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7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1

“小宇,幫我倒杯水。”“才不要呢,我要看電視!”我不高興地回答爸爸的請求。小時候,那個嬌裏嬌氣不尊敬長輩的我歷歷在目。那時,我的脾氣很不好,對待長輩很不禮貌,直到看了

《三字經》這本書,我才深受啟發,改“邪”歸正。在我讀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三字經》這本書。原本我覺得這本書很乏味,後來有一次,我認真地看起這本書來,發現內容很好看,便仔細地品嚐書香。我看着想着,突然幾個句子映入眼簾:“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看完這句話,我突然反省了一下自己,對照起來:黃香九歲,就能為父親在寒冷的冬天温暖被子,而自己不僅不幫父母做點好事,還對他們不禮貌,哎,太不應該了!我的臉頓時熱了起來……於是那時,我就下了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尊重父母,尊敬長輩的好孩子!

從那以後,我就努力改正自己喜歡和長輩頂嘴的壞習慣,主動分擔家務,接納長輩的金言玉語,漸漸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長輩對我的看法,還常受誇獎呢。

《三字經》,謝謝你!是你逐漸改變了我,逐漸完善了我。啊,你像一朵潔白的蓮花,盛開在我的心池裏,香氣馥郁!你如同一盞明燈,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不再迷失!

[點評]:小作者開頭先聲奪人,寫出了“我”之前的缺點;接着,筆鋒一轉,引出了《三字經》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重點刻畫了“我”的心理活動;然後寫了“我”的改變;結尾抒發感情,表達了對《三字經》感激之情,照應了題目和開頭,使文章得到了昇華。總體來説,文章條理清晰,結構緊湊,把握住重點展開敍述,進行描寫,突出了“書香浸潤靈魂”這個要點。這是一篇值得點讚的習作。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2

《三字經》裏,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呢!我知道了五嶽,有岱山,華山,嵩山,恆山,衡山。啊,我還知道我的老家湖南的衡山居然還是五嶽之一呢。

我知道了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得以前我才知道四個天干呢,現在,我哪個都知道了。

我還知道了唐代有個神童,叫劉晏。他才七歲呢,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兒童。相對起來,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經》裏面是這麼説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後幾句的意思是“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我一定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我還知道了人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羶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還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還知道了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還知道了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它們分別是:“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來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我們的祖先把説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三字經》看完。我喜歡《三字經》,因為它好有趣,因為它裏面有太多知識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裏面的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有空的話,請你也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3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裏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裏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麼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裏,掛在自己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閲讀。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4

暑假期間,老師佈置我們讀《三字經》這本書。爸爸説,《三字經》是我國的文化經典和精髓,閲讀它可以學習古文化,增長知識,增加涵養,從中汲取智慧。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經》只用三個字,就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我有一個哥哥,上小學的時候就不好好學習,很貪玩。父母怎麼説他也不聽。現在,他看見他們原來上小學時的朋友,考上了知名的大學,我哥哥只考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他就非常羨慕。後來他一想,非常後悔,後悔上小學時沒有好好學習,沒有打好基礎。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到了長大就後悔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學已經晚了,也不行了。所也趁我們還小,要好好學習,打好基礎,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也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想必大家和我一樣,在幼兒園的時候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吧,那會我還小,只是覺得這些句子很押韻,琅琅上口,但並不知其中的意思。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常識的增多,再次誦讀,卻有一種全新的詮釋,回味無窮。

寒假的一個夜晚,我坐在被窩裏翻看着《三字經》。當看到“香九齡,能温席。

孝於親,所當執”時,我的臉頓時緋紅緋紅。這句話説的是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他侍奉父親非常孝順。酷夏時,黃香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他又用身體為父親温暖被褥。書裏用黃香小時候的孝道事蹟,來説明孝順是每個為人子女的本份。

黃香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知道父親一個人為了他,為了這個家是多麼的操勞,他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細心照顧着父親,儘自己的所能來孝敬父親。今年我也10歲了,但和黃香比起來,卻真有天壤之別。在家裏我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只要把自己的作業管好了,家裏的事大人們基本不讓我插手。

每天早上都是爸爸開車送我去上學,晚上又開車把我接回家;奶奶想着法子給我做好吃的,保證我的營養;只要我開口,爺爺都會滿足我的要求;媽媽在單位忙了一天,下班回家卻還要管我的學習。他們為我做了這麼多,但我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對他們説聲“謝謝!”,以為這些是理所應當的事。我和黃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正想到這裏,媽媽進來了,她來陪我入睡。我靈機一動,趕緊把睡熱的地方騰出來讓給媽媽,自己睡到了冷冷的邊上。媽媽詫異地看着我,當她看到我手上的《三字經》時,似乎明白了一切。我撒嬌地摟着媽媽的脖子説:“媽媽,從今天開始,我要學黃香,做你的‘熱水袋’”。媽媽聽了甜甜地笑了……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弟子規》開篇也説到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和兄弟友愛,其次才是學習知識,增廣見聞,明白數理的變化,研讀古今聖人賢士的文章。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今後,我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6

我讀過很多書,有天文書,有歷史書,有漫畫書,有漫畫書等等,這些書是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啟示,懂得了很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作品,每一次讀它 都能引起我的很多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是不好的習慣讓人誤入歧途,“子不學非所宜” 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一無所知,能有什麼用呢?“如付心如掛角深邃老,猶苦卓’説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下仍堅持讀書,為我們梳理下了良好的榜樣,。

“香九齡,能温席。孝與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他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想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善良了,蚊子趕跑了才讓父母休息。而冬天則自己先躺下,把被窩焐熱了。這是多麼董事的一個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

每次讀到這裏,我的眼眶都是濕潤的,因為我也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爸爸媽媽和我的一點一滴。一次下大雪,我因為值日走出校門時天都要黑了,但是媽媽一直在校門口等着我,看着像雪人一樣的媽媽,捂着媽媽凍得哆哆嗦嗦得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只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知道去關心爸爸媽媽,我覺得好慚愧!者的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去思考,去學習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我愛這本書,愛這本書裏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正對愛老師,愛父母,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伴我的同行!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7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叫《三字經》。大家對這本書一定不陌生吧!這是一本聖賢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書中一個個故事讓我知道了歷代名家、偉人如何從小尊師重道,知錯能改,嚴格自律,勤儉節約的動人故事。還有朝代更迭、帝王興衰、人文教育、史地天文、倫理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廣意義深。我記得其中是這樣寫的: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温席

孝於親 所當執

意思是:為人弟子,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就要多多親近好的老師和好的朋友,從而學到做人處事的基本禮儀。

黃香九歲的時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體温暖牀上的被褥 。夏天用扇子把涼蓆和被褥扇涼,再請父親去睡。孝敬自己的長輩,這是每個子女都應該做到的。

我們現在個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疼着慣着。可能恰好相反,是父母用身體温暖牀上的被褥,再讓我們去睡。想想我們是很幸福,但也有愧疚。就拿我自己來説吧,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就指望父母代做。媽媽給我説道理時,我總是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有時做錯事還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或者辯解一兩句,往別人身上推得一乾二淨。有時父母讓我他買點東西我很不情願,老想着多玩一會兒。我在媽媽的請求下還要了一點好處費,才勉強答應去。

現在想想我也太不象話了,與黃香對比真是天壤之別啊!古人能做到的,我們新時代的少年難道就做不到嗎?雖然人無完人,但每件事都要用心去做,。我們小學生本身就是需要學習,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沒有哪一個人,一出生就是一帆風順的,可能充滿了酸甜苦辣。所話説: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我要向黃香學習,為父母多承擔點家務活,減輕他們的負擔,做個好孩子。

在這裏,我要感謝《三字經》,是《三字經》讓我知道了歷代名家的真理和寶貴精神。我堅信努力再努力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我會比古人做得更出色。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8

對三字經最早的記憶,停留在小時候父親的口頭禪人之初,性本善上。那會少讀私塾的父親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後來上學,在學校裏學習過許多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文,感覺很枯燥。雖然也能從中收穫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淺薄見識的制約下,很難體會到古文學習的深遠意義和其中樂趣。

我讀三字經時,是在為人母親自覺父母學習是硬道理為教兒子知書明理才跑到書店看到了各種各樣版本的三字經。靜下心來字斟句酌時,才禁不住為中國古代的語言而讚歎

《三字經》確實是一本千古奇書。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教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和經典傳説故事,廣泛生動又言簡意核。

三字經"開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藴意深刻,發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關鍵在於父母和老師怎麼引導。昔孟母,擇鄰處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曾經看過一個博友的文章春來草自青。他説春是學生的身心和學習成績;春,則是家長和老師們給孩子釀造的寬鬆、温馨、和諧、宜人的心理環境。自古就有龍生龍,鳳生鳳的説法,其實説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環境。苟不教,性乃遷如果孩子生下來父母給不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他本來是善的性也就遷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見聞。寫出了要孝敬父母。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學習,從尊敬身邊的朋友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對待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歡迎。知某數,識某文寫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書,可謂字字珠璣,藴義深刻,早讀早獲益!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9

我讀過很多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有歷史書,有科幻書等等。這些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視野,還使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這本書中的每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藴含着一個個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説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這樣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後天的努力、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品行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更是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從小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許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經》真是中華文化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每當我讀起《三字經》時,便會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是“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時,自己先躺下,用體温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媽媽告訴我,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

黃香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父母的點點滴滴。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呵護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學習、去努力做好!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孝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不斷成長、無所畏懼。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1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話一年級小朋友都知道,這就是三字經的經典“台詞”。

背誦三字經,人人都會,可誰又知道其含義呢?我閒來無事,隨手拿起了三字經全解。三字經主要是寫人的善、惡、學、孝、禮、儀,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

從最經典的幾句開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格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其實我覺得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因此,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從這幾句一向到“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向是告訴我們應好好學習,親近老師和同學並且要不恥下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是做人的基礎。

這天讀了三字經我學到了很多,在我們的生活中,顯現出我們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公交車上,一個孕婦上了車,兩位老大爺正因爭着讓座吵了起來,其他人像看熱鬧一樣,有的`還起鬨。結果出來了,但孕婦到站了,她為了知道結果還多坐了一站,但她還是很謝謝兩位老人。司機轉頭説:“我看在座的大都是年輕人,兩位大爺雖然為誰讓座而爭吵,但至少他們有這個想法,為什麼除了兩位老大爺,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讓座呢?”車上的人聽了都默不作聲,慢慢地低下了頭,車內一片寂靜。

這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説明了我們不懂禮讓,雖然每個人都知道為老孕幼殘讓座,可誰有動於衷呢?

我們應從尊敬兄長和長輩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不就應計較自己的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也會感受到他人的温暖。

21世紀,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果我們的教育從小學開始,經常給孩子講“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為父母搖扇子,冬天以身體為父母温暖牀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尊長,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那這個社會還會出現那麼多不和諧的現象嗎?

趕快拿起《三字經》,堅信你的收穫比我更多喲!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11

隨着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於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閲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説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現在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12

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世世代代我們都誦讀着千古流傳經典的文化遺產。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個兒童必不可少讀的經典著作。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五歲時,爸媽就特地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我一打開,天啊!全是字,我的頭都大了!上小學的時候,我才知道要用閲讀來充實自己,當我打開書櫃,拿出《三字經》時,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灰塵。打開第一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開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看意思:“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飽含人生哲理,我心想:這麼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13

還記得在上二年級的時候,班主任譚老師就開始組織我們背誦《三字經》。一年過去了,我仍然在堅持學習和誦讀。經過反覆琢磨,認真思考,我終於明白《三字經》對處於學習和求知階段的我們來説,非常有益。

《三字經》是我們學習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好老師,它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歷史的縮影,讓我們領略到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真的是“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着《三字經》,它引領着我走向思想道德教育的殿堂,短小精緻的至理名言,讓我受用一生,使我在經典中獲得智慧的啟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個個都有善良的天性。小時侯,這種天性大家都差不多。但是長大後,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就會養成許多不同的習慣。譚老師對我們説:“好的習慣多了,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壞習慣多了就會成為一個壞孩子。”因此我們從小就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聽從老師和長輩的教誨,多參加一些有益的集體活動,不成天上網、打遊戲,不參加不利於健康的活動,使自己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三字經》中像這種對我們有教育作用的句子還有很多。

《三字經》讓我們在愉悦的閲讀氛圍內汲取知識的養料。《三字經》不僅可以激發我們的閲讀興趣,還可以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還能起到啟迪智慧和淨化心靈的作用,《三字經》是我們成長中的好朋友!

《三字經》是我們的好老師,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刻苦學習,即使沒有老師和家長的督促,我們都應該自覺勤奮地學習。當我讀着“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的時候,我想呀:“他們真能幹,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

讀了《三字經》,還讓我瞭解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人文知識,豐富了我的課外生活。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14

在我學習的“經典”中,讓我感到最親切、最受益的,莫過於《三字經》了。我喜歡它,不在於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不在於它高深的理論,而在於它給了我稚嫩的心靈以啟迪和引導。很早時候,它就成了我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那時,我雖然是鴨子吃蝸牛——食而不知其味,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但它朗朗上口的詞句讓我產生很大的興趣。每每回到家裏,我總要在家人面前好好的“諞一諞”。回想那段“呀呀學語”的美好日子,還真有意思哩!

如今,我戴上了“紅領巾”,對《三字經》有了“淺薄”的理解,我依然是它忠實的小讀者。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讀上幾遍,它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

我曾一度厭倦了學習,認為每天都在反覆循環着“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感覺太枯燥、太無聊。多虧“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喚醒了我。是的,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在小時候不認真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我這才領悟了“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真諦,我迅速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要不然,將來真的會落個“老大徒傷悲”的下場。

每每在我任性偷懶的時候,“玉不琢,不成器”給了我力量,使我恍然大悟。是呀,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就不能成才。不經風雨,難見彩虹。沒有規矩,難成方圓。我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原意了。從此,我再也不任性偷懶了。

學習分心、馬虎是我的“臭毛病”,在每次的考試中都吃了“大虧”。可是,“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這句話驚醒了我,改掉了我的壞習慣。文意是説,漢朝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蘇秦讀書疲倦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地勤奮苦讀。幸虧《三字經》及時讓我清醒過來,否則,我的“小馬虎”頭銜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卸掉呢!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聽信《三字經》的教誨,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經典的語句,就像一粒粒種子在我的心中,慢慢地生根、發芽。《三字經》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了,它將一直不停地警醒我,鼓勵我,陪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同行。

三字經讀後感700字15

隨着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於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閲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我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我國曆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説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現在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我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標籤: 讀後感 三字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d7p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