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1

拿到真本書,我在想,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怎樣學習。書中告訴我們答案:在學習之前先要弄明白為什麼學習,這個因人而異。有的是技術需要,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有的是一樣天性,純粹的愛好。如果我們的身份是一名老師,那麼就有更高的要求,我們的學習要實用、要高效。我想起去年參加《師德報告會》,這對我來説試一次精神的洗禮,現把學習感受摘錄如下。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會有牴觸的情緒,要週末來聽報告。但是這次我沒這麼覺得。更不像有的人為了能逃會,竊竊自喜。身邊確實有很多優秀的榜樣,在向榜樣看齊的時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查照和反省。今天的感受就是兩個詞和一句話:情懷、平台、不要做手電筒。

我一直覺得,在農村執教是遠一點,但是很舒服。我可以把對學生的愛,按照我的方式給學生。不用受學校的條條框框的約束。滿身滿心的都是學生。事實也確實是這樣。上去發言的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也都是講奉獻的。他們把自己的閒暇時間都給了學校,明面上、暗地裏給了學生很多的幫助。尤其是姚仁山老師,着實刷新了我對老師的認識。現在社會上評價老師都是工資多少、假期長短。姚老師穿着樸素的衣服,衣衫寬大、褲腿很短,像吊鐘,一雙布鞋,儼然衣服清潔工的模樣。從民辦教師到現在的高級職稱,姚老師是付出很多的。就像我公公説的,在家待久了想學生。可能在老輩人那裏,真的是愛孩子。但如果讓我一輩子都這樣,我好像又不滿足。

上去發言的老師,我能明顯的感覺到,每個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有平台的。集團的老師除了情懷,還有集團逼迫或者主動成長起來的專業知識。這種專業的成長必須要有平台。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無論是上課還是演講,都需要一個良好的平台。這個平台可以逼着自己去成長,走向更專業的道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自己必須成長起來了,做勤娘,不做懶人。

最後領導在總結的時候,講不要做手電筒,就是那種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人。這也值得我反思。推己及人吧。做好自己,儘可能的幫助每一個可以幫助的人。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堅持每天寫作,用寫作完善自己的邏輯。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2

作為一名剛剛步入講台的新教師來説,看着全班四五十個孩子,卻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真正學習,這的確是讓老師焦急的一件事情。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學習,那就意味着全班有一半的孩子正在浪費着他們的大好青春在聽你講一些和他們並不相關的東西。更糟糕的是,這種持續性的無聊會讓他們不僅對自身的學習失去興趣,而且會對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產生負面影響。那麼,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呢?為什麼有的學生能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高效的學習效率而相反有的學生就完全不能呢?

作為英語老師,我寧願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語言老師而不是某個科目的老師。如果把語言當做一門科目來學習,那麼我想這是世界上最枯燥的學科了。因為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語法和固定搭配都是機械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材料,難免枯燥。那可能學生學習的興趣僅僅來自於極少數學生的對語言極強的敏鋭。我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產生的有意義的聯繫。這在語言教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一些水果名稱,再學習Iike這個句型,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多了一個意義構建——那就是學生可以表達表達自己對水果的喜好了。但是學習在發生之後還應該保持一個持續鞏固的過程。鞏固的過程也是學生表達技能形成的過程。在語言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帶給學生關於語言的基本知識,也需要賦予學生一些語言技能。否則學習完之後卻沒有施展自己技能的地方,學生也會降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我之前告訴學生,學習不應該僅僅是發生在課堂裏的事情。學習無處不在。尤其是語言學習,我們就應該隨時留意身邊的語言學習素材。把課外觀察到或者學習到的東西帶到課堂上並結合課內知識,又把課內知識不斷用於課外實踐。也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對於完全沒有學習興趣的人來説,你在原有基礎上講的知識對於他來説完全是支離破碎的。因為她腦海裏並沒有你所説的原有基礎,比如就算你一直在強調動詞後面用賓格,可是學生並不知道什麼是動詞,什麼又是賓格,更不知道賓格又有哪些形式。那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説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可以,語言類學科的確應該小班教學才能使這個問題得到改善。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3

認真研讀安德烈·焦爾所著的《學習的本質》一書,結合自己日常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我感受頗深,收穫很大。本書不僅對教育研究者,特別是幫助教師認識學生學習的機制,改進自己的教學十分實用,也為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提供了方法。

本書是一本十分難得的關於學習研究的實用性讀本。我們是如何學習的?記憶、動機、願望和情緒在學習中佔據着怎樣的地位?我們對於人腦驚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為什麼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學習時困難重重?作為曾經的差生,本書作者安德烈·焦爾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他讓我們看到學習是一個複雜過程,常常充滿衝突,需要打破我們頭腦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爾當依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瞭如何更好地學習的實際建議,並重新定義了學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認為在一個日新月異、不得不時刻創新的社會中,我們必須發展一種“質疑文化”。學生的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傳遞,更不是一種簡單的條件作用的結果。因為學習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進行學習沒有人能替另一個人完成學習。只有學習者自己才能賦予學習以深層次的意義。學習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創造者”。學習是互動的結果,當學習者的心智活動和他所處的環境之間建立豐富的互動時,他的知識水平就會有進步。

學生如何搞好學習呢?根據書裏的建議,作為教師,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學習者需要記憶的東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明白用所學的知識能夠達到的某種目的,並幫助學生設置一定的目標,然後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達到目標。只有當學習這種能力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東西,特別是當學習者能夠利用其所學時,他們才對這樣的學習感興趣。如果學習者能夠改變原處的心智結構,甚至徹底重塑心智結構,打破先有概念,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學生才能真正學習。

動機是推動學生去學習的內在的動力,動機被比作一種力量,一種衝動,使某一行動得以啟動指引學習者進入可以讓他滿意的情境。同時,動機維持着將一個計劃目標進行到底所必須的精力。概括而言,一個有動力的學生會表現出明確的行動願望。他能感受到某項活動對完成他的計劃具有怎樣的價值和重要性。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動,有能力達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會感到學習吃力,沒有辦法將學習進行到底,他看不到學習的價值,不知道教師提供的知識可以做什麼。於是他採取迴避策略,換句話説,他竭盡所能地什麼都不做,因此,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至關重要。

怎樣把學生帶入學習狀態呢?老師高高在上地站在講台上,一本正經地給學生上課,一直坐着聽這種課,不會讓學生產生什麼學習動機。有心的老師已經發現,正面強化永遠是上策。責備、訓斥會造成師生關係緊張,往往會讓學生自暴自棄。讓學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麼他就會學習,就會進步。

這本書篇幅不大,作者安德烈言簡意賅地討論了學習的許多方面,諸如社會和文化維度下人類對學習的認識,教育理論和方法的歷史演進,學習的生理學和社會學基礎等。但作者的重點,在於對今天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做系統性的分析,並總結和提煉了一些建設性的應對方案。教學不是件輕鬆的差事,而是一項複雜的任務,教學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術要求,教師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創新。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4

最近根據集團要求統一閲讀了《學習的本質》,讀的比較慢,邊讀邊結合教學來思考,原來我們271集團研究的好多教學理論與實踐都和學習的本質有關,讓我找到了繼續追隨271教育的理論依據呢。

由於邊讀邊思考,所以閲讀比較慢,基本上40頁的時間大概6個小時左右。作者安德烈言簡意賅地討論了學習的許多方面,但是,作者的重點在於對現在的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並總結了一些建議方案,下面我將自己的一點點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關於學習;書中提到“人是一台學習機器”那麼什麼是機器,什麼是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人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説到機器,第一感覺就是冷冰冰,沒有温度,單一的重複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學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學習”這一行為習慣。或許會給“學習”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認為“目的論”是促進學習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並且是源於學習者本身的“目的論”。那麼如何促進他人的學習,學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麼樣的才最為合適。271教育的教學模式是真正的讓學生髮現學習,指導為什麼學習,學習會用到什麼地方,讓學習真實發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驕傲。

其次,關於怎樣學習,我大概總結出了幾點:首先,學習還要以學習者的先有概念為出發點,但是如果學生能夠改變原有的心智結構,打破先有概念,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學習;接着提出了三種主流思想——傳統學習,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所謂的建構教學法。每種思想都有利弊,其實我覺得並不能用一種模型囊括學習的所有方面,每種模型只是針對某一方面,關注的點不同而已。另外,學習需要大腦的配合。學習時大腦皮層的各種神經元都處於興奮狀態,手腦並用,學習效果會更好;最後,我想説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因素——動機。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種力量,一種衝動,一種慾望。我想,一個有動機的`學生,他會具有一種維持計劃目標進行到底的一種支持,有源源不斷地精力去實現它。而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他可能會感到學習吃力,看不到學習的價值,更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怎樣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可能會採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關於為什麼學習,現實一點講,現在的學生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升學,找個好點的工作,掙錢養家餬口。這樣説或許有些膚淺,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是真的想去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大多數學生有這種比較現實的想法,所以有時候他們也會迷茫,我學這些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維持生活,一旦他們發現有些東西的學習與他們以後的生活沒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就不願意去學習了。其實,學習並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麼表面,它是一個神祕的東西。首先,學習是一種尋找;對不同的人來説,它可能是一種樂趣、一種熱情、一種願望、一種冒險、一種執着,又或許是他們的不同組合。尋找到學習本質的意義是一個巨大又益處無窮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時時刻刻在學習,擁有知識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本來像山一樣龐雜的東西也會變得簡單,那會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部分——學校和文化機構的轉變,未來的教師職業應該是怎樣的?怎樣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適合的?顯然,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散播知識,我們已經看到授遞模式具有很大的侷限性。教師必須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對知識意義獲取。但是,正如之前所説,學習者只有依當自己才能進行學習,沒有人能替另一個人完成學習,只有學習者自己才能賦予學習以意義。不過如果沒有他當的參與,學習者也無法學習,即使自學當也是如定。人們必須藉助他者或是因為他者——才能學習,有時則是為了反對他者而學習。這裏的他者是各式各樣的:可能是偶然選到的一個人,一個不經意間啟發了你的陌生人;或者是一個專業人上,給學習者造了一套促進其學習的機制。在上述情景中,教師都可以有一席之位。

在我們對學習的認識中,教師的職業性質改變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掌握者,根據事先計劃好的進度傳授知識的某些方面,而是變成了知識和學生之間的“中間人”,這並不意末若教師的作用被貶低了。相反,“中間人”促進、豐富、創造者學習的條件。知識從來不是即使獲得的,它是長期的文化煉製的產物,人們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最棘手的任務是要成為學習的啟動者,師要通過自己提出的問越、做出的反應或是棍議的活動,引起學生的好奇和驚計。老師講了多少證不重要,他的傾聽和在場激勵、促進着學生的夜達,他幫助學生髮現錯誤和原因,教師是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操控者,他不應該只顧着把學生引向自己的教學計劃、詮釋教學進程,而是必須尊重學生的自由,然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權。教師扮演着喚者的角色,不應等待學生達到了既定的水平之後再促進他們學習。教師可以確保提問、煉製、參與和意識覺的時間。他是可以確保學習者與環境、教育情境互動的空間,促進交流與對質。

比如我們剛剛完成的優秀案例評選,各校創新情境,讓問題存在於情境,目標又高於情境。對於集團的要求找到理論依據,明確修改任務的重要性,特別是二中於老師修改教師提出的問題,讓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為了教知識和趕進度,讓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行進路線,但是又不能失去他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設計中更是準確地定位教師的作用,讓真實的學習發生在271學子身上。

這本書越讀越耐讀,所以後邊我將繼續研讀。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5

作為追求實用的父母和老師,對於我來説最為重要的是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爾當的閲讀提示,我從本書的第三部分開始了閲讀。對於《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我有這樣的兩點體會想要拿來分享。

1、學習慾望的存在會促進更強烈的學習慾望的產生。盧梭在《愛彌兒》中説到:“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那麼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這種關係的建立對於個人而言是有益的,對於他人而言則具有傳染性。教師必須時刻將“更多的東西”帶給學習者:經驗、超值情境、單純的實踐諮詢,或是文化。他必須傳遞慾望。教師必須把學習者打開,即使他並不清楚結果如何。作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齡的一名教師,我們更多時候考慮和追求的,是這道題目多少人對了,誰又錯了,怎樣去改正,是談心,還是單獨輔導,還是利用兵教兵的機會去完成?怎樣提高學生的分數?至於學生願意不願意我們跟他們談心,願意不願意接受輔導,願意不願意同學的幫助,我們沒有時間去考慮。學習如果沒有慾望,教師如果不能傳遞學習的慾望,這樣的教育應該是被動的,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算是失敗的教育。

2、學習是一項持續的事業。它要求人們時刻跳出習慣性常規和自命真理。在書中,安德烈提到這樣一個概念“先有概念”。他説,所有兒童和成人都通過自己的先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信息。學習,就是對先有概念進行運算。文中,作者還特別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亞做講座的經歷。在這個例子裏,作者被自己在方向處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暈頭轉向,不分東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構成了個體的認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個體會覺得所有的質疑都在破壞其內在的穩定狀態,因此會不由自主地迴避質疑。然而學習就是以此為代價的。在學習中,我們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新的觀點,但是先有概念不斷地維護原有的經驗,這就使更高一個層次的學習存在矛盾體。在我們比較擅長的學科的學習中,這種矛盾的影響是存在並且固執的。打破常規,打破這種先有概念的束縛,是更進一步地學習要跨越的一個關口。這也意味着學習是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觀點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認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的本質》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學習來説,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學習者的思想結構和他可以採集的信息之間的多重聯繫。不過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即時的、自發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一種媒介。教師、專業人員、傳授者等等,必須促進每個個體的意義生產,陪伴他,對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擾。學習者是通過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藉由自身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代他學習,但必須在場,因為學習者不能一人學習。學習是一種社會的行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學與種族主義》這本書中提到的:人是一台學習的機器。事實的確如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nmp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