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論語譯註》讀後感(精選5篇)

《論語譯註》讀後感(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譯註》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論語譯註》讀後感(精選5篇)

《論語譯註》讀後感1

讀《論語譯註》已有三週,這本書大概是同學們在所有已讀書籍中讀的最慢的一次。從不懂到看翻譯,從看翻譯到得不到智慧,讀的慢,讀不懂是自然的。為此,推薦趙文瑄主演的《孔子》電視劇讓學生在週末的時候看一看,來幫助自己理解書中的語錄。從上課的回答中,從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從週記中,慢慢發現他們讀出了少許的味道,這實在是讓我興奮不已的事。

半部《論語》治天下,“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論語譯註》這本書的閲讀帶給學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賞《論語》時,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時,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公式定理的理解,學得不紮實,使一次次的考試失利。現在,我讀《論語》時深有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話語使我受益匪淺。它倡導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多複習,多重複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它的原則,不僅僅是學習,更是生活。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論語譯註》讀後感2

此次疫情很突然,來勢兇猛。在這個關鍵時期,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致。有許多抗戰在一線的人員在前方拼搏,為病毒作鬥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我們作為一名普通公民,理應積極配合,一起度過這個關鍵時期。

我作為一名大學生,也是一位熱愛閲讀的讀者。近期利用在家時間,我仔細地閲讀了《論語譯註》這一本書。這本書籍是楊伯峻的研究心得。它出版於20xx年10月1日的中華書局。

楊伯峻原名楊德崇,是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譯註等方面。他卓越的成就離不開他的祖父對他的教育。他從小足不出户,由祖父親自授讀古書。讀過《詩經》《左傳》《東萊博議》等書籍。祖父對他的啟蒙教育影響了他的一生。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影響力很大,家喻户曉。但是真正堅持下來看得人並不多。如果你仔細閲讀這部作品,就會受益匪淺。

全書共20篇,首創“語錄體”,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温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脱俗等等,每個人物描述地都十分鮮明,給我們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僅在於刻畫人物方面,在內容上也讓我獲益多多,深有感慨。“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教育了我們要孝順父母,尊重師長,誠實可信,多學習知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個人每天需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守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每天堅持做這樣一件事情,你就會把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所以,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的言與行。

在學習方面,也有很多讓我難忘的名言。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教導我們要善於學習並且多加思考。“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要善於反省,取長補短,並且要多向優秀的人學習。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子説:“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在生活上,因為每個人的個性都有差異,也都有自己特有的習慣。對待同一件事情,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此時我們不應該懷疑自己,或者是一味的去迎合別人的看法。我們應該有獨立的思想,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做就好。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所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重要。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侍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所以對於很多事情,我們大家都要有自己的分寸和屬於自己的原則,適可而止,尊重一切事物,不多加干涉。

這就是我對這本書一些言論的看法。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能陶冶人的情操,並且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古往今來,大家對於《論語》的評價都很高。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這部偉大的作品,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用心讀。

《論語譯註》讀後感3

有語曰:“有些事想多了頭疼,想通了心疼。”孔子説過,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塗一點也未必是壞事。正是這個道理。一天10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間已經夠我們受了,如果還整天的胡思亂想,疲憊的不只是我們的身體、精神,我暫且認為那樣是叫“心累。”老師常講只要自己忙起來,我們就會想得更少。我也同意這句話。忙之所以會讓我們想得更少(強調這裏的想是指一些與現實與自己的生活毫不相關的胡思亂想)是因為這會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甚至會麻痺我們的神經。所以對於學生,對於公職人員,治癒“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唯有不斷地學習、工作,才會探索出新知,才會得到你想要的問題答案。

這周我看完了《孔子》這部電視劇,雖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任何天才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並不是説他具有天賦,而是他善於讓自己成功,這才是我理解的天才。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是他面對生活的態度,和他留給我們的知識大道。我看到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奔赴於各國,處處碰壁,最終能實現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國君王逝世,自己終也未實現他的最高理想——大同。雖“大同”在現如今還是古時候都不太現實,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態度都值得我們學習。所以無論在學習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論語譯註》讀後感4

這周繼續看《孔子》,我覺得相對於讀《論語譯註》那簡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響力,因為讀那些古文時,對於一些詞的釋義或解釋總不能恰到好處,當自己不懂時,就會忍不住看翻譯,之後暗示心理會告訴自己:原來這話是這意思,所以並不會有太多思考。

而當我們看的時候,首先,視覺上會形成一個識記過程,印象更深刻。且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一個社會背景,看到孔子在什麼境況下説的話,而非籠統地去背,這種學習方式更是寓學於樂!

我看到孔子對禮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劇中他在去季孫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樣的動作,似乎是一種禮節,但路上的人卻總是對他的行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説去吧!”到門口後,陽虎並未讓他進去,此時孔子説:“季孫此舉是違背了禮的,因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陽虎並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後,對他哥哥説:“人不能只為了口飯活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可見他對禮的崇尚,重視,孟孫恰巧拜訪他,他頓時慌亂説要以禮相見,整理裝束,並自將草蓆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們可能會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聖人,他對禮節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食糧,我們為什麼不一直繼承禮,而要去簡化禮節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對現代的我們來説有些封建,是舊俗,但我們不能否認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他是的的確確的教育家。他對於學習六藝的堅持是我們所需要的品質。

又回到君子謀道不謀食上,以我們今天來看,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許有時還沒有明星一部電視劇收入高。但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種高難度職業呢?這時,孔子這句話便很好的得到論證了,學者是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祿和食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都説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可若此時讓我們去掃大街了,我想我內心也會極其抗拒。若只謀食,只要靠勤勞的一雙總會活自己,但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為了餬口。所以我想告訴自己,讓自己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要,不要貪圖物質享受,而要從學習找生命真正的意義。(李如男)

《論語譯註》讀後感5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説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愛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愛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説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説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着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説會道的男生,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着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裏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着什麼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説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着寶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説,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質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喜愛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愛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ddde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