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7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7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7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我在前天剛讀完由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林語堂先生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正派,豪宕,有問題勇於指出的人。本書敍述了蘇東坡崎嶇的終身和蘇東坡終身所閲歷的有記載的作業。

他的性情:他為人堅強不屈,有問題便會提出,即使有再多的力氣阻遏,他也能據守自己的準則。比方,神宗皇帝時期,那是一個全國大亂,生靈塗炭,萬馬齊喑的時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極少數正派的人勇於宣佈言辭以外,就沒有其他人敢説對立新政,對立王安石的話。蘇東坡卻是元祐大臣中最活躍的那個,他一直在向皇帝上書説新政的損害,青苗借款對公民形成的巨大損傷。

他的文學作品:他的文學作品十分美麗,連歐陽修看了之後也歎了一口氣説:“30年後就不會有人再議論我了。”讓我最賞識的一點是他的文章沒有一點是虛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覺得一個人實在是最重要的,勇於宣佈自己正確的言辭也是很重要的。蘇東坡將這一行為做到了最大化,他簡直終身都在説真話,都在為國家宣佈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言辭。蘇東坡十分愛家人,所以他也十分愛他的弟弟,有一次與他弟弟別離之時心中十分傷感便作下了婦孺皆知的《水調歌頭·中秋》。這首詩十分的實在,我逼真地感觸到了蘇東坡心裏的傷感,那種對弟弟難得一見的哀痛。

最終,他的思維層次。我覺得他的思維層次是很高的,由於他歷來不會由於自己的寓居環境之陋而哀痛,他看中的是寓居環境周圍的氣氛,周圍的雅。比方,他在被貶嶺南之時,他發現了周圍的雅,酒的雅,嶺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於這種雅之中,由於他也是一位愛喝酒作詩的人。我從此能看出他對自己的居所之粗陋僅僅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對周圍的雅是寫的可謂是十分翔實。我覺得這種早已脱離物質日子的思維層次值得每個人去學習。還有,他很少會直接正面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除了在朝上。比方,他再度被放逐,去往海南之時,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時寫了鼈相公的故事,使我不由得捧腹大笑,他將鼈相公寫得有板有眼,也將董必這一人物完美的轉化成了鼈相公。

蘇東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力,他的思維不朽於人世。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説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我覺得第二類人説的正是蘇東坡!咱們都應該學習他的精力,領會他的境地,學習他人生的層次。

《蘇東坡傳》讀後感2

蘇軾是一位於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人:因背誦過十多篇他所著詩文而熟悉,通過那颯爽豪邁的筆觸對他的個性有所瞭解;又因不曾真正走進過他的生活而感到陌生。於是在我心中,“樂觀、幽默、懂享受”這樣的形容詞與蘇東坡這位才華橫溢、一生顛沛的豪放派詩人相隔甚遠。這位只在語文書中水墨插畫裏見過的長鬚長者,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經歷和魅力,讓其樂觀主義的精神風骨至今猶存?帶着疑問和期待,我翻開了這本書……

蘇東坡的快樂,是與自然相融,與草木相惜,隨遇而安。林語堂先生評價他為“自然中偉大的頑童”,最為恰當不過。他被貶謫黃州,從華麗的廳堂跌落至清貧村莊,這樣的反差對於任何人來説都是難以接受的。而蘇東坡卻從容地開始了他嚮往已久的“農夫生活”。開荒、耕作、築屋、修魚塘,閒來無事便悠哉地視察農田,或是竹杖芒鞋、僱舟而出,遊覽山川景色。“蘇東坡現在過的是神仙般的生活。黃州也許是啾隘骯髒的小鎮,但是無限的閒暇、美好的風景、詩人敏感的想象、對月夜的傾心、對美酒的迷戀,這些合而為一,便強而有力,是以使詩人的日子美滿舒服了。”

蘇東坡的快樂,是樂於開拓,喜於嘗試,開放好奇與衝動,永葆童心與熱情,提筆將生活寫成詩。“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若是放在現今的生活裏,蘇東坡一定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槓詩人”。他沉浸藝術滋養情趣,修行瑜伽術修煉性情,鑽研宗教寄託精神,發明美食為生活“加料”。如果説,蘇東坡的現實生活與顛簸仕途是波濤洶湧的汪洋大海,那麼愛好修為便是他搏擊風浪所乘的一葉小舟——這是他自己的小世界,是他愉悦精神的温暖居所。我想,這對於現代人生活模式的啟發是很深刻的:我們都需要開闢一個本業以外的小天地,要有興趣愛好的陪伴,以便當我們疲憊於與生活搏鬥時,有一方停泊的港口,一個時刻工作中的“充電插座”。

蘇東坡的快樂,是自信、灑脱,順其自然,永無止境,問心無愧。甚至到彌留之際,他也不改平靜而從容的態度。他認為自己生平未嘗作惡,不怕會歸於地獄;他也不再祈禱病情痊癒,因為他知道即使祈禱也於事無補,命運只能順其自然;他不去空想來生,不去勉強自己,他覺得無論做什麼,勉強就錯了。其解脱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如林語堂先生在全書結尾所寫的一樣:“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樂自然、樂生活、樂詩意,並將他的精神與理念熔鑄在詩詞散文的字裏行間,穿越時間的長河,與我們相見。能夠領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脱與樂觀精神,更是我們現代讀者之樂,是文化傳承之幸運。

《蘇東坡傳》讀後感3

最近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從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語堂對蘇東坡由衷的讚賞和喜愛。他認為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認為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作者透過蘇東坡人生的各個方面向我們展示出了一位可愛的、歷經坎坷卻時刻綻放人格魅力的蘇東坡。讀完後,感觸頗深的是以下幾點。

蘇軾的關注度極高:

蘇軾的關注度極高。他好像現代的當紅明星,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且從皇帝到百姓,從文壇才子到閒雲野鶴的和尚道士,都給予他極大的關注,這些關注是欣賞,是仰慕。於是有追星族歡迎他,追隨他。蘇東坡遊廬山,在數百和尚中引起轟動。被貶惠州,附近五縣的太守不斷給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兩千裏地來看他。在他貶到海南島時,還有吳復古的道士追隨。貶謫期間,所到之處,地方官員也慕名處處優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舉箸不食,即便被貶謫在外,新作也獲得皇帝讚賞。這也引起當權者、政敵們密切“關注”,忌憚其影響力,於是有了嫉妒式的詆譭,無端的謠傳,接二連三的打壓。所以蘇軾才有了“平生所得譭譽,皆此類也”的感慨。

名太高,對蘇軾而言是一種負累:

蘇軾性太直。盛名之下,彰顯才華的詩作反倒成為政敵進攻他的利器,既然屢次禍從詩起,是不是可以三緘其口,將筆墨束之高閣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總是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對他而言,寫作是抒寫性情的樂事,而且具備心中情思,皆可暢達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諸筆端。於是,面對王安石變法的種種弊端,他寫詩,上書;在別人明哲保身之際,他卻不顧利害,寫下抗暴詩;烏台詩案,有驚無險後,他又詩如湧泉,寫完後再感歎自己不可救藥;遊玩過橋(軍事要隘)也要作詩“長橋上燈火鬧,使君還。”這一出口可能帶來兩年勞役。甚至因為性子直率,面對腐儒程頤,他説出“伊川可謂糟糠鄙俚叔孫通”的玩笑話。總之,性格使然,一吐為快,思想不停,詩文不止。

蘇軾心態達觀。蘇軾的一生有如過山車,拋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舉成名,壯志凌雲,曾身居清要,名動九州,他也曾鋃鐺入獄,一貶再貶,窮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開朗樂觀的性格更加達觀超脱。我想達觀超脱可以理解為雨霽晚霞紅的那種寧靜之美吧。我非常認同林語堂先生分析蘇軾達觀心態時用的“解脱”一詞。所謂解脱即心情寧靜。“做到心情寧靜必須克服恐懼、惱怒、憂愁等感情。”經歷了烏台詩案,經歷了一貶再貶,蘇軾不斷思考後,他已然拋卻了最初的恐懼、惱怒,平靜地對待命運的安排,以一個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讀傳記《流放歲月》時,感覺蘇軾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涼,然而,蘇軾呈現出的卻是越走越達觀的心態。途中,在山頂的閣子裏,腿感到疲憊,他悟道“心若掛鈎之魚,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諧了,所有的遭遇也雲淡風輕了。他練瑜伽,烤羊脊,釀桂酒、橘子酒、鬆酒,做“浮馬”,研究煉丹、制墨……生活對他重重壓迫,他卻以熱情對待生活。

蘇軾的才華是難以超越的,他人生跌宕起伏的種種況味也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他的人生態度卻非常值得借鑑。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各自的人生煩惱,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有面對挫折時的無所適從,我們不妨也學習蘇軾的人生態度超脱些,豁達些,用心的生活,將當下過好,過充實。

《蘇東坡傳》讀後感4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大才子一個!放在現在,他何止是收穫迷妹無數呀!

夏老師推薦我們閲讀《蘇東坡傳》,讓我們更加細緻地瞭解他,我饒有興趣地翻開書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是工程師,是皇帝的祕書,是慈悲的法官,還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詩人。坎坷的仕途和有趣的靈魂讓他的人生不懼風雨、泰然自處。

蘇軾還非常的孩子氣!有一次他向朋友誇讚説自己多麼喜愛鄉間樸素的生活,一撮鹽、一碟白蘿蔔、一碗白米飯就很美味了。過了不久朋友給他一張請帖請他吃“皛”(xiao)飯,蘇軾也沒有多想,就如約前往。到了之後一看,見桌上只有一撮鹽、一碟白米飯、一碟白蘿蔔,馬上明白了朋友請他吃“皛”飯就是三白的意思。飯後,蘇軾鄭重其事地對朋友説:“明日我也要在家設宴回請您,請你吃‘毳’(cuì)飯,請按時赴約”。朋友如約而至卻發現席間啥都沒有,原來蘇軾的毳飯就是三毛飯,毛就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兩人相互捉弄像個小孩子一樣開玩笑童心未泯。

蘇東坡曠達樂觀,他的千古佳句、正直的人格、超然灑脱的精神,始終閃耀在中國歷史的星空,被世人銘記。

《蘇東坡傳》讀後感5

林語堂先生所著的《蘇東坡傳》,是其閲讀大量史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翻開這本書,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細讀那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詩作,細品他憂患拂逆卻又不改其樂的傳奇一生。

我敬仰蘇東坡,因他無可比擬的曠世才華。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的是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的是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因他悲天憫人的浩然正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他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杭州率領眾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築建蘇堤。流落儋州時辦學堂,成為儋州文化的傳播者。他悲天憫農,多次上書為農民的疾苦大聲疾呼。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的經歷,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

我敬仰蘇東坡,最因他無比樂觀的豁達心性。“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蘇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開啟了他不斷被貶謫而顛沛流離的人生序幕,暮年投荒,他經受了無數的坎坷磨難。然而他仍然能夠用詼諧的語言總結自己,足見其胸襟之坦蕩。其中“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一句,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貶謫在這三州期間,是他政治上最為失敗、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峯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正是因為這個時期才成全了蘇軾的樂觀,成全了一種偉大的人格,一種進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唯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他熱愛生活,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林語堂先生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誠然,蘇東坡為中國文人留下了千古標杆,更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傳》讀後感6

最近讀了兩本關於蘇東坡的書。一本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一本是知中系列的《幸會!蘇東坡》。兩本書各有所長,都很精彩。《蘇東坡傳》是很早就讀過的,還曾作為果先生的睡前講書內容給他講過,只是他那時年紀尚小,只對神奇道士吳復古念念不忘。知中系列也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勝在考據多而詳實,博引各家之言,以及圖畫精美。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原文是用英文寫的,旨在向西方人介紹蘇東坡,內容完整詳實,波瀾壯闊,道盡蘇東坡豐盛肆意的人生。

蘇東坡的標籤很多,經歷也廣為世人所知,詩詞書畫更是流傳千年,影響深遠。未讀此書時,蘇東坡在你心中是詩人,有“大江東去”、“月出東山”,也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還有“寂寞沙洲冷”;是政治家,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嶺南;是美食家,愛吃荔枝和豬肉。讀完此書,蘇東坡在你心中成為一個豐滿而有血肉的人——年少意氣風發,為官造福一方,居高位呼朋引伴書畫詩酒,被貶謫蓋屋種田煮食釀酒,依然呼朋引伴書畫詩酒。人生的顛沛流離、悽風苦雨,不過“一蓑煙雨”,一回頭競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政治生涯大起大落,與王安石變法息息相關。書中用詳盡筆墨介紹了北宋王安石變法,感覺林語堂對王安石的痛恨和厭惡堪比蘇軾。王安石變法這一歷史事件對蘇東坡的人生產了巨大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導致蘇東坡受到政治迫害,但這決非一人之因。書中諸多細節把王安石塑造成了一個行跡卑劣之人,感覺有失偏頗。王安石變法在當時雖無合適的實施條件,但也不失為一次對政治積弊積極而務實的抗爭。我猜大概是因為國家資本主義在林語堂時代的西方被廣為詬病的原因所至。

安穩的生活和蘇東坡沒啥緣分。他的人生危機從“烏台詩案”開始,從廟堂重臣到階下囚,最後被貶黃州,在“東坡”耕種養活家人,安貧樂道,陶然自得,期間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定風波》。當他寫下“此去真為田舍翁”,準備安居之時,又被朝廷重用,扶搖直上幾乎位極人臣,從而不可避免地捲入政治鬥爭。蘇東坡因為剛直敢言,厭惡政治鬥爭而幾度外任,過了幾年比較閒適的生活。60歲時遭遇晚年流放,從此一貶再貶,到了大宋版圖的最南端。

就是這樣顛沛流離的生活,卻有豪邁悠然的心境,有像《浮生六記》裏那樣欣喜有趣的生活小故事,有對妻子、兄弟、朋友細膩而真摯的情感表達。還有瑜伽、煉丹的養生祕術,有重“意”而輕“形”的書畫藝術。

夜遊赤壁、夜遊承天寺,烤羊蠍子,釀桂花酒,靜坐聞檀香,光着脊樑在山寺午睡,席地而坐聽農夫講鬼故事,食陽光止餓,鄉野採藥,頭頂大西瓜在田地邊唱邊走,為制墨差點兒把房子燒掉。與秀才和釀酒老婦比鄰而居,蓋屋掘井,栽花種樹,不一而足。每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裏,都可見詩人寧靜欣悦的心境。

世人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的曠世才華,因為他的豁達胸襟,因為他的浩然正氣。我喜歡蘇東坡,因為他有趣的靈魂。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

《蘇東坡傳》讀後感7

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詞最出名,其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最近我在誦讀他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他是無數人仰慕的大才子,其作品千古流傳。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確實,他是一位天才,他的文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爭相傳誦。他因文章而惹禍,他的政敵因他的文字對他羨慕妒忌恨,制之於死地。他不僅在文章詩詞上,還在書法與繪畫上開創了新局面。在各個領域大放光芒,我想起一個人,弘一法師李叔同可與之相比。

蘇不僅富於感性,而且非常理性。他既熱愛自然,縱情山水,又談佛論道。他的足跡遍及天涯海角,總少不了一些奇特朋友相隨,談經論佛,他對人生有深刻的認識。讀他的《赤壁賦》,在數百字的短文中,你能體會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他的後半生在流放中度過,在一個地方沒有呆到三年,離京都越來越遠,遠到海外蠻地。“苦難讓人成長”,殘酷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文豪,他是一位樂天派,他把對生活與人生的感悟付諸於詩文。文字成就了他的偉大。

他為人所愛的不僅是才華,豪爽、正直,這些品質更為人所喜,但是作為政治家,這些品質註定他會失敗的。他不喜官場,也不為官場所容。無論是他的政敵王安石等當權,還是他的“同黨”執政,他的正直的言論讓人不安,最終他只能遠離政治的中心。

可是他又非常熱愛他的人民,只要有機會執政一方,他就把當地治理的井井有條,比如治理黃河,建設西湖,林語堂説他是火命,在他的執政生涯中總與水對抗。在杭州他為後人留下了西湖美景,他是一位離不開大自然的詩人。既陶醉在自然的懷抱中,又與老百姓生活在一起,這樣的長官人們能不被喜愛?

月夜當空,他最喜的是與人夜遊,沒有文友相伴就與百姓縱談。在蠻地與百姓聊天,沒有文化沒關係,他説,談鬼故事也行啊。於此,我讀到一種深深的孤獨。

他是一位樂天派,在海南蠻荒之地,他忍受着熱帶的高温,艱苦的自然環境也沒有徵服這位老人,他永無止境地探究着生命的樂趣,他親自釀酒,還學瑜伽煉仙丹,他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他的朋友圈遍及各個層次。皇上皇后對他尊敬有加,老百姓也把他當作自己的父母官,當他入獄時,當他流放時,萬人空巷相送;當他到達某地時總有許多人在岸邊相迎。怪不得人們總是樂於談論他的故事,他就生活在人民中間,在位時他時時為百姓着想,即使下野也想辦法影響當政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p79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