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紅樓夢 >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1

青春:自我個性的彰顯

大觀園是特別為了接駕元春貴妃回賈府省親而蓋。元春走後,為了不荒廢大觀園的美麗風景,就給這些弟弟妹妹住進去了。在這裏,一步一景,別有洞天。

這裏更是賈府少男少女擺脱教條,擺脱繁文縟節的倫理文化的祕密基地。

這羣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一種來自對生命的探索,對個性彰顯的渴望,對情義,對文學的追求,趁着大家長賈政在外出差,創辦了海棠社。大家志同道合,憑着對詩歌的濃厚興趣,約好定期組織聚會,用自制的遊戲規則,進行詩歌的創作比拼。

社團是賈家三姑娘探春提出,她的邀請函中表達用詩來作為聚會的主題,讓大家圍繞着共同的愛好、興趣,擺脱現實中對名利的追求和奪取,從而找到更高的生命理想。

在儒家倫理思想的長期壓抑下,每個年輕人都渴望得到個性上的彰顯。渴望突破牢籠,渴望權威,渴望叛逆。海棠社規定,每個參與的人都必須給自己取號。這是他們擺脱倫理,渴望顯露自我的方式。因為青春就是自我的彰顯。

深入骨髓的世家文化薰陶

海棠社充分展現了大家的內心對於美的追求和嚮往,一種高雅的生命情趣。探春創辦詩社前,寫的邀請函,先是讓讀者窺探了這羣孩子隱藏的文化底藴。

第一次正式的詩歌比拼,大家用菊花做賓,用人做主。分用12種人與菊花不同的對話來擬詩。這一場比拼,每個人可謂是信手拈來就是一首詩,每首詩包含的典故足以證明,賈府的少爺小姐們平時在飽讀詩書上沒少下功夫,每個人作的詩充分展現了她們的品味與生命哲學。從這一首首詩歌中,窺探出他們的文化的深厚。不禁思考:他們小小年紀,怎麼會具有如此超越一般小孩的品味和文化底藴?

我想這大概是源自貴族文化的傳承吧。貴族的傳承不是物質的傳承,而是文化的傳承。富不只是財富,更是精神上的富裕。賈府的孩子們從小在這個家族中耳濡目染,傳承了貴族的精神與文化。文化已經滲透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在他們身上,有着深入骨髓的高雅。

就如,家常螃蟹宴後,大家酒足飯飽,即興就這螃蟹作詩;又如,寶玉與戲子蔣玉函在酒樓行酒令,每一個酒令都是詩,夾起一塊食物就要念出食物有關的詩句。再如,牙牌酒令,一副在我看來滿是小點點的牌,他們卻能以此聯想,吟誦出名人詩句,由衷讓人佩服。

文化是滲透在人身上的,自然而然散發的氣韻,這是如此着迷的東西。高雅的文化追求讓賈府的這些人與普通的家庭的小孩區別開來,它讓人擺脱庸俗,讓人對生活更加熱情,讓人有更高的生命覺悟。

成為有生命情趣的人

上週公司年會上,一位女領導向我們分享,她想成為貴族女人。有人便告訴她,她成就不了。因為貴族是幾代人的文化傳承。然後她總結了一句:既然不能成為貴族後代,那就努力成為貴族的母親吧。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貴族家庭,但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我們都是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然而,我們的內心也有着對美好的嚮往,所以我們不斷地讀書,擺脱俗氣,努力讓生命得到更高的層次。

記得素黑説“我們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地優化上一代,讓一代比一代好,這就是文明的意義”。願所有沒能擁有像賈府這樣貴族出生的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生命的情趣,並不斷地堅持我們所追求的。讓我們心懷好夢,讓這美好永遠地流傳下去。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2

千古紅樓,夢一回。前生,是那顆世外仙珠;這一世,化作了這個叫做黛玉的女子。她那纖細曼妙、扶風弱柳的嬌弱身軀裏,藴含着超越脂粉的不凡脱俗。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樣精緻婉轉的別樣情懷,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樣的不合諧。

她是大觀園裏才華橫溢的瀟湘妃子,也是年幼痛失雙親的林姑娘。黛玉初入賈府,賈母一句“心肝肉兒”就表現出對這個嬌弱多病的外孫女的疼愛。她起初也小心翼翼、謹言慎行地寄人籬下,也怕一個不小心説錯做錯了什麼而丟了臉面。但在賈母和賈寶玉的疼愛下,她卸下戒備,儼然成為了待遇甚至高於賈府三春的林妹妹。

她會因為王夫人家的周瑞給她送了最後一朵宮花冷嘲熱諷地説“原來是挑剩了給我”,哪怕賈府上下都尊稱她一聲“周姐姐”,她會因為寶玉和史湘雲有説有笑親親熱熱就當眾拂了寶玉的面子。她偶爾説話也尖酸刻薄,偶爾處事為人撒嬌使小性子,但這正是她不同於寶釵的珍貴之處。

我喜歡曹公筆下每一位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女孩子,但深愛於黛玉。初識黛玉,也覺得怎會有這樣哭哭啼啼傷春悲秋的女子。再遇黛玉時,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情深不壽,愛而不得,慧極必傷。能寫出“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這般絕句的女孩,一定是滿腹詩書,通透到可以看清世間醜惡的吧!女孩子不就應該如黛玉般乾淨,敢愛敢恨嗎?

在賈母説出那句“咱們只管玩咱們的去”,當寶玉嬉嬉笑笑道“短了誰也不會短了咱的”時,黛玉卻清醒地知道賈府早已入不敷出。誰能想到平日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林妹妹會有“如今若不省儉,必至後手不接”的遠見呢?她清清醒醒地活在大觀園裏,卻始終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年幼喪母年少喪父,造就黛玉的敏感多疑、傷春悲秋。

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黛玉葬花這章節。許多人認為黛玉葬花是無病呻吟,有些人掙扎着温飽沒法解決,有些人拼了命還客死他鄉。但黛玉不同,她生活在人人都醉生夢死富貴鄉的大觀園。難能可貴的是人人日日笙歌夜夜歌舞的時候,她悄然為落下的桃花悲傷,她為世間所有逝去的美好黯然落淚。

她不想看見那些曾經爛漫明媚的花兒順着窄小的小溪匯入骯髒的江河,她不願看着它們被人踩踏,被人來人往的世間玷污。所以黛玉拾起每一片花,再把它們永遠安置在桃花樹下。這樣,是不是所有世間美好都能不被辜負?

你看,這樣純澈乾淨的女孩子,也會被寶玉和賈府辜負啊。

若你説寶玉不愛黛玉,那他如何説得出“什麼勞什子金玉良緣,我只要木石前盟。”不幸的是,黛玉之死也因這荒唐的金玉良緣而起。

紙短情長,訴不盡兩世蒼茫。“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只是一眼,便是心動;只是一句,便定了終身。這是寶玉與黛玉的遇見,寶玉一聲林妹妹,蕩起了她心中的漣漪。寶黛初見,原以為是一段佳話的開始,不曾想卻是孽緣的伏筆。

寶玉前生為赤瑕宮的神瑛侍者,曾經灌溉了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於是今生黛玉便用眼淚償還前世甘霖之惠。直至寶玉和他心心念唸的“林妹妹”的洞房花燭夜,黛玉傷心欲絕焚盡所有詩信和寶玉贈她的那條手絹。她躺在牀上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説出,“寶玉你好。…你好。…”無情也好,絕情也罷。

讀者永遠不會知道黛玉用盡全力想説的是什麼了。至此,那個通透乾淨多愁善感的女孩子永遠定格在那裏了。你看啊,我牀前那束自月光永遠地離去了。

終究是紅樓一場夢為空啊!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3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着的悲涼試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着《紅樓夢》這部小説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藴涵着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高中作文《紅樓夢》讀後感1000字3篇。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懷着一種壓抑的心情,小時候素來不愛讀書,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寶玉的輕浮,黛玉的憂鬱,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小家子氣,其他人物各自的輕佻,刻薄,總之,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户人家的興衰史,當時,我是這麼理解的。

可再仔細品讀之後,隨着見解的豐富,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只意味着一個純粹的俗氣的故事,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那故事背後所揭示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悲傷與悽慘,也讓我領略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寶玉曾説:“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純潔,而在婚後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渾濁了。”寶玉為何有此感?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顧的現象覺得無比反感與憤憤不平麼?黛玉為何生性鬱鬱寡歡,喜散卻不喜聚?

因為作者正是借這個悽慘美人兒所表達自己內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對封建社會文人沒有自由所以心中悲傷,憂鬱的心境。而其他的像鳳姐之類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個年代猥褻小人的真實寫照。

也有善良的主兒,如襲人,也如像前面所説到的尖酸小人,也有樂於助人,熱心,善良的一面,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發的片刻。然而,悲劇的色彩仍籠罩着這個美麗切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那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與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內心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和那看破紅塵的一分灑脱與傷感,令讀者不覺為之一顫。

雖説這本書字裏行間顯露路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着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歎,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讀者在閲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

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淒涼,越覺得不捨,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

讀完《紅樓夢》,從那個壓抑封建的社會陰影中逃脱出來,長吁了一口氣,環顧四周,自己生活的環境至少能有讓自己長吁一口氣的空間,而當時的人們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錮,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當讀完一遍《紅樓夢》,那在讀之前的緊張,壓抑,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着。我們也理當為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但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能力起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熱的內涵;它,傳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傷。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4

一本偉大的書,對於作者自己是情感的抒發,對於讀者或許就是一個奇蹟,《紅樓夢》一書正是如此。詩、書、禮、醫、住、食,無一不具,無一不通。但於人,最具深意亦非如此一句:女兒是水做的。全書貫穿的也正是水的悲劇。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那洋溢着無比春思的大觀園,女兒們,吟詩、作畫、玩樂,似乎是無了憂慮,一個個富家千金,在夢的幻景中逍遙了,整個大觀園內正充斥着一股溪流,給予其無限滋潤。

水,雖澄澈清雅,或急或緩,但水的流向卻永遠是被動的,一切她也都逆來順受了。

女兒是水,是否古今同?

精巧清雅的黛玉,俏麗而可愛,詩、詞作賦樣樣精通,有父為官,母雖早逝,但亦有老祖宗的呵護,在十二金釵中亦是光鮮奪目,平日亦歡亦悲,但在大家族的內鬥中,失去了援手,從而含淚辭世。

頗具心機的探春與百年前那昭君一般,沉魚落雁,遠嫁了,想她在眾多金釵中亦是美滿了,而歷史是殘酷,這些犧牲了青春的女兒們許與暮暮垂危的老者,甚至以當地風俗,需得嫁與丈夫的兒孫,女兒們逆來順受,美譽背後的淚逝去無數。

你若是説,這只是特例,遠嫁邊塞的女子又有幾人呢?

我要説,是的,特例也許真的只是特例,然而環視民間,那些平民女兒們,一出生亦註定了一生的悲劇命運。三五歲的女兒,被母親拉了去,將足扳為凹段,用白礬將五指緊緊粘住,再用布拼命地纏裹,又用針線縫上,穿上綾襪,穿上大紅繡鞋,足卻只有巴掌大。母親無論女兒如何哭叫都要為她纏足,母親如此狠心不,是女子在社會中已無地位,女兒們逆來順受,待成為母,也用上一代的方式傳與下一代,代代相傳,而後呢,女子最大的榮幸不過是成為了帝王、貴族乃至平民男子掌中的尤物。足上亦是心中的,女子們為了崎形的美,喪失了健全的身體,也喪失了健全的人格。試問古今多少聖賢,難道都以此為美,就沒有人出來制止嗎?試問古今多少神話,難道男女間的婚配,女子只能充當貨物嗎?

《紅樓夢》中,惜春懦弱,便在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孫紹祖手下成了魚目,最終香魂消逝;元春,可卿,亦在政治鬥爭中成了犧牲品,替罪羊;探春遠嫁異國,湘雲襁褓中成了孤兒,叔父母的欺凌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實。寶釵,心機一世,温婉和善,撲彩蝶之美,脱香串之羞,毫不遮掩的體現了其柔和可親,也得靠選秀來作為自己的最佳歸宿,最終雖與寶玉成婚,但觀念的不和仍致使寶玉二次出家,她自然也逃脱不了早逝的悲劇。

現今,裹小腳的陋習去除了,女兒們也終於擁有了真正的權利,課堂、比賽、考試、從政,那個三寸金蓮的裹布,將永遠壓進箱底,這正是以前的女兒們所從沒有想到的啊!

而我們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筆為她們的生命樂章重普華彩,女子並非沒有才情,沒有壯志,沒有力量,古有謝道藴的詩詞,穆桂英的掛帥,武則天的輝煌人生,近代有林徽茵的才情,江姐的壯志,宋慶齡力量,無一不證實這一切,如今奧運會上,娘子軍奪取了一枚枚金牌,不讓鬚眉乃至獨佔鰲頭。

女子有才亦有德,感謝世界,人類文明的進步將愈發給女子以滋潤這世界的空間。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5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中一朵獨一無二的絕世奇葩。它用行雲流水的文字,娓娓敍述了這“珍珠如土金如鐵”的四大家族錯綜複雜、升騰跌宕的榮辱史,以及絕美至純的金陵十二釵各自百折千轉的命運。《劉心武續紅樓夢》從第八十一回重新撰起,也就是曹雪芹憾失原稿而不得已中斷的地方續寫,圓滿續至第一百零八回。

《紅樓夢》中總共寫了975個人,而且“一姓一名皆具情意”。甄士隱和賈雨村是書內最早出現的兩個人物,諧音“真事隱”、“假語存”,意為表面敍述的是些兒女情長之事,真正的思想、深層的內涵卻暗藏其中,是需要字斟句酌、細品慢讀的。通過這四大家族的風生水起,患得患失,更反映了一個世態炎涼的封建社會。

劉心武與高鶚續寫的不同點是,劉心武續寫的更加荒涼悽慘,最初日日吟風弄月、夜夜笙歌的十二金釵,結局竟無一倖免。後二十八回將一個慘絕人寰的社會醜態淋漓盡致地體現,處處生死歌哭,人人爾虞我詐,一串又一串讓人大為震驚的歷史真相被接連扯出,一行又一行的悲酸淚灑盡人間。天地為之歎息,鬼神被之感泣。在富裕的樓台亭閣間流連、被無數僕從簇擁的他們,如今卻一點點懂得了社會也有荒蕪的一面。在被抄家、貶職的哀涼絕境下,黛玉仙遁、寶釵化蝶、湘雲喪夫、鳳姐入獄、寶玉被拘……一幕幕令人肝腸寸斷的悲劇接連不斷地上演,原本風華正茂、一手遮天的榮寧二府昨富今貧,落得個淒涼下場,不免使人感慨萬千,苦歎世間無情。

流浪街頭的寶玉與湘雲,在凜冽刺骨的寒風中與一幫叫花子圍坐一起。他們身上不是華貴的綾羅,卻是不蔽體的衣衫;臉上也沒有淡抹的濃粧,只有骯髒的灰垢。他們隨着叫花子們哼唱起來:“昨富今貧尋常事,閻王佬兒來叫你快走誰能拖!打破砂鍋璺到底,還是花子最快活!”一覺醒來,一樹花開,寶玉卻不見了蹤影。湘雲沒有悲傷,只是倚着花,輕輕摩挲着頸上寶玉留下的金麒麟……

合上書,我心中五味雜陳。不知是在為寶黛二人的愛情悲劇而磋歎惋惜,還是在為寶玉最後懸崖撒手、參悟世道人心而欣慰不已,或者在為鳳姐在獄中日夜痴念巧姐而動了惻隱之心,寬恕她犯下了如此的滔天大罪。我想我朦朦朧朧地懂了,這世間變化無常,尤其是那個年代,一個龐大富裕的府邸,一個世代相傳的家族,竟然能一夜之間化為子虛烏有,正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我還明白了,幸福與真快樂並不是要富足的錢財做基礎,即使富有,可每天為仕途經濟而勞累奔波,為功名利祿而以暴易暴,就是快樂,也假得虛偽。最終寶玉和湘雲歷盡人生大起大落,山窮水盡之時,竟也收穫了不一樣的快樂,是身心舒暢、碧澈純淨的一種快樂。

水窮之處待雲起,危崖旁側覓坦途。生命的價值在於能否步入一種心境。徘徊於繁華的樓台水榭,馳騁於名利和功祿之間的世俗小人是永遠也覓不到這份清淨的。正如寶玉所言,世界分兩層,下面是功利境界,渾濁媚俗;上面則是情感世界,有那份灑脱的真性情。悲歡只是彈指一揮間,彈走的是俗,留下的是雅。歷盡繁蕪衰敗,才幡然醒悟,這些瑣碎的事哪裏值得一提?

在我們為其感動落淚、義憤填膺、婉約歎息、悲欣交集的同時,不知不覺中,我們已融入了這段婉轉且讓人唏噓的故事。或許,這就是紅樓夢的魅力所在。

劉泓顯 指導教師:王豐兵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6

站在原野深吸一口氣,無盡的允吸着這大地芳草的香味,埋頭走進書的世界,駕一葉扁舟在這其間航行。 ---題記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説得對,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説書的確太重要了,它似一片芳草傳承着濃郁的幽香,它似一把鑰匙打開人類文明的大門,似一架梯子將人類帶往未知的世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不僅要讀而且更注重于思考。只有眼腦並用才能讀好書,正因為有了感人類才有了主觀思想。

感悟人生,感謝這間萬物界多麼的美好,感悟痛苦,感謝它讓平凡的生活變得快樂,感悟書籍,感謝它是人類進步。

《紅樓夢》是曹雪芹嘔心瀝血所著,裏面不僅體現了一個封建家族由昌盛走向衰敗。更體現封建王朝不僅思想封建還有官場的黑暗,還有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紅樓夢》的哀。《紅樓夢》是一部悲情鉅著。比如説林妹妹葬花,這一幕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看到,像這樣多愁善感的人,一遇到什麼事就會哭成個淚人,遇事也沒有主見。但這種人在當今社會中也只能當個賢妻良母罷了成不了什麼大事。所以我們生活在當今這個平等的社會中要更加要努力的學習,用知識創造自己的未來,要自己把握命運,而不是聽天由命。

《紅樓夢》的爾虞我詐。在封建王朝不善於兩面三刀的人是無法生存下去的。王熙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雖然妖嬈嫵媚善於奉承見風使舵是一個兩面派。可最終卻也沒落得個好下場。説明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實性,人生在世還得誠心向善,不可“惡小而為之”。

《紅樓夢》就像一滴春日裏的甘露總能在悲愴的歲月裏鮮活懷舊者的記憶;就像一片在夏日裏的綠蔭總能在炎炎烈日中,撐起迷茫者的藍天; 就像一縷秋日裏的陽光,中嫩在蕭瑟的風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它在激勵人們努力前進走出陰霾的日子。

《紅樓夢》有悲慘的結局,淒涼的過程還有封建的社會,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因該好好學習在這個光明的社會創造前景。

書是一盞明燈,給浪子回頭照亮了路。給漂泊的遊子一個平靜的港灣。多讀書會讓我們最真摯,最熱情的感情昇華。――後記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7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聽着這首委婉動人的葬花吟,我眼前漸漸朦朧起來。

朦朧散盡,眼前是一個古典的房間。一位容貌秀美,卻臉色蒼白的女子正倚靠在牀榻上,一個雙眉顰蹙,年齡雖小,卻儀態温婉女孩,正捧着一碗熱氣騰騰的藥,細心的侍奉着女子,細細看來,兩人眉眼間有六七分相似。她們是誰?疑惑間,又一個儒雅的男子掀簾而入,眼眸間是可見的愛意。他放緩腳步,揉揉女孩兒的頭髮,接過藥碗,輕輕坐在牀邊。他柔聲到:"敏兒,我回來了,趁藥熱着,快喝了吧。"女子睜開明眸,看見男子和女孩,似有一陣笑意在眼中瀰漫,女子喝下藥,與女孩和男子輕聲交談起來。房間裏滿是温馨的味道。

他們每日都如此温馨,滿滿的愛意在三人間縈繞,但女子卻仍日漸消瘦。時日不知過了多久,有一日,温馨被悲涼代替,蒼涼的白刺痛了雙目,儒雅男子似是在一夜間老去,女孩的雙目亦是一片通紅,蒼白的臉色令人擔憂。

情景一轉,卻是女孩與男子告別的一幕。"玉兒,此去賈府,你身子弱,你祖母雖會照拂,但畢竟不比家中知冷知熱,你定要照顧好自己,別讓為父擔憂。”男子鬢角已滿是銀絲,臉上透滿了關心,還有擋不住的疲憊。可女子還在時,他還是那麼英俊瀟灑啊。女孩望着父親,眼中滿是不捨:”父親也要保重身體,孩兒會照顧好自己的……"一艘船帶走了女孩,卻阻不斷這對父女的相互思念。

一艘小船,帶着女孩遠離了從小生活的江南水鄉,來到了繁華複雜的金陵。

女孩來到賈府,與外祖母等人一一見面。賈府是個大家族,規矩到底不同,女孩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習慣。女孩本是多愁善感的性子,人多嘴雜的賈府,讓年紀小小的她便心事繁重。她本就心善,視眾人平等,她教香菱寫詩,與史湘雲月下對詩,和寶釵交心……她也深諳下人的心思,會賞銀撫慰人心,會發自內心的表示關心……但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緣,也是生命中的劫。賈寶玉,萬千寵愛下的嬌子,他面容姣好,活潑單純,在女孩初來乍到之際,給了她莫大的安慰。懵懂的二人相知相戀,女孩因他心事愈發繁重,花樹下,女孩吟誦到”花開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花般嬌美柔弱的女子,埋着掉落的殘花,唯美而又淒涼。

天有不測風雲,那個儒雅的男子不敵病痛,又或是追隨早已離去的女子,女孩失去了最後的親人。她在賈府的做客也成了寄人籬下。她多希望寶玉能給她依靠,可寶玉在姐妹間嬉鬧,女孩為他傷神,為他落淚,心神在一次次煎熬中受傷。一次次的傷心後,女孩終於病倒了,金玉良緣,讓疼愛她的祖母也放棄了她。寶玉以為和女孩結成百年好合時,女孩焚信燒絹,已是彌留之際,她的'眼眸中,似有眷戀,似有思念。她最後一刻,心中想的是什麼。這是永遠沒有答案的謎題。

冷月葬花魂,魂歸故里。

蕭瑟的音樂隱約在迴盪,似有迷霧遮住了我的雙眼。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仍是葬花吟在迴響。

那磋磨的一生,只是南柯一夢?夢醒時分,我悵然若失……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8

每一本書的背後都藴藏着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的背後都有現實的縮影。

曹雪芹以一部《紅樓夢》在文學史上留下經久不衰的美名,他的《紅樓夢》是現今許多文學大家探討的熱門話題。

然而他的過去以及他筆下寶玉與眾女子的分分合合又豈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我不是學者,不需要解密“紅樓”。

《紅樓夢》對我來説只是一部充滿悲歡離合的故事書。

書中的人物對我來説不需要對與不對,只需要喜歡與不喜歡。

在我看來,黛玉與寶釵令我印象深刻且一樣喜愛。

她們都如浣紗的西子、戲水的貂蟬,她們都是水做成的女子。

書中的黛玉有着寶釵沒有的真實與自由。

她帶着靈動的一池活水,淌入了賈府。

她將水的多變與自由表現到了極致。

水邊,她寫下了《葬花吟》,提鋤攬籃,收一方落紅;扶柳灑淚,送一池飄絮。

多愁善感讓她在看着隨波而去的落紅時想到了“花自飄零水自流”。

也許正是這樣的愁,這樣的感。

註定不安分的她要如那一池水,流向遠方。

畢竟賈府的莊嚴容不得這樣的無拘無束,她忍受着束縛,但她不堪成為一潭死水。

她毫不猶豫的選擇抗爭,為那一份鮮活而爭取自由。

但她的“碾冰為土玉為盆,半卷湘簾半掩門”比不上別人“珍重芳姿晝掩門”的淑女風範。

面對封建的枷鎖。

她選擇洗一身清潔,染一池靈動,追一方夢想。

她錯了嗎?如果那樣,她也就錯在不該太相信自由,最終落得抱憾辭世!但荷鋤葬花、掩館撫琴的她,也就在這樣的背影下得到了讚賞。

她的真實比起寶釵的大家閨秀、得體自重,讓讀者無疑偏向了她。

但那“開闢鴻蒙,誰為情種”的“冷美人”真的就那麼讓人討厭嗎?我看也未必。

在那鐘鳴鼎食、波詭雲譎的大觀園中,同為水做的她,卻不能享受寶哥哥的愛,不能享有“木石前盟”的浪漫。

她難道不恨嗎?但畢竟生在“大家”,不由她決定啊。

在大觀園那讓人壓抑、讓人窒息的氛圍中,她只有將哀怨、悲憫、失落都潛藏於心,將那自由的吶喊潛藏於心。

她近乎愚蠢地相信:只有德才藝不差林妹妹,才能換來大家的喜愛。

於是詩書禮教也就越發地壓制着她,她也順理成章地將自己藏得深不露底來保護自己,其實寶釵的心中又怎會沒有黛玉的那份怨?“既生瑜何生亮”的歎息,她不是沒有,只是太過理性的她不善表現罷了。

她是一隻鳥,卻入了大觀園這個金絲鳥籠;她是幽蘭,卻栽進名貴花盆。

這樣的環境,縱使錦衣玉食也是無法快樂起來的。

但她還是開心過的,當她終於等到了夢寐以求的“金玉良緣”,渴望與寶哥哥永結同心時,她還是有一絲快樂的。

但隨後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的恨心離去,又將她的心打回了冰窖。

其實,她的命運比起黛玉來得更加不幸,她只是賈薛兩家棋盤上的一顆棋子,一種完全脱離愛情的政治權勢的犧牲品。

難道她真的也錯了嗎?如果那樣,她也就錯在愛得太深,信得太深,最終哀哉此生!

“她”與“她”的對抗,“她”與“她”的故事,是一條貫穿書中的線索,兩個同樣優秀卻性格迥異的女子,都落得大悲的下場。

她們固然有錯,但這最大的錯又在哪兒呢?是大觀園的壓抑,是家族的鬥爭,還是那個時代必然的悲劇呢?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9

二月二十二日,是可紀念的日子。寶玉和眾姊妹搬入大觀園,大觀園至此日始方備靈氣。此一情景設置,大有妙處。其一,作者苦心營構的美景園林有了實際的作用,大觀園諸景點漸次成為後文故事的發生地,榮、寧二府反退而其次。其二,作品主人公們有了幽美的居所,彼此相對獨立,且和外界世俗之地隔離,日後結社、聯詩、慶生有了空間且成為可能。其三,脱離家長視線,管教略微鬆弛,讀書寫字更加自由,個人情感加速進展成為可能。

前一日,正是寶釵生辰,“將笄之年”更代表着少男少女們的成熟。整本書的寫作視角也順次由宏觀勾勒家族成人故事轉到對細緻描寫寶玉及“十二釵”。一切都由“搬入大觀園”得到順勢解決,其構思不可謂不精也。

幾個細節可圈可點,一是元春傳諭明確命寶釵入園,既解決了寶釵入園的合理性(雖同為客,但和林黛玉不同,畢竟有母有兄仍居梨香院),又暗示其選秀的失敗(日後可長居賈府),同時又為以後賈寶玉的婚姻選擇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賈政訓示諸子女中,迎春、探春、惜春、賈環均在場,料想賈環亦得以入園,後文未專門提及,估計所居場所實為小景普通住處;而史湘雲照例缺席,與此園無涉。因其於前日寶釵生日當晚便賭氣收拾東西決定“明兒一早就走”……諸多問題千頭萬緒,卻解決的合情合理滴水不漏,這邊是最大的寫作技巧。“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深意便在此處。

論及個人所選住所,更是奇妙。此處作者未講述原因,甚至都未着墨多少,但看官讀此無絲毫唐突。原因就在於,各色景點實為量身定做,契合本人脾性。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確實讓人拍案叫絕,鮮有匹敵。

果不其然,入園後,寶玉通過茗煙夠得坊間“傳奇角本”,《西廂記》、《牡丹亭》順勢出現,至此開始統領全書,奠定全篇之精神氣氛,愛情從此濫觴。也是在此時,首提林黛玉攢花冢,為後文《葬花吟》之美學巔峯構築做下鋪墊。作者將賈寶玉私讀《西廂記》、林黛玉葬花均選在了“沁芳”閘處更是意味深長,畢竟此水乃“大觀園”總源。至此,共讀一書,切磋交流便呼之欲出。何等自然,果為神來之筆啊!

“淫詞豔曲”最能移人性情,況青春年少。耳鬢廝磨的青梅竹馬的“親情”一步步走向了真正的“愛情”。在這個問題上,先覺先發的自然是一項敏感的林黛玉,並且走的更遠追求的更為純粹。從覺醒先後來看:前文論及兩人關係,賈寶玉的着眼只在親疏——所謂“親不間疏,先不僭後”,關心的也只是對方的身體和生活。讀至《會真記》,也只會拿些許詞句玩笑。逼急了卻也盡是一些賭咒發誓的玩話。而此時,林黛玉聽《牡丹亭》戲文已“警芳心”。

從情感的純粹程度來看,對待落花的想法作為便是重要透露。賈寶玉“恐怕腳步踐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而林黛玉“撂在水裏不好。你看這裏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裏,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觀其言行,其感情更加熾烈直接,更加純粹久遠。觀其後文,除去房中下人,從寶釵到平兒、香菱,他無一不曾動過些許念頭,只不過都是一時罷了。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10

初讀紅樓還是在七歲,因為我家也算是書香門第。媽媽在我七歲時就讓我看兒童版《紅樓夢》,我好奇地瞪大雙眼:“《紅樓夢》講的是什麼啊?”媽媽笑着拍拍我的頭:“你自己慢慢看吧!看透了就懂了。”就這樣,我抱着一本厚厚的《紅樓夢》走進書房,開始了與紅樓為伴的日子。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啊!那麼多不認識的字,在拼音的幫助下才能勉強將字句讀通。這還不算,那裏的人物實在太多了,老爺、太太、小姐、姑娘、丫環一大堆,好不容易記住了這個,又忘記了那個。囫圇吞棗似的將《紅樓夢》讀完一遍,結果只記住了四個人: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王熙鳳。那林黛玉不知哪來的這麼多眼淚,整天哭啊哭,然後不是寫詩就是填詞。我對薛寶釵沒有很深刻的印象,只覺得她人緣很好,到處做善事。不過我納悶的是,寶玉明明喜歡黛玉,為什麼後來嫁給寶玉的是寶釵呢?不過我很喜歡寶玉,他對人很好,特別是對女孩子,他還説:“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他還真有紳士風度!

再讀紅樓是在十歲,爺爺給了我一本《紅樓夢》原著讓我閲讀,那書的封面印着寶黛共讀西廂的圖像,落紅遍地,流水潺潺,寶黛兩人靠在一起讀《西廂記》,那畫面煞是清新秀麗。再次翻開紅樓的我已經能懂得它的大致內容了。秉燈夜讀,我彷彿看見黛玉葬花的悽慘,寶釵撲蝶的嬌羞,湘雲眠石的憨態可掬,元妃省親時的雍容華貴。我為黛玉死時焚稿而歎惋,對寶玉終入空門不解,對寶釵無奈嫁人同情。書中人的一舉一動似乎牽動着我的心絃,我與他們同悲,同喜,同歡,同樂,這一次讀《紅樓夢》,我瞭解到了這是一段悲傷得讓人流淚的故事。

又讀紅樓已然十二歲,輕撫那熟悉的封面,我又一次翻開那些似曾相識的紙頁。此時細讀紅樓,竟覺得詞藻優美,行文清新流暢的紅樓背後是另有隱喻的。也許“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的判詞暗喻寶釵、黛玉兩人的悲慘命運,她們也不能逃脱命運的掌控,更不能逃離那黑暗的社會,只落得一個鬱鬱而終,一個獨守空房的下場。也許“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是黛玉對周圍環境的真實寫照,是呀,面對着“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惡劣環境,寶哥哥能給的温暖實在太少了,她夢想有一天能擁有像“漁翁漁婆”的愛情,可是這能實現嗎?也許“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卻為誰”彰顯着寶黛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一幅鮫綃帕,寄託着彼此的思念。也許“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表現的是湘雲與黛玉的孤苦無依,這句詩也是賈府衰敗的預兆。

其實,銜玉出生的怡紅公子如何?才華橫溢,孤高自許的林姑娘又如何?處事得體的皇商小姐又如何?皇貴妃的三個妹妹,富貴賈府的三位小姐又如何?最終還是死的死,散的散,她們終究拗不過那吃人的社會。此次讀紅樓,我有了新的收穫:元春的選才鳳藻宮,探春的千里東風一夢遙,惜春的青燈黃卷古佛旁,寶黛的木石前盟,寶玉寶釵的金玉良緣,以及上至元妃下至投井的金釧,屈死的晴雯,她們都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樹倒猢猻散”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結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才讀了幾遍呢?怎能解析其滋味?其實我不想當一名紅學家,致力研究紅學,也不想與王崑崙,周汝昌齊名,只是一路走來,紅樓相伴,它給了我無盡的思索,也讓我體會到文學鉅著的深刻的美。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11

魯迅説: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可見,無價值的東西的毀滅並不是悲劇,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才是悲劇。我想《紅樓夢》就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劇吧?因為它充分寫出了被毀滅的女性的不僅外形是美的,而且內心更是美的。在曹雪芹的筆下,黛玉,寶釵,晴雯,鴛鴦……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性。她們是純潔又美麗的。

小説圍繞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者之間的愛情婚姻糾葛展開。寶玉可以説從小與黛玉一起長大,逐漸發現自己與黛玉在心靈上更接近。而賈寶玉的祖母和父母則覺得寶釵更符合賢惠的兒媳的標準。寶玉可以選擇愛誰,但是選擇不了娶誰為妻。這樣,悲劇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結局。

黛玉為人極其謹慎,從當初進了賈府“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説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即可看出。黛玉也率直,她在《紅樓夢》中擔任了諷刺詩人的重任。但是湘雲説她是“專挑人的不是”,“見一個打趣一個”,湘雲是她為數不多的好“姐妹”,她尚且這麼説了,更何況是他人呢?可見黛玉的率直給她帶來的只有他人的方案。黛玉還是體弱多病身,再加上她多疑善妒的性格,使得她的身體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也許也正是因為她的體弱多病,才使她多愁善感,才有了經典的“黛玉葬花”,才使她有更多的時間專注於自己的學習世界,使自己成為《紅樓夢》中最有才的女子。“滿紙自憐題秦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她的詩句情真意切。

初讀《紅樓夢》時,我是最喜歡寶釵的,寶釵寬厚隨和,豁達大度,黛玉對寶釵一次又一次地挖苦譏笑,可寶釵卻“渾然不知”,不逞口舌之爭。黛玉需要燕窩,又不便和賈母索要之時,寶釵就從自己家裏拿來燕窩資助黛玉。她對黛玉這樣一般人覺得難以相處的人都那麼好的人自然成了賈府裏最受人歡迎的人。

她博覽羣書,才氣應該也是僅次於黛玉的,但是一次,她在聽見小紅的醜事的時候,就故意説:顰兒!我看你往哪裏藏!洗脱了自己的嫌疑,卻給黛玉找了個冤家,無法確定是有意還是無意。可是就因為這件事情,我開始對寶釵的印象變差。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黛玉是堅決執拗的,而寶釵似乎有意識地採取了逃避的態度。例如,有一次,他去瀟湘館,看見黛玉進去了,她便抽身而去,以避免引起黛玉的誤會。讀了大致三四遍《紅樓夢》,我卻越來越無法確定寶釵的性格,她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黛玉多疑善妒,寶釵豁達大度,黛玉生性孤傲,寶釵則寬厚隨和,黛玉因此人緣極差,而寶釵怎是八面玲瓏……這樣一比,寶釵比黛玉真的強好多。可是寶釵有這麼多優點,寶玉為什麼偏偏就喜歡黛玉呢?細讀《紅樓夢》才知道,不僅僅因為他們差不多從小一起長大,更重要的是他們兩個精神相通,志同道合。寶玉厭惡“科舉考試”,寶釵會偶爾勸説他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而黛玉卻從來不會講這些“混賬話”,愛情真的要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受到外界太多束縛,最終造成了悲劇。

《紅樓夢》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希望大家都能認識到其中的價值。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12

紅樓夢第38回簡介

1、簡介

湘雲請賈母等賞桂花。賈母藕香榭憶舊事,鳳姐笑謔福壽窩。吃蟹肉,湘雲鳳姐張羅。鴛鴦鳳姐琥珀平兒相互奚落,平兒誤抹鳳姐,眾人譁笑。賈母等人回。各人依題自思,勾號做詩謄錄。李紈公評黛玉為魁,又各評詩中可圈點之處,復吃蟹,寶黛釵再各題一首螃蟹詩。

2、賞析

這回題目不難懂。螃蟹宴上的情景寫得生動有趣,各個人物的言語、行動、聲音、笑貌,都依各人的身份、性格和特定處境而異。妙文多多。所寫菊花詩和螃蟹詠也各有特色。

3、回評

湘雲無別號,若俟題詩時增起,未免生砌。於賈母口中説出"枕霞閣",後文即取為號,便覺自然。真一筆不苟。

敍吃蟹情事細密周到,又活動不板。

鳳姐與鴛鴦戲言"璉二爺要討你做小老婆",暗伏四十六回事。

合歡酒惟釵、黛二人各人一口,映照有情。

菊詩十二首,與《紅樓夢曲》遙遙相照,俱有各人身分。《紅樓夢》十二曲外,有首尾兩曲作起結;《菊花詩》十二首外,有《詠蟹》三首作餘音:亦遙相照應。《詠蟹》三首,黛玉先即焚燬,亦是夭亡之兆。寶釵蟹詩,雖是譏刺世人,即謂專誚寶玉、黛玉亦可。寶玉説"我的也該燒了",又兆將來止剩寶釵一人而已。

《紅樓夢》第38回讀後感

昨天看了一個圍繞紅樓夢裏衣食住的節目。裏面紅學家兼87版紅樓夢編劇周嶺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説紅樓夢裏寫的衣食住都是為了描寫人物,突出人物的命運或者人物的性格。説道湘雲做東請老太太吃螃蟹的時候。説到“湘雲出一回神,又讓一回襲人等……”,原來湘雲是滿心的心事。這螃蟹是寶釵幫她安排的,她藉着寶釵的東西來做東,藉着別的東西來做臉。湘雲那樣耿直的性格內心肯定是不舒服的,所以出一回神。而那麼多的人又不是每個都有,所以湘雲出神也是因為螃蟹不夠吃。不用直接去描寫人物的內心,但是那種難過、那種矛盾,感覺得更真切。一來符合中國的審美——朦朧:二來湘雲的人物就活化了,儘管不説,但是內心的活動是讀者瞭然的。就像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時刻。昨天看了仔細體會這個過程,真是那麼種感覺。

紅樓夢真是每一個字都是有用的,一個標點都是有含義的(儘管那時候沒有標點)。6月份是電視劇87版紅樓夢劇組紀念活動的時間,又回憶起87紅樓夢的往事。演職人員儘管少有露臉,但是總是熟悉得很,包括拍攝的一些故事,如劇組成立作曲王立平第一個進組,寶玉去培訓班來得晚為了混熟王扶林導演下令搞惡作劇,把郭霄珍(湘雲)騙哭了,把李婷(賈母)摔了等,還有劇組遇到的資金困難,後來在農民處借了200萬拍完了。還有很多事情,都成了那個經典版本愛好者如數家珍的往事,我想這些事情也會跟着這個電視劇一直傳下去。那個時代為什麼可以出經典?大家不計名利,心思都在工作上。王扶林導演這樣説:那時候上面佈置的任務,都會認真去做,或者平平,或者突出,但是心態都是認真的。(大意)還有不能忘記的是央視的兩個前副台長,一個是洪民生(當時主管文藝的副台長),另一個是戴臨風,沒有他們的拍板不可能有經典的紅樓夢。

而這個時代來拍,會是什麼樣?鬼片?粗枝爛葉的言情劇。對比一下就知道了,經典真是站得住腳的。

就像王立平説的那樣,所有的一切都該感謝《紅樓夢》這部小説,感謝曹雪芹。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13

曹雪芹用細膩的筆調刻畫出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無不躍然紙上,個個栩栩如生。它以寶黛愛情為線索,以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它是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大觀園是這個封閉王國的縮影。

書中的林黛玉給人的感覺是愛妒和嬌痴的;而賈寶玉卻是近傻與真誠,特別是對人性的尊重,他和丫頭們之間並不全是主僕關係,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麼好東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為愛喝酸奶的襲人留着酸奶。還有王熙鳳的機靈和姦狠,薛寶釵的沉着冷靜等。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許多事都是無法預料,然而,面對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態度。譬如説,林黛玉的人生觀應該是比較灰暗的,因為她寄宿外婆家,本來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總喜歡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別人,她那愛妒的性格常常對別人説話不留餘地。黛玉遇到傷心事,也總喜歡用眼淚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別人,喜歡盯着自己的"傷口",而不是去尋求解決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寶玉,因為丫頭正在吵架而沒有給她開門而猜疑寶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裏,自此常常獨自落淚,悲歎自己。

我覺得黛玉這種性格不是很好,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應該先了解清楚,再下結論,而不是憑自己的單面猜想而過分地苛求別人,我想只有這樣,不愉快才會消失。

人生短暫,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許許多多的意外出現,譬如:四大家族從興盛到衰敗,黛玉的死,寶玉的出家當和尚等等,都是我們所料想不到的,對這突然而來的變故,我們是持逆來順受呢,還是樂觀,積極的態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種逆來順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運終結又是如何 而寶玉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對人生悲觀失望,採取出家當和尚的解決方法。也許,在當時,這是唯一樂觀地解決辦法吧,我們無從考證,但從某一角度上説,寶玉是反對當時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樣寬大,不着邊際。在這大海上,自己駕駛的小舟應該怎樣度過大海上的一風一浪,我想只有積極地迎接風浪的沖刷,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變成大船,經得起更大的風浪。

有一句名言説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這就是《紅樓夢》向我娓娓講述的人生哲理

剛開始時,對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個大家閨秀,何必為了一丁點的小事而傷心流淚呢 真是太小家子氣了,與寶釵相比更是沒了大家閨秀應有的風度和氣質。見到她,總讓人覺得壓抑和沉悶。難道這就是她所謂的"抑鬱美"嗎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華而吃驚。她滿腹的才華,吟詩作對無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頑強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純潔。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雖説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體弱多病,出不了門,小小的年紀竟在藥中泡大,本來就虛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虛弱,也許是"獨生女",父母對這個"掌上明珠"愛之又愛。家庭的規矩,禮儀比那些大家閨秀們差了些,但這更顯示出她與眾不同的性格,顯示出她的無所顧忌和她的處處謹慎。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14

簾外一蓑煙雨朦朧,梧桐在風雨之中,枝葉顫抖,沙沙作響。不經意間,一兩片黃葉自枝頭飄落,於一地素白的秋菊之間顯得分外蕭瑟。我坐於窗下,桌上放着一杯茶,温熱的霧氣一點點溢出,漸漸散於秋風中。氤氲之中,我手捧一部《紅樓夢》,細細品咂。

我深陷於紅樓的夢境中,無法逃脱。賈府的繁榮到敗落,從滿園的歡聲笑語到雜草叢生,我盡收眼底。

落紅滿地,她惋惜地皺眉,一雙似睜非睜的眼不覺間流下淚水。這女子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除黛玉,誰還能有這般美好?這般富有詩意的女子,有着這般細膩的心思……最後卻還是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

移步,抬頭,見一女子在打理盆栽。蘭花清幽,虛涵若谷,優雅淡然,風輕花落定。時光踏下輕盈的足跡,捲起昔日的美麗悠然而去,那與之有良師一起品茶論經的日子,漸漸模糊,而那良師,近在咫尺,卻似遠在天邊,帶着一顆素心,期待着執子之手。探春,純潔如你,堅強如你。

紅樓夢中,賈府的女子有數人,我偏愛非議最多的寶釵。相對於林黛玉外冷內熱、鮮活靈動,薛寶釵顯得太冷靜,也太無情——還記得寶玉生日羣芳抽籤佔花名嗎?寶釵抽到的那根籤子上寫着“任是無情也動人”,她動人是真的,無情亦不假。金釧去世時,她為王夫人開解;尤三姐之死,她更是冷漠。在寶釵眼裏,尤三姐的死、柳湘蓮的遠遁,還不如夥計們吃飯重要。不錯,她冷漠、無情,可是就算是她為尤三姐、柳湘蓮盡灑同情之淚,甚至寫下傷感的詩篇,又有何用?死去的不能復生,遠遁的也回不來,倒不如打理府上的事。寶釵總是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默默地幫助一些人,比如給和自己毫無關係的邢岫煙施以援手,雪中送炭,這種善心,她不願別人知道。金釵雪裏埋,高貴如你,孤寂如你。

由寶釵我得到了很多啟發,就是小善與大善、感性與理性的區別。小善者,就是婦人之仁,表面會做出慈善狀,當真的事關自己利益時,便就不再理會,不願真心付出。寶釵則是君子之仁,這個有智慧的女子早就一葉知秋地參透世間沒有永久的繁華,便有言:“姨娘是深知我家的,當日我家也是這樣冷清不成?”今後,我知道了,做人應做大善者,並且不能被別人的小恩小善所迷惑。

迎春、妙玉、晴雯……這些女子,性格各異,像是讓作者寫活了一般。曹雪芹筆下,這些女子是那麼活靈活現,與當時的封建社會格格不入。評點四大名著,《水滸傳》中,女子要麼是水性楊花的,要麼就是“母老虎”;《西遊記》中,更是把女子塑造成一個個妖怪;《三國演義》裏雖不乏有許多美麗的女子,但終究是“禍水”……只有《紅樓夢》,在一個女人還在裹腳的封建社會,寫出了這樣的大觀園勝景——一個個姑娘。這本名著不僅是文學上的突破,更是社會思想上的突破。

也許第一遍讀此書的人會覺得《紅樓夢》的故事情節有悲有喜。但讀過多遍的人再去讀,便會覺得全書的格調都覆蓋着一層淡淡的憂傷。作者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便道出了這一點,這是對全書的最好總結,也是作者的寫實。從家族鼎盛到家道中落,從錦衣玉食到剃度出家。從荒唐、叛逆的少年開始,他便痛恨官場的人浮於事,不屑於政治的偽善面目,但他的生活離不開這種官僚體制的供養,無奈之下,《紅樓夢》出於世。而無論那般生活,那種狀態,對社會的批判、不滿,在洋洋灑灑的文字間,都顯得那麼淋漓盡致。

一本紅樓,一世浮華,半生成夢,愛恨成空。一個個身影在我腦海中浮現,大觀園彷彿又回到了從前……

我坐於窗下,輕合書頁,長歎一聲,感慨萬千。

《紅樓夢》讀後感_讀後感15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最吸引我的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着憂傷、淒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裏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説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裏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裏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着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税,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高中生紅樓夢讀後感800字(四)

我國古典文學喜歡用“閉月羞花”、“傾城傾國”這樣的詞語描述,使人感覺到美麗絕倫,十全十美。而在《紅樓夢》中,大文豪曹雪芹筆下的:丫鬟鴛鴦漂亮聰明,不僅博得賈母歡心,而且被老色鬼賈赦看中,要娶她為妾。然而,她蔑視權貴,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對這樣一個值得讚美的人物,書中這樣描寫:“……只見她穿着半新的藕荷色綾襖,鴛鴦的臉面多麼楚楚動人,而那臉面,卻倒有幾點雀斑,”看來這樣描寫,似乎有損於人物形象的完美。

然而,有着較高美學修養的脂硯齋評點説:可笑近之野史中,滿紙“羞花閉月”,“鶯啼燕語”,殊不知真正美女方有陋處。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瑕。顯然,把美女的陋處或斑點描繪出來,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點出鴛鴦臉上的雀斑,不僅沒削弱她的美,反而令人更感真實了。相反,那種“美則無處不美,惡則無處不惡”的絕對化的創作方法是不真實的。

這使我聯想到現實。同樣,在人際交往的諸多準則中,莫過於一個“誠”字,唯有“誠”才不避“陋處”,惟不避“陋處”才能顯出真實,讓人不感覺到“騙人”,進而增強信任感。

因此,大家在這裏交心的同時,心裏都要有一個“誠”字。

標籤: 讀後感 紅樓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ongloumeng/g3v0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