的不適當形式和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藝術。所以,教師要注重恰當協調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係。

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了內在的強烈的學習動機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言,要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佼佼者,只需要十幾年日復一日地重複練習,而支撐學習者堅持下來的,便是自身內在的學習動機。如今的學生,從小的學習動機幾乎都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或是出人頭地的抱負,或者是迫不得已的無奈,都缺乏一些學習者內在的自發的興趣,俗語有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習持續進行下去,最本質的方法便是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而這種興趣需要從幼年時期便開始培養,在學生求學過程中不斷強化,使之能夠成為激勵學生終身學習的動機。

關於如何學習。本書中探討的如何進行學習,並不是老生常談的所謂通用學習方法,而是從腦部構造原理,社會與文化方面進行分析解讀,為學習者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回想起以往自己被迫傳輸入大腦的學習方法,往往是某一學科的公式化的定論,比如學語文就要多閲讀,學英語就要記單詞,文科靠背,理科要刷題等等,這些公式化的所謂學習方法,這些“方法”的科學性先暫且不提,它們對學生帶來的實際作用同樣有待考究。忍不住建議各個年級的在崗以及師範生都來讀一讀此書,先讓教育者理解了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才能給學習者傳輸正確的教育觀念。

學習是一件艱難而複雜的事情,只有產生興趣才有可能保持學習的熱情,才會一直堅持下去。

標籤: 精選 學習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k8d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