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師道》的讀後感(通用14篇)

《師道》的讀後感(通用14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師道》的讀後感(通用1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師道》的讀後感(通用14篇)

《師道》的讀後感1

師道,為師之道,為師應有道,為師亦有道。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精神指導和人格引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內容。為師之道是個談不完亦道不明的話題。師學、師技、師德、師儀……林林總總,深刻而又複雜。我僅從師道之師德的一個方面粗淺地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的職業道德涉及方方面面,諸如熱愛教育事業,愛護、尊重學生,尊重家長、與家長合作,尊重、團結同伴等。談到教師要愛護、尊重學生,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教師有一顆與學生“同悲共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何謂“同悲共喜”?我覺得教師要在學生的世界裏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懼、需要與意願,以一個支持者、肯定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同悲喜”、“共進退”。讓學生感覺到“吾道不孤”,有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教師與學生展開的對話對其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教師時而給其榜樣示範,時而給其信息刺激,時而給其温情關懷,時而給其肯定鼓勵。其中教師表現出來的對學生想法、行為的認可、接納、理解與尊重是學生情緒穩定、自主互動、勇於挑戰、不斷進取的重要保障。

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學生滿懷信心與期望地將自己的“奇思妙想”傳遞給老師,然而這智慧的火苗卻被教師的一盆冷水無情地澆滅了。學生的想法與建議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童年是一座寶藏,孩子就像是一個集聚了巨大能量的“小太陽”,敏感的老師善於捕捉孩子迸發的“火花”,引導其燃起智慧的火焰。

好的老師總是有那麼多“好點子”,這也不是因為他們的想象力多麼的豐富,關鍵是他們有一顆敏感而包容的心,善於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小細節,對學生的自發活動、想法與建議予以接納,並表現出喜悦、理解、贊同與支持,孩子的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舉一動,也許就藴含着教育的契機,這是對教師敏鋭的感知和寬廣的胸懷的考驗。教師善於與學生“同悲共喜”,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納的關係,那麼學生就會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釋放自己的能量。這是為師的一種藝術,為師之道亦體現在這些小細節當中。

《師道》的讀後感2

今年暑假,我利用閒暇時間,仔細研讀了馬朝宏老師所着的《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受益匪淺,給了我很多啟迪和思考。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媒體不斷爆料老師怎樣體罰學生,形式五花八門,別出心裁。這類老師把學生當成他的私有財產,沒有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我覺得這些老師不配當老師,沒有師德。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你施暴的地方。做人有人德,為師有師德。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師,為學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賦予學生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就是最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這是為師之道,更是為師之德!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活潑、歡快、高能量的頑童,或許每天都會惹人煩惱、生氣,甚至是憤怒。常常看到他們貪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喜歡做小動作等,也常常聽到家長、老師的抱怨和失望的語氣。因而,在很多人看來,頑童愛玩、不聽話似乎是不務正業,甚至覺得後果堪憂。其實,頑童之與頑童,正像工作之與成人,是一生中必需的生活方式,可以説玩是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孩子的另一種學習。我們成人要做的,不是漫罵、毆打,而是正確的引導,並給予無私的關愛。

教育家陶行知告誡我們:“在你的嘲笑裏有愛迪生,在你的責罵聲中有愛因斯坦,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頓。”憑藉這強制和懲罰,或許我們可以造就奴才,但不能成就英才。孩子的調皮是天生的,如何順其自然,保護他的天性,並把它轉化為科學探究的動力,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和家長必須深思的問題。

為了每一個頑童的健康成長,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必須端正自己的教育態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善待頑童,給他們創造的空間,發展他們獨特的個性,讓社會多一些人才,讓他們都像金子一樣煥發耀眼的光芒--這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大收穫。

《師道》的讀後感3

讀着《師道:為師亦有道》,我反思自己的工作,發現時光流逝,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在教育這片沃土中走過了二十幾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自己總覺得對待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是易如反掌的事,有點飄飄然,也就有點倚老賣老的壞習慣了。其實教師肩負培育“祖國花朵”的重任,首先應為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的給自己充電,刻苦學習各類知識,讓自己的知識面儘量最大化,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使知識不老化,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在教學中開展研究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並一直筆耕不輟,才至於誤人子弟。

隨着社會的發展,原來的“一桶水”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應該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充實、更新。正如書中所説,“發現自己的書架已經塵封多日,説明你的精神已經開始空虛。這時你就應該去親近那些久違的書籍,在讀書中滋養你的心靈,滋潤你的生命。如果發現你的精神財富支出得厲害,甚至消耗殆盡,這時,你就應當建立心靈帳本,把所缺的、所丟的、所消磨的東西列一個清單,然後制訂計劃,設計方案,努力彌補,讓精神財富重新回到你的心靈之倉。”

讀書,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思想;有思想,才會有追求。因此,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該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思想。教師,需要學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學識源於讀書,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如果教師不能把握準時代的脈搏,不斷地讀書,拓展視野,增長學識,不僅不能教好學生,反而會因為自己的落伍而妨礙學生的發展。年紀再大,也別倚老賣老,不然,光憑一大把赤裸裸的年紀,沒有淵博學識的教師是得不到社會與學生應有的尊重的!讀書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需要讀書。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

讀書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個有主見有內涵的現代教師,讀書仍然是必經之路。只有讀書,才能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藴、淵博自己的學識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養、昇華自己的教育追求、積澱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煉成為值得學生終身閲讀的“聖賢之書”。

《師道》的讀後感4

屋檐水,一點一滴,滴穿沿階石;羲之習字,年年歲歲,墨染洗硯池。陶行知説:“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讀《師道》一書,觀此言,只覺三個“天天”,發人深省;再觀此言,更覺大小不論,“天天”不易,所以我從不呆望“大創造”從天而降,而是學以“坦白之心”觀“點滴的創造”。

何為“坦白之心”?我以為對於教師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懷坦白,誠摯可親,一視同仁。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對火眼金睛,具備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創造的本事;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個廣大的温暖懷抱,獲得了能把所有取得點滴進步的孩子納入懷中給予温暖的能力;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雙有力的手,能把孩子託舉得更高,遠離那片名為不自信的荊棘地。

上學期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班裏小朋友們寫的“詩歌”設計海報。尤記一開始我動員孩子們寫詩的時候,這些“大作”還只是幾張可憐的小紙片,攥在幾個平時的“積極分子”的手裏,到了下課,這幾個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領頭的來一句“老師,這是我們自己寫的詩,想給您看看。”話還沒説完,孩子們把紙往我講台上一拍,一溜煙全跑了,讓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這些皺巴巴的小紙片一張張撫平,疊起來,帶回辦公室。看着這寥寥幾張紙片,我內心有些泄氣,我本以為我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找了不少同齡孩子有趣的詩歌,舉辦“兒童詩鑑賞會”,孩子們應該會積極性很高,這些小紙片卻怎麼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沒想到的是,一張張看下來,紙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們字一筆一劃寫得認真,寫的小詩也基本都具備了現代詩的“範”。想了想,我準備給這些積極勇敢的孩子準備一份小禮物。我把這些文字錄入到電腦,配上應景的插圖,做成手賬的形式,再打印出來,一張張精美的詩歌海報便完成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小禮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興趣,隨着我一次次的動員,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紙片”,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寫詩的陣營。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我慶幸我在最後沒丟下一顆“坦白之心”,若我因為孩子們交上來的“小紙片”不符合我預期所想,疑心是孩子們敷衍我才上交的,棄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饋,豈不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殘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負了孩子的創造。小紙片也好,精美詩集也罷,若帶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創造;孩子的點滴創造也好,大創造也罷,都是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去一一發現,一一挖掘的寶貴財富。

梁啟超説“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説,全是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説,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以坦白之心觀點滴創造,喚起孩子趣味,守護孩子趣味。

《師道》的讀後感5

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師,可我是孩子的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任重道遠。

讀了顯峯老師的這段文字,我的感觸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慚愧。我讓孩子學習經典傳統文化,為的只是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少走人生的彎路。自己見識淺薄,沒有給孩子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沒有給孩子肩上賦予責任。活在自私的小我裏,而我們先輩學習知識,為的是改變我們的國家,改變我們的社會。

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運。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能學習顯峯老師的理念,改變自己的人生格局,為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讓孩子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最後感謝明德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魚,奔奔波波,只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為中國人的責任,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通過在明德幼兒園和明德書院的學習,讓我重新發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正如崔衞平寫的詩:“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去温暖我能温暖的人。

《師道》的讀後感6

近幾年,市面上越來越多教育的書籍讓老師們眼花繚亂,想選擇一本語言中肯一些的書也比較難。在假期裏,教體局推薦的一些書目中,我選擇了這本《師道:為師亦有道》來讀,是因為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給吸引了:“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這句話字字説到了每位老師的心裏。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介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了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説:“讓教師説話,為教師説話,説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説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什麼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累”,現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張常關老師説了這麼一句話“一切的發明創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內心的需要。讓我們多學一學古人,給教育一些‘閒暇’,還孩子一點自由吧!”這句話,説出了孩子們的心聲,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百般呵護”下沒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時間。孩子們最寶貴的青春和娛樂玩耍的時間就這幾年,而孩子們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腦,被看不到邊際的書海沖刷成了光滑的石頭。在假期前的一天,我問了班上的孩子都誰報了輔導班,結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輔導班所佔據,有50%的孩子報了兩個以上的輔導班,還有幾個孩子參加了四個。看到孩子們舉起的小手,我的心裏更多是是無奈,“不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家長們讓孩子上輔導班的動力。讓孩子睡個懶覺,讓孩子去公園裏玩玩,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讓他們飛的遠些。

“尊重”。在看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就是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打罵學生。而在幾年前,尊重學生已經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不打罵學生這麼簡單。在課堂上,老師一味的侃侃而談就是不尊重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就是不尊重;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粗暴的打斷就是不尊重。

《不要搶佔學生的舞台》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尊重要打從心眼裏表現出來。文章有這麼一段話:“不要搶佔學生的舞台,好課應當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不要去做,學生自己能説的話教師不要去説,學生自己能想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儘可能多地安排學生去活動,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在互動中錘鍊語言,發展思維,增長智慧。”

老師上課要講,而且一定要講。但講時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尊重學生,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什麼樣的課堂決定着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先學後教”這種模式培養了學生會學習,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們教師尊重學生,給學生機會和時間,學生就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有了這些思考,又使我們回到教育的目的上來。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教育當做生活,開啟學生的智慧,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進而學會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理寬廣,而且精神堅強的人。那麼,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拿到不會享受到快樂嗎?

《師道》的讀後感7

我仔細研讀了馬朝宏老師所着的《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為師有道,道在何方?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做人有人德,為師有師德。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師,為學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賦予學生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就是最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

教育的希望在於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教育真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

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於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於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讚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着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我們教師用來工作的工具是:知識、能力、道德、態度。

所以,作為教師,還應該為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而不斷的學習儲備各種知識,時時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們首先得使我們的知識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滿足已有的那點滴學問。因為學生可以原諒一個吹毛求疵的老師,但不能原諒一個無知無能的老師。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條源遠流長的河的演變,是我們作為教師的知識追求的覺醒。讀書,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思想;有思想,才會有追求。因此,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該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思想。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讀書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個有主見有內涵的現代人,讀書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讀書,才能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藴、淵博自己的學識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養、昇華自己的教育追求、積澱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煉成為值得學生終身閲讀的“聖賢之書”。

我們往往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歸咎於教育制度和專業培養模式,然而大多空閒的時候,我們思考的車輪依然伏在慣性的導軌上。更多的時候,在想着今天學生該交給我什麼書面作業,字跡是否工整認真。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和學生一起做什麼。是帶領他們到閲覽室,還是去游泳池?體育場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學生的心思,他們今天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運動場……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麼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現什麼是他們的專長。

作為一名教師是無尚光榮的,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教師對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師工作,首先是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教育事業。其次是自己要愛讀書,愛學習才行。在不斷追求中探索教育的真諦。

《師道》的讀後感8

又迎來了一個暑假——2013年的暑假,教委辦發的教師讀物《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是中國教師報資深記者、編輯,馬朝宏編輯的一本書。今天,我把媽媽接到家裏來玩,拿起這本書,我開始朗讀給她聽,她被感動了,我們母女一起被此書中各位一線教師他們對教育的種種感受及對教育的理解和激情深深地感動着。

一篇一篇的文章,是一個一個的教育的故事。越看越吸引我的眼球,直到愛不釋手。在看孫寶華校長的《學生的表情》時,他樸實無華言語中,充滿了對學生的愛,像一個小孩子似的跟學生一起開心,一起傷心,做為校長的他,能感受到學生的喜怒哀樂並理解他們,我想在他領導下的學生和老師一定也能露出燦爛的笑容。

印象深刻的是《不要搶佔學生的舞台》這篇文章,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盧梭的兒童中心説,都是在倡導“以人為本”。課堂是老師的主陣地,我們到底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還是炫耀自己?這個問題在新課改理念下已不需要質疑。而如何讓孩子們在有效的課堂上展示自己才是我們第位老師最值得關注的。《不要搶佔學生的舞台》就講了不少的例子及相關的分析。雛鷹要展翅飛翔,就應該給它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生想要學得更多的東西,就應該真正擁有課堂,教師只需聆聽、引導,用真誠的語言給與讚賞。

教育的希望在於每位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閲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反思。在教學中,我感到教師有沒有童心對於教學效果有着重要的影響。童心就是真誠,童心讓人心上無邪,身上無惡,形上無垢,影上無塵。作為教師,有童心是愛學生的一種表現。説教師沒有童心,就是教師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把教學當做一種工作,一種機械化的工作。有童心的教師學生喜歡,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有感於此書中的幾點做法:做領關雁給學生示範,顯真誠在現實教學中,教師的示範和聲情並茂的講解是引領學生學習的關鍵,跟學生一同成長,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更加喜歡學習。親人般的稱呼學生,顯親情很多名家教授,稱呼學生都是“孩子們”,讓人感到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葉聖陶先生説過:“我如果當小學老師,絕不將到學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傢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脣邊,油腔滑調的喊一聲,而是出一於真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樂,小朋友的贏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契合孩子的心作評價,有童趣評價學生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事,評價得當,就會有好的效果,如果評價馬虎潦草,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應付自己,漸漸地學生也會應付你了。我認為評價有童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説是高中的學生,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有長不大的快樂。做朋友和孩子一起互動,顯平等我認為和學生做朋友,以心換心,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的思考角度,尊重學生的“未成年狀態”正是有了這樣的包容與點化,學生才樂意在課堂上自主閲讀探究,才願意在課堂生活過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

有位老師問:“花兒為什麼在春天開放?”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説:“因為花兒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師聽後,改變了原來的答案。這位老師也跟孩子們一樣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愛護着童心。老師們,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跳繩,踢鍵子,猜謎語,下棋,玩捉小雞,一起遊戲,演課本劇,享受課堂,幸福工作吧!

《師道》的讀後感9

從教幾年,常常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學經驗上的不足,我深深地熱愛着自己的事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位的優秀教師。但對教育的膚淺理解,又讓我困惑:何為良好的教育?我常常捫心自問,並苦苦追尋。

不經意間《師道:為師亦有道》走進了我的生活,迫不及待細細品讀。擺在我面前的彷彿是一位良師、一位益友、一面鏡子、一面戰鼓。讓我的心開始變得平靜了,明朗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説:“讓教師説話,為教師説話,説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説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何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當我讀到《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這篇文章之後,心情釋然很多,感覺身心放鬆了許多。文章中説:教育就應該是平淡無奇的。是的: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帶有刻意的痕跡,教育不應是為了功利的目的,不需要粉飾,不需要偽裝,一切都應該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狀態。

“平淡無奇的教育會自然得多”。我們怎麼生活,就該怎麼教育,陶行知先生説得再清楚不過了,生活即教育。“平淡無奇的教育就是這些事情:把地掃乾淨,把操做好,把字寫端正,把書讀好,把話説清楚,把文章寫通順,把人做好--回到生活中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實在。孩子們能夠做好這些,不就是我們所説的三好學生嗎?從這些小事中,不就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了嗎?其實對學生的教育沒那麼神聖,需要我們從平常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就是教育。

課堂上,師生之間沒有地位尊卑,沒有老師的權威,課堂不是老師的一言堂,每個孩子都可以暢所欲言,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師生互動,學生有了一個問題,大家一起討論想辦法解決一個問題;再展示下一個問題,直至問題一一解決。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提供引領和幫助。課堂不是表演的舞台,有精彩但是不需要每時每刻的精彩,應該是一種自然狀態的流露,是一個平淡無奇中湧現神奇、生動的過程。

可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情況卻不完全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令人擔憂的太多太多了。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作業做錯了,孩子成績考差了,全家都很憂慮,調動各種教育手段--棍棒、物質、言語、柔情……千方百計,苦口婆心,似乎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這是天大的壞事,以致有些孩子因此離家出走,因此而輕生……學習成績差一點真有那麼嚴重嗎?學習差的孩子真是壞孩子嗎?也許我們很多大人都會説"不",可是你的孩子一旦學習成績不好,您會不上火嗎?相反,如果您的孩子過馬路不走橫道線,您的孩子坐公交車搶坐位,您的孩子在公共場所不守秩序,您會覺得難堪嗎?

“真正地教育應當在生活中,在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孩子的生活裏!”談永康這麼寫道“如果説生活的本質是一種安靜與平淡,那麼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一種過程,滋潤每個日子,滋潤師生的心靈!”

因此,我們做教育人的人要從平淡無奇的教育做起。要求孩子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例如對人要有禮貌,不雖説亂扔垃圾,書寫要工整……做到了應該表揚,堅持做了要好好誇獎。告訴孩子,堅持做這些小事是很不容易的,能一輩子做到這些小事,是一個了不起的好人,在我們平淡無奇的教育中,是孩子輕鬆愉快的成長。

《師道》的讀後感10

《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所收入的文章,以評論和教學隨筆為主,見證着教師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裏行間,充滿着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讀了這本書,我深刻的認識到,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

教育的希望在於每位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閲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反思。現實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每一篇課文都讀一讀,最好能爛熟於心,文本就能更好地把握,就能很好的矯正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老師的朗讀示範就會潛移默化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學生作文前,教師先寫下水文,讓老師一學生角色去體會學生習作遇到的問題,寫好後讀給學生聽,學生和教師“一同成長”,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更加喜歡寫作,然後教師跳出學生的角色,做好教師的本色。

很多名家執教,稱呼學生都是“孩子們”,讓人感到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語文界的老前輩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我如果當小學老師,絕不將到學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傢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脣邊,油腔滑調的喊一聲,而是出於真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對朋友的忠誠本該如此;不然,我就夠不上做他們的朋友,我只好辭職。”雖然這是個很小的問題,但是小問題能發揮大作用。

評價學生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事,評價得當,就會有好的效果,如果評價馬虎潦草,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應付自己,漸漸地,他也會應付你。有的教師在學生作業上只得個日期,時間長了,他們就不喜歡做作業了。有報道説,北京一語文教師有一年高考成績出眾,有記者採訪報道説,追根溯源,就是這個班的學生都喜歡寫作文,為什麼呢?是因為誰的作文寫得好,這個教師除了下好的評語外,還要在他的作文本上畫上一面小紅旗。就是這面小紅旗,激發了他們的童心,大家都想去得這面小紅旗,就想辦法把這篇作文寫好,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大大提高。從這裏我們可以看見這個老師的童心了。我認為,評價有童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説是高中的學生,每一個學生是內心都有長不大的快樂。

課堂,需要生生互動,也需要師生互動,共享學習的過程,學生就能增長知識,開啟智慧,你理解了他們,把他們當朋友,他們也就理解老師,把老師當朋友。我認為,和學生做朋友,以心換心,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應。

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是思考角度,尊重學生的“未成年狀態”!正是有了這樣的包容與點化,學生才樂意在課上自主閲讀探究,才願意在語文課堂生活過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例如,一位教師在講《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時,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花兒為什麼春天開放?”其中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説“因為花兒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師聽了,改變了原來的答案,親切地説:“我想,可能是花兒知道我們這兒有這麼多聰明可愛的小朋友,他們也要來加入我們,所以就開放了!”這位老師也跟孩子們一樣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愛護着童心。

雖然我的體會沒有高深的理論,也可能你覺得有個人主觀色彩,但我堅持認為,教師的童心閃閃,孩子們的智慧就亮亮,師生之間的距離就會愈來愈近,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也!老師們,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跳繩,踢毽子,猜謎語,下棋,玩老鷹捉小雞,一起遊戲,演課本劇,享受課堂,幸福工作吧!

《師道》的讀後感11

這本書是一本教育教師讀物,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説:“讓教師説話,為教師説話,説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説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何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這本書中的文章給了我很多啟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樂,也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思考如何有效指引學生的正確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師道》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功夫在“分數”之外。我們現在的教育太注重孩子的分數了,總是想盡辦法,用盡手段讓學生提高分數。可我們使盡渾身解數後會發現孩子的成績沒有絲毫的提高。老師督促其多做作業,家長督促其上補習班,我們都盡到自己的職責了,為什麼結果是這樣呀!

我的班級中有一個小男孩名叫蒲永軍,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我經常找他聊天,問他你這樣聰明為什麼學習不好呀?督促他努力學習,可是半年了,一直沒有什麼改變。但在交談中我知道了一些他的家庭情況。他的爸爸不在身邊,忙於工作,他的媽媽過世不久,他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親人了,孤獨無助。他説他是多麼的不幸呀!

是呀!蒲永軍真得不幸呀!這樣不幸的孩子學習不好也是正常的,他自己這樣認為,大家都這樣認為。可是我給他講,也許換個角度就不一樣了。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幸,如果比不幸,你比得過霍金嗎?如果比不幸,你比得過斷腿的奧運會選手嗎?人生需要找個方向,人生需要現在認真學習找個工作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經常與這個孩子做思想工作,蒲永軍慢慢地明白了人生,從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最後在畢業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從這個事例中我看到,學生的能力都是十分強,只要他們想學就一定能夠學好。分數不在分數裏,分數是在分數外--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讓他們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師道》的讀後感12

書中一位做了十七年教師的作者説:“沒有思想的教師培養不出有思想的學生,一名教師應該成為學生思想的領袖。”我對這句話特別贊同,對於《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深有感悟。

教師出於愛的名義反而做出了諸多傷害學生的事,究其原因是一些觀念出現偏差:首先,受唯分數論的評價體系影響,不許學生這樣那樣,一味希望學生只要把文化成績搞好就行了,老師也就放心了。其次,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都有些過頭了。為了避免出事,可以強行減少學生應有的文體、娛樂活動,學生坐在教室裏,乖乖的,什麼都聽老師的話,老師心裏也就踏實了,第三,教育理念落後,沒有正確對待多元評價體系,還停留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境界。

的確,這樣的現象、例子,我們身邊屢見不鮮。教師如此,家長猶有過之:為了孩子將來的成才,給孩子找好各科課外輔導班,還有興趣班(雖説是培養興趣特長的,可又有幾個是出於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而參加的呢?)。試想,在學校與家庭這樣雙重的愛護之下,學生還能笑起來嗎?這樣的童年快樂嗎?不禁為他們感到悲哀。

對比而言,回想起我們自己的童年,卻至今還能感受到那份快樂:在學校裏,課餘時間就是快樂的天堂,打乒乓球,玩跳繩、踢毯子、跳房子……放學後,也沒有什麼家庭作業,有時則需幫父母做一些家務:放牛、割草……邊做邊和幾個小夥伴盡情地玩耍。加之當時條件苦,父母一心為生活的改善而操勞,無暇給予我們過多壓力與監督,為此我們大都擁有了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可是那時的我們把學習丟掉了嗎?沒有。我們把能力丟掉了嗎?沒有。我們也照樣的成長,也都有了各自今天的成就。

再回到今天,條件好了,各方面都在進步了,孩子們卻有幾個又能説正在享受自由快樂的童年呢。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就從我們開始改變吧,

作為教師,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自由享受課餘時間的快樂,去盡情的玩耍。對於學生的興趣愛好,我們完全可以給予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的特長。相信在享受快樂之餘,他們更懂得珍惜,更懂得進取學習。再加上我們課堂教學效益的不斷提高。相信所謂的學習成績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有這樣的效果,我們為何不乘人之美呢。莫再以愛的名義去傷害學生,還給他們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吧。

《師道》的讀後感13

暑假期間,教委辦分發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安排我們拜讀,我感到很幸運。讀完之後,感觸也很深。這雖然是一本其貌不揚的書,但卻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暢銷的讀物之一,也許你只需要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把它讀完,但它傳遞給你的理念卻讓你掩卷深思,它教會我們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認識自己,認識教師這個職業,教育學生成為一個智慧有加、人格健全的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的品質的人,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

或許有人説,唐朝詩人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寫的不就是老師嗎?很傷感,很淒涼啊!是的,辛苦勞累,嘔心瀝血,正是教師職業的特點。一堂堂人生課,教師循循誘導,諄諄教誨;一冊冊作業簿,教師要輕輕展開,細細品評;一個個疑問,教師苦苦思索,耐心解答……教師之苦在於勞心。但是,教師職業又可以作另外的詮釋。年輕的教育家袁衞星老師説:“對於幸福的教師來説,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幹成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有一句歌詞唱的好:“平平淡淡才最真!”我認為我們教師要以關懷學生的幸福為原則。幸福有多遠,我們為師者要像對待一個人一樣的給予學生幸福,給予學生幸福從被愛、接納、欣賞開始,讓學生感受到師者的愛,接納學生的個體差異,欣賞學生的個性。

有人説,做為一名教師是無尚光榮的,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因為我們面對的不只是一名學生,而是他的整個家庭、你要操心的不只是他們的學習,還有他們的精神。於是,我們就在這樣一種平凡與平淡中用自己的良心去付出,實實在在、默默無聞、不求索取——這,有誰説不是一種高尚的奉獻呢?沒有奉獻,何來愛的回報?就是這種平靜的奉獻,這種源自良心的付出讓我們活得更加充實,更加幸福!

教師這個職業雖是平淡的,但有真情在,是幸福的。作為一個普通教師,面對的是天真無邪學生,只要你拿出真心對待他們,他們就會認為你是一個好老師。在年復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把滿腔的熱情和真摯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了學生,將他們送到了理想的彼岸,使他們在浩瀚的大洋中馳騁。學生們是一定不會忘記這份情感的,無論在學校裏,還是今後走上社會,都會一直表達着這份敬意。公式定理可能已經淡忘,但師生之間培養起來的那份情誼卻永遠難以忘記。當每天清晨,迎着那一路的風景,走進熟悉的校園時,孩子們的聲聲真情問候便會縈繞在我的耳際;課堂上,看那踴躍舉起的小手,聽那生生交流,感受學生智慧的魅力;下課了,他們會像一隻快樂的小鳥,飛到你的面前,快活地説:“老師,我能去辦公室給你倒水。”每逢佳節,一張張飽含深情的賀卡紛紛而至,一聲聲温馨祝福久久迴盪在我的耳際:“老師節日快樂!”……聽着孩子們的真情話語,温暖溢滿全身,這時,我們就會感覺到做一輩子教師,是多麼幸福啊!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詩人臧克家説:“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靈永遠活潑如清泉;一個用心靈温暖別人的人,他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尊重、信任、關愛、寬容、賞識每一位學生,播撒愛的陽光,收穫被愛的幸福,在平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教師職業的幸福。幸福,離我們很遠;但幸福,又離我們很近。我們要感激學生使自己擁有了第二個青春,促進了自己生命意義的昇華。教師應該慶幸,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和學生一起成長,採摘到了一路的幸福體驗。幸福應成為我們教師追求的重要目標。

總之,為師亦有道,根本在於尊重生命,以生為本,讓學生都能在在快樂中學習、健康成長,我想是我們心中最美的願望!

《師道》的讀後感14

今年我有幸拜讀了《師道,為師亦有道》,裏面的文章都是一線教師自己寫的,在這些文字的背後,是一羣具有教育理想的人,他們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質,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規律,兒童成長的規律——這就是為師之道。道即規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規律。而不是評職稱,拼分數,或者獲得什麼職務和獎勵。

回望如今的教育教學充滿着太多的急功近利,充斥着大多不安定的因素。在這個快餐文化的影響下,最最可憐的要數那些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他們還不具備判斷、甄別的能力就被家庭、社會填得太滿太滿。俗話説“滿招損”啊!家長等不及,社會等不及,於是孩子的成長也就等不及,不豐滿、不鮮活起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真誠、善良……那些漸行漸遠的優良品質成了永遠的傷痛。我們在呼籲也在吶喊“救救孩子”,還原孩子真實、有趣、自由的成長空間,不要做污染教育教學環境的“罪人”。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讚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着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

我們往往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歸咎於教育制度和專業培養模式,然而大多空閒的時候,我們思考的車輪依然伏在慣性的導軌上。更多的時候,在想着今天學生該交給我什麼書面作業,字跡是否工整認真。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和學生一起做什麼。是帶領他們到閲覽室,還是去游泳池?籃球館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學生的心思,他們今天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飛翔般的水上運動……

其實,教育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難。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為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並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目的,要努力把舞台還給學生。先學後教這種模式,課堂不喧囂很寧靜,學生能夠沉下心來,靜悄悄地學,靜悄悄地思,只有心與課堂環境都靜,學生才能學得進去,學得紮實。當自學指導中的問題提出後,學生能自學會的,教師就不要講,不要急於給出答案,但是遇到學生通過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還是要講。比如:在講線段時,讓學生認識線段都有哪些特點,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麼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現什麼是他們的專長。老師要講,但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鑑於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線教師能從真正意義上對學生放手,為學生的發展撐起一片廣闊的藍天。

標籤: 讀後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jgd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