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1

有語曰:“有些事想多了頭疼,想通了心疼。”孔子説過,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塗一點也未必是壞事。正是這個道理。一天10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間已經夠我們受了,如果還整天的胡思亂想,疲憊的不只是我們的身體、精神,我暫且認為那樣是叫“心累。”老師常講只要自己忙起來,我們就會想得更少。我也同意這句話。忙之所以會讓我們想得更少(強調這裏的想是指一些與現實與自己的生活毫不相關的胡思亂想)是因為這會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甚至會麻痺我們的神經。所以對於學生,對於公職人員,治癒“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唯有不斷地學習、工作,才會探索出新知,才會得到你想要的問題答案。

這周我看完了《孔子》這部電視劇,雖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任何天才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並不是説他具有天賦,而是他善於讓自己成功,這才是我理解的天才。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是他面對生活的態度,和他留給我們的知識大道。我看到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奔赴於各國,處處碰壁,最終能實現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國君王逝世,自己終也未實現他的最高理想——大同。雖“大同”在現如今還是古時候都不太現實,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態度都值得我們學習。所以無論在學習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2

媽媽告訴我,十三歲之前是人記憶最好的時候,所以,我一直堅持誦讀經典。四年級的時候,我背完了《論語》上冊,班上進行“國學經典”考查時,我總是高高地舉起手積極回答問題。每次我背誦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師讓我講解意思的時候,我卻很多都不知道,於是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看看《論語》的譯文。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註》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閲讀這本書可以一邊複習原文,一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穫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學習”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學習”,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學習。其為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學習方法之一,他每天都會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非常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所以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助並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説“如果三個人走在一起,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以他的短處為自己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學習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為師,這些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學習;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3

讀《論語譯註》已有三週,這本書大概是同學們在所有已讀書籍中讀的最慢的一次。從不懂到看翻譯,從看翻譯到得不到智慧,讀的慢,讀不懂是自然的。為此,推薦趙文瑄主演的《孔子》電視劇讓學生在週末的時候看一看,來幫助自己理解書中的語錄。從上課的回答中,從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從週記中,慢慢發現他們讀出了少許的味道,這實在是讓我興奮不已的事。

半部《論語》治天下,“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論語譯註》這本書的閲讀帶給學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賞《論語》時,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時,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公式定理的理解,學得不紮實,使一次次的考試失利。現在,我讀《論語》時深有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話語使我受益匪淺。它倡導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多複習,多重複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它的原則,不僅僅是學習,更是生活。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4

這周繼續看《孔子》,我覺得相對於讀《論語譯註》那簡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響力,因為讀那些古文時,對於一些詞的釋義或解釋總不能恰到好處,當自己不懂時,就會忍不住看翻譯,之後暗示心理會告訴自己:原來這話是這意思,所以並不會有太多思考。

而當我們看的時候,首先,視覺上會形成一個識記過程,印象更深刻。且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一個社會背景,看到孔子在什麼境況下説的話,而非籠統地去背,這種學習方式更是寓學於樂!

我看到孔子對禮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劇中他在去季孫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樣的動作,似乎是一種禮節,但路上的人卻總是對他的行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説去吧!”到門口後,陽虎並未讓他進去,此時孔子説:“季孫此舉是違背了禮的,因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陽虎並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後,對他哥哥説:“人不能只為了口飯活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可見他對禮的崇尚,重視,孟孫恰巧拜訪他,他頓時慌亂説要以禮相見,整理裝束,並自將草蓆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們可能會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聖人,他對禮節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食糧,我們為什麼不一直繼承禮,而要去簡化禮節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對現代的我們來説有些封建,是舊俗,但我們不能否認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他是的的確確的教育家。他對於學習六藝的堅持是我們所需要的品質。

又回到君子謀道不謀食上,以我們今天來看,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許有時還沒有明星一部電視劇收入高。但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種高難度職業呢?這時,孔子這句話便很好的得到論證了,學者是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祿和食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都説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可若此時讓我們去掃大街了,我想我內心也會極其抗拒。若只謀食,只要靠勤勞的一雙總會活自己,但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為了餬口。所以我想告訴自己,讓自己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要,不要貪圖物質享受,而要從學習找生命真正的意義。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5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説:“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6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説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説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説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着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現在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説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麼着也算得上是特別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裏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説的。不然分米的人怎麼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現在又有多少人開着寶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説,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應該與他的能力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喜歡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歡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7

關於《論語》的譯註,從古至今有多個版本,流傳最為廣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論語集註》、清代儒生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還有現代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等等。

最近我在讀《論語》的時候按自己的明白譯了一下,以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為藍本,加之本人讀論語時的感受和想法,期望對那些和我一樣想透過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對自己有所裨益的人們有所幫忙。

起初我在編譯的時候能夠説隻字不敢有違楊先生的想法,原本抄錄。(veryok)但這天,摘錄到第三天,我有個感悟:這距今數千年的典籍能夠流傳到如今,時代背景完全不一樣,孔夫子如置身當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認為,正是為人所用的結果。

但是,朱熹、楊先生,也包括楊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們對於《論語》乃至諸子百家的經典的明白都遵循了夫子們那年那時的本意了嗎?我説未必。畢竟那個擂鼓震震、戰馬齊鳴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仍去誦讀經史子集,只正因它能夠為時代所用,為人的行為做嚮導。可見,真理亦或信仰,必須是不受時空侷限的,更不受人們的身份地位所限。雖然不一樣時代、不一樣社會、不一樣階級、不一樣人羣對它的明白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經典教與大家要仁愛,要寬容,要講孝悌,仍是我們如今的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因此,不好拘泥於某種解釋中,按自己覺得舒服合理的解釋去看它們,其實越是典籍離我們就越近,正因真理就應是最淺顯易懂的,晦澀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説出來的,必定是偽真理。

千人讀《論語》必有千種解釋。不好為了解釋而解釋,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們的靈魂。否則,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8

孔子説: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工作;不太平,就隱居。政治清明,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有時候,我們會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可能是對自己的三觀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們參考:

1、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去學習它、實踐它,捍衞它。在深入研究和對比之前,不要別人説哪個好,就信哪個,要自己去選擇和驗證。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於一個地方。

3、在清明之國,不努力以致貧賤,是個人的恥辱;在黑暗之國,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也是恥辱。

問一問我們自己,我們有一個讓我們堅定相信的道嗎?我們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貧賤和富貴是如何得來的?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9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試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遙遠的時代,就有人能發出如此真確的主張。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錯,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無法在這世上立足?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集齊了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告訴讀者大大小小做人的道理。雖然孔子的政治道路不是那麼的理想,但是他的教育事業還是十分成功的。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10

《論語》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記錄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日常對話,卻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現代化社會,論語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義。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我們變得浮躁,尤其是對於金錢名利的追求,有時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段對話講的是子貢認為境界,重在”剋制“二字,剋制內心的慾望而達到清心寡慾,實則可取。然而其危險萬分,稍一動搖,便至於不仁不義之地,實在不夠堅定。而孔子所謂的君子,則將德行化為自發之道,由內心順乎自然地感到快樂與敬禮,則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無論慾望功名如何進攻,都不可動搖,才是正道。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以為做到子貢所説的就好了,其實孔子所指的自發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為人處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獨到見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人不莊重,就無威嚴可講,品行浮滑,學問的根基也不能穩固。作為君子,應該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輕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放棄對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誰無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不堅持過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氣。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隨時把自己的行為努力向好的一方矯正。君子,不過是內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11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説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説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説,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説,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説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y9x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