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論語八佾篇譯註讀後感

論語八佾篇譯註讀後感

《論語》是一本好書,孔子是一個君子。細讀細品,定會獲益良多,啟明心性。

論語八佾篇譯註讀後感

孔子從品德上主張“仁、義、禮、智、信”。這短短的五個字中包羅萬象,枝葉龐雜,融入着他的道德、教育、治國等的思想精華。其足以囊括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本書需要細讀,融會貫通,從心底的思想認同,與嚴苛的自律、堅守。而孔子做到了,他的一生,以其篤信的精神內核貫穿始終。對人對事,對內對外,無不彰顯出其堅毅豁達的儒家氣度。也使千百年來的中華文明熠熠生輝,華夏民族之道光明正大。可以説,儒教,其實就是中國人骨子裏的信仰。我正值需要這樣的精神洗禮,使自己迴歸純明朗達的品性。與我,意重在人們的印象中,儒家一直以仁政、民本等思想著稱,強調君主要善治,要時刻考慮重視人民的利益。孔子讚賞“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行為;孟子認為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強調在一個國家裏,人民是最重要的,甚至覺得為了人民安康,社稷也是可以變更的,“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然而,在回答子貢關於政治治理的問題時,孔子卻把人民的生命放在了“信”後,這是不是與“民為貴”的思想起了衝突?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通常情況下,不同於“兵”與“食”,“食”與“信”間不存在着直接競爭、相互搶奪資源的關係。一國國庫有限,該把錢花在軍事上還是該把錢花在改善民生上,這個“兵”與“食”的'衝突自古就存在;然而“食”與“信”更多的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政府改善好了民生,人民自然就會對政府有信心,民生搞不好,或者政府罔顧人民,政府的民望自然也就會下降。

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企業也一樣。

標籤: 讀後感 譯註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o330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