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紅手指》讀後感

《紅手指》讀後感

《紅手指》讀後感1

《紅手指》聽完了,原諒我的智商,原諒我的理解能力,當語言消失的一剎那,腦子仍沉浸在半糊塗半清醒的狀態。

《紅手指》讀後感

靜靜地思索了一會兒,整理了一下頭緒,東野大叔這本書究竟在寫什麼?

這部作品在篇幅上其實並不是太長,案件情節不是太複雜。以一個女童離奇身亡展開情節逐漸走入諸多社會問題的背面。當洋葱層層剝開,案件迷霧的最後只剩下一個令人心碎的悲涼。這部作品的寫作重點不是放在案件的推理上,而是放在了反映現實的家庭悲劇上,生活的悲鳴中,小説着重描寫了現代社會的一個通病。一一親情的流失。

簡單梳理,其實有兩條線,明線是昭夫得知兒子犯罪之後拋屍到警察查案的經過,再到最後交代真相。這條線讓人感受到的是他們一家人的自私自我軟弱無能,陰暗可怕,心理扭曲,不義不孝的無情一面。這一家子人裏有悲傷的愛情,有無限的溺愛,懦弱的逃避,有責任的缺失,有道不盡的心酸,但是最為重要的還是那缺失的親情。書中印象最深的這句:當直已被警察帶走時,説“都是我父母的錯。“

另一條線則是一條暗線一一加賀和父親的關係。

一直以為加賀是恨父親的,父親得病住院,至死也不送最後一程,到最後才知其實這正是加賀父親的夙願一一和妻子一樣孤獨地死去。而加賀為了成全父親,寧願忍受思念和悲傷,也不願再在瀕死的父親面前出現,而在背後用其他方式默默地關懷,惦念着。父親雖然在孤獨中死去,在心頭卻釋放了對妻子的愛。加賀説的一句話印象很深:“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兩條線,一明一暗,一正一反,無比鮮明地諷刺與嘲笑了兩個家庭不同的親情道德,折射了社會上這種家庭的普遍性。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聽到小夫妻為如何教育孩子爭論不休,也常見到雙親老了,怎樣照顧兩方的老人,家庭中常處理不好兩者間的關係。聽多了,見多了,有時只有沉默,語塞,難受。

其實家庭親情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古語講:子不教父之過“,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家庭親情的温暖是不可缺失的。同樣,對待家裏的老人,更要給予家庭的温暖。這可能説説容易做做難。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唯有本真的對待自己的內心,才是難能可貴的。

再説句祝願的話:願天下所有家庭親情洋溢,親情普照,和睦幸福!

《紅手指》讀後感2

《紅手指》是我在辦公室無聊的時候,在閲覽室翻出來的一本書。不厚不薄,書裏面的排版也是我喜歡的樣子,不擁擠也不鬆散。作者東野圭吾雖是耳熟能詳的大作家,但是我看書的量確實是寥寥無幾,少得可憐,因此也只是聽説過而已。

《紅手指》的故事內容很簡單,講的是一個日本普通男人前原昭夫的故事,一天下班後,接到妻子八重子的電話,回家發現上初中兒子在家裏殺死了一個小女孩,自己為了替兒子隱瞞,“保護”兒子,撒了一個彌天大謊,甚至誣陷了自己的母親,幸而在最後,昭夫良心發現而坦白了事實真相。

《紅手指》的核心講述的是一個三世同堂的家庭矛盾。作為男人,昭夫一味順從妻子的表現讓我覺得懦弱;作為女人,八重子無限溺愛兒子的行為又讓我覺得可憐;作為兒子,已經上初中的小大人了,卻十分的不懂事,讓我覺得憤怒;作為母親,在這個家裏已經無能為力卻還要小心翼翼的活着,讓我感到同情。但就是現實啊,現實就是這樣,因為每個人的不完美,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我也只能從故事中吸取教訓,沉澱自己。

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已經大致猜出了故事的結尾,似乎所有的小説或是電視劇當某一樣東西或者某一個鏡頭重複出現的時候,我們敏鋭的嗅覺總會告訴我們,此處必有蹊蹺。但是,如果讓我寫這樣的文章,目前確也是真的寫不出來,作者腦洞確實太大,而我自己慣性思維也太根深蒂固了。

最讓我覺得深有體會的不是昭夫一家的故事,而是刑警加賀恭一郎的故事。故事開頭介紹的是加賀恭一郎的父親生病後一直躺在醫院裏,而加賀恭一郎卻從來沒有到醫院看望過他,直到父親去世。

我一直不解,作為刑警,加賀恭一郎是優秀的、敏鋭的、正直的,卻為什麼一直都不去看望自己生病的父親。直到故事的最後才給出答案。

加賀恭一郎的父親因為他母親的離世而深感自責,因為他母親離世的時候沒有家人的陪伴,一個人渡過了最後的日子。所以,加賀恭一郎的父親也想要體會一下他妻子孤獨離世的感受。我想,加賀恭一郎應該生活在一個很幸福的家庭吧。對一個人最深沉的愛,莫過於我將自己活成了你的樣子。

《紅手指》讀後感3

這本書是東野先生的上乘作品了,他穿插在故事節中對親情的反思讓我深受觸動。即使我覺得情節上還是有某些漏洞,但是漏洞不敵感動,這還在是一本好書。

前原昭夫這個家庭,表面看上去很普通,但是裏面佈滿了矛盾、自私和冷漠,是1個讓人心裏感受壓抑的家。丈夫昭夫是1個普通上班族,他缺乏一家之主應有的魄力和責任感,碰到異常沒有想到圓滑而又讓各方好過的解決方法,在婆媳關係呈現矛盾的時間,他沒有運用的`調停,在妻子的任性和蠻橫中,任由媽媽七年看不到孫子一眼;在父親患老年痴呆的時間,他沒有拿出1個男人應有的擔當,屈於妻子的淫威底下,把照料的責任推給媽媽,自我撒手不管,即使是妹妹春美也比他付出更多的關心,是1個失職的丈夫和兒子。當父親過世之後,他不情不願地搬去和媽媽同住,但是囿於婆媳關係的僵硬居然提示和媽媽分開吃飯,我真的無法想象1個年輕時盡心盡力照看兒女的老人在暮年被冷落和孤立的情景!這是何等淒涼,簡直讓人脊背發寒!養兒子的事他也不曾管過,兒子直巳在學校被欺負孤立,在家被媽媽溺愛成性,沉迷玩撒尤甚萌生幼女癖,他都並瞭解,是1個失職的父親。家務從來沒碰過,尤甚連一條黑色領帶都找不到。昭夫逃避長子的責任,逃避良心的譴責,慢慢的對家裏的事不聞不問,讓家庭四分五裂,温情不存。

妻子八重子性格剛硬,自私自利,眼界狹隘,對公婆冷漠無情,對丈夫抱怨不停,把家庭氣氛搞得烏煙瘴氣。對兒子千依百順,包庇溺愛,當丈夫題出報警、和兒子談話的時間,她總是一味偏袒兒子,凡事以兒子為中心,説什麼“就算他是殺人犯,我也要愛護他到底”“他已經在反思,他也受了打擊”,也是因為有那樣的媽媽才呈現嬌縱出那樣的兒子!

兒子直巳是1個處於青春期的墮落少年,他的幼稚、偏激、自私、冷酷、變態已經到了1個令人髮指的地步。假如説在小學時代被欺負孤立是可憐的,沒有得到父親的關心是家長的錯,但是單憑這些絕對不能構成他沉迷虛擬玩撒世界、冷漠自私、殘殺幼女的緣故。那樣的人我只能説:渣渣、噁心、死小孩。他是1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就算錯在自我,也會把責任千方百計地推諉到他人身上,然後暴跳如雷。在殺人之後,他只管把屍體放在院子裏,上樓逃到玩撒的世界中,把剩下的一切交給媽媽善後,尤甚沒有表現出半點愧疚,耍脾氣,砸東西,破口大罵,當媽媽為了處置屍體食慾全無的時間,他居然能夠事不關己吃完整部晚餐,由始至終躲在房間裏讓媽媽幫自我搞定一切,我有緣故懷疑這個少年的精神已經呈現了重大異常。他在媽媽面前裝大王,實際上是1個膽小鬼,面對警察的盤問哭哭啼啼地交代事實,當被問及殺人原因的時間卻只説“都怪我媽媽”,不知責任為何物。假如攤上那樣的小孩,做媽媽的非常為難,非常痛楚,讓他自生自滅也不是,幫他擔起一切到最後還可能得到奚落和冷眼。那樣的渣渣固然讓人咬牙切齒,但是他會變成那樣的人,媽媽難辭其咎。直巳本人也一味把錯誤推給媽媽,但是“未成年”三個字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他犯罪的擋箭牌,他個人甘於墮落,對生命不尊重,逃避現實,逃避責任也是不爭的事實,本人也應該負上好大的責任。我完整想不到面對那樣1個小孩,要怎麼教育和引導才能讓他融入到正常的社會當中。

妹妹春美我只能説她很辛勞,明明已經家裏有哥哥,但是還在要為孃家奔波操勞成這個樣子,她對媽媽的愛和照看突出在昭夫之上。假如事產生在現實日常中,我想她的夫家對此會頗有微詞,但是因為故事的主角不是她,因此東野先生沒有展開來寫。

其它人我不細談,就情節而言,這是1個沒有懸念的故事,但是它展現出來的家庭帶給我的思考是深遠的。1個不和睦的家庭並不是一兩個人的異常,而是每一個人的自私、冷漠、無所謂累加在一起的效果。我最討厭的八重子和直巳,他們的性格即使不好,但是假如昭夫能承擔一家之主應該做的事,絕對不會任由事態產生到這個地步。男人是1個家庭的老師,他的温柔與寬容,堅強與意志都會傳染其它的家庭成員,就算妻子和兒子本身的性格再不好,在1個好的氛圍下也不會產生那麼的大的異常。這個家庭,假如經濟寬裕,社會地位較高的話,面對的異常就會少好多,丈夫不會因為沒錢而不能請人幫忙看護老人,妻子不會因為住房異常跟婆婆勉強度日,小孩不會那麼輕易受人欺負,因此説男人要做好實際不輕易啊...

這本書的要點是:我們“把媽媽都當成什麼了”,我們是如何對待生養自我的媽媽,有沒有試着去了解他們的辛酸?有沒有想要分擔他們痛楚?有沒有盡到做兒女的責任?這些異常看起來很輕,但是假如做不到就有可能產生前原家那樣的慘劇。

政惠奶奶兜了1個圈子向警察説明了真相,讓兒子懸崖勒馬,可令理解,但是這本書唯一讓我覺得有異常的地方是,政惠奶奶既然沒有痴呆,又一直在家,那麼為什麼在孫子殺人的時間她沒有阻止呢?作者缺乏必要的交代。另外1個沒説了解的地方是直巳,在審問的時間他最後説“……都怪我媽媽”,其中是否有什麼玄機?又是什麼置成他那樣扭曲的性格?只能有讀者自行想象。直巳的作案動機一直都停留在昭夫和八重子的猜測下,他本人並沒有真正承認過,整個查案的過程中直巳都被藏了起來,很少寫到,我本來認為這裏有什麼出人意料的詭計,論斷東野什麼都沒説。實際假如把這兩點交代瞭解會更出色的,但是瑕不掩瑜,《紅手指》仍不失為一本好書。

標籤: 手指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dy9m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