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師道》的讀後感(通用7篇)

《師道》的讀後感(通用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道》的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道》的讀後感(通用7篇)

《師道》的讀後感1

近幾年,市面上越來越多教育的書籍讓老師們眼花繚亂,想選擇一本語言中肯一些的書也比較難。在假期裏,教體局推薦的一些書目中,我選擇了這本《師道:為師亦有道》來讀,是因為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給吸引了:“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這句話字字説到了每位老師的心裏。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介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了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説:“讓教師説話,為教師説話,説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説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什麼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累”,現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張常關老師説了這麼一句話“一切的發明創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內心的需要。讓我們多學一學古人,給教育一些‘閒暇’,還孩子一點自由吧!”這句話,説出了孩子們的心聲,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百般呵護”下沒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時間。孩子們最寶貴的青春和娛樂玩耍的時間就這幾年,而孩子們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腦,被看不到邊際的書海沖刷成了光滑的石頭。在假期前的一天,我問了班上的孩子都誰報了輔導班,結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輔導班所佔據,有50%的孩子報了兩個以上的輔導班,還有幾個孩子參加了四個。看到孩子們舉起的小手,我的心裏更多是是無奈,“不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家長們讓孩子上輔導班的動力。讓孩子睡個懶覺,讓孩子去公園裏玩玩,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讓他們飛的遠些。

“尊重”。在看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就是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打罵學生。而在幾年前,尊重學生已經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不打罵學生這麼簡單。在課堂上,老師一味的侃侃而談就是不尊重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就是不尊重;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粗暴的打斷就是不尊重。

《不要搶佔學生的舞台》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尊重要打從心眼裏表現出來。文章有這麼一段話:“不要搶佔學生的舞台,好課應當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不要去做,學生自己能説的話教師不要去説,學生自己能想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儘可能多地安排學生去活動,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在互動中錘鍊語言,發展思維,增長智慧。”

老師上課要講,而且一定要講。但講時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尊重學生,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什麼樣的課堂決定着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先學後教”這種模式培養了學生會學習,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們教師尊重學生,給學生機會和時間,學生就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有了這些思考,又使我們回到教育的目的上來。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教育當做生活,開啟學生的智慧,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進而學會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理寬廣,而且精神堅強的人。那麼,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拿到不會享受到快樂嗎?

《師道》的讀後感2

最近看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由馬朝宏主編的這本書,書中收錄的全部是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全書共分五章:立場、信念、冷眼、憂思和策略,可以説篇篇鍼砭時弊,句句一針見血,特別是讓我們這些一線教師讀了,有醍醐灌頂之感,不禁佩服如是教師愛教育的胸懷和為教育而謀略的膽識。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讀了此書,讓我感觸較深的有《老師,你累嗎?》、《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被高分拋下的孩子》等,這些篇章反映的問題較接近現在學校的情況,並引起了我對孩子學習動機的思考:孩子為了什麼而學?

我不禁假象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問起孩子他來學校為了什麼而學時,他們會怎麼樣回答。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他們也考慮不清楚到底為了什麼而學,因為社會環境、家長、學校及老師的種種引導,可能讓孩子弄不清楚學習到底為了自己還是外界。每每看到孩子們在日記上或者在素質報告手冊上寫出自己某段時間或最想説的話是“下次考試考雙百”抑或“在學習上超過某位同學”等等此類的話,我有一種説不出的情感,是同情、是自責還是無奈。當今的孩子們怎麼了?別説當今的孩子們了,往前追溯,就拿我來説,在學校度過了將近20年讀書生涯,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以前的我不也是為了考取好的成績,或是為了讓父母高興,為了得到老師的讚揚而努力學習的嗎?所以,這不是當今在學生當中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長期待解決的問題。

孩子們學習動機的不明確不能怪他們自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式。我很同情現在的孩子們,同情他們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整天忙碌於上學、參加興趣班和特長培訓班等,家長們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尤其是在學習上讓孩子與周圍的同學比,他們經常使用這樣的獎勵策略——這次考到多少分,會獎勵你什麼。這樣無形中引導孩子學東西是為了與別人比較,是為了讓自己的父母高興等,長期以往,孩子們消失了學習的內部動機。對教師來説,我們何嘗不是通過考試成績來評每年的三好學生的,雖然有時候也會參考孩子們的平時表現,學校期末考試後,也同樣以各科考試的平均分來給各科教師進行評價,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依然很響,新課標在實踐仍然實施得腳踏實地,但我們還是很難擺脱應試教育的魔咒。

孩子為了父母的獎勵、為了獲得老師的讚許等如此的動機雖然能在短時期內讓孩子努力學習,但不是長久之計,一但這樣的外部刺激失去了作用,那樣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和老師要注重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及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和動機,端正學習態度,遇到問題進行正確的歸因,才能讓我們孩子真正樂在學習中!

《師道》的讀後感3

又迎來了一個暑假——2013年的暑假,教委辦發的教師讀物《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是中國教師報資深記者、編輯,馬朝宏編輯的一本書。今天,我把媽媽接到家裏來玩,拿起這本書,我開始朗讀給她聽,她被感動了,我們母女一起被此書中各位一線教師他們對教育的種種感受及對教育的理解和激情深深地感動着。

一篇一篇的文章,是一個一個的教育的故事。越看越吸引我的眼球,直到愛不釋手。在看孫寶華校長的《學生的表情》時,他樸實無華言語中,充滿了對學生的愛,像一個小孩子似的跟學生一起開心,一起傷心,做為校長的他,能感受到學生的喜怒哀樂並理解他們,我想在他領導下的學生和老師一定也能露出燦爛的笑容。

印象深刻的是《不要搶佔學生的舞台》這篇文章,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盧梭的兒童中心説,都是在倡導“以人為本”。課堂是老師的主陣地,我們到底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還是炫耀自己?這個問題在新課改理念下已不需要質疑。而如何讓孩子們在有效的課堂上展示自己才是我們第位老師最值得關注的。《不要搶佔學生的舞台》就講了不少的例子及相關的分析。雛鷹要展翅飛翔,就應該給它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生想要學得更多的東西,就應該真正擁有課堂,教師只需聆聽、引導,用真誠的語言給與讚賞。

教育的希望在於每位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閲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反思。在教學中,我感到教師有沒有童心對於教學效果有着重要的影響。童心就是真誠,童心讓人心上無邪,身上無惡,形上無垢,影上無塵。作為教師,有童心是愛學生的一種表現。説教師沒有童心,就是教師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把教學當做一種工作,一種機械化的工作。有童心的教師學生喜歡,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有感於此書中的幾點做法:做領關雁給學生示範,顯真誠在現實教學中,教師的示範和聲情並茂的講解是引領學生學習的關鍵,跟學生一同成長,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更加喜歡學習。親人般的稱呼學生,顯親情很多名家教授,稱呼學生都是“孩子們”,讓人感到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葉聖陶先生説過:“我如果當小學老師,絕不將到學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傢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脣邊,油腔滑調的喊一聲,而是出一於真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樂,小朋友的贏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契合孩子的心作評價,有童趣評價學生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事,評價得當,就會有好的效果,如果評價馬虎潦草,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應付自己,漸漸地學生也會應付你了。我認為評價有童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説是高中的學生,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有長不大的快樂。做朋友和孩子一起互動,顯平等我認為和學生做朋友,以心換心,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的思考角度,尊重學生的“未成年狀態”正是有了這樣的包容與點化,學生才樂意在課堂上自主閲讀探究,才願意在課堂生活過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

有位老師問:“花兒為什麼在春天開放?”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説:“因為花兒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師聽後,改變了原來的答案。這位老師也跟孩子們一樣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愛護着童心。老師們,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跳繩,踢鍵子,猜謎語,下棋,玩捉小雞,一起遊戲,演課本劇,享受課堂,幸福工作吧!

《師道》的讀後感4

師道,為師之道,為師應有道,為師亦有道。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精神指導和人格引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內容。為師之道是個談不完亦道不明的話題。師學、師技、師德、師儀……林林總總,深刻而又複雜。我僅從師道之師德的一個方面粗淺地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的職業道德涉及方方面面,諸如熱愛教育事業,愛護、尊重學生,尊重家長、與家長合作,尊重、團結同伴等。談到教師要愛護、尊重學生,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教師有一顆與學生“同悲共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何謂“同悲共喜”?我覺得教師要在學生的世界裏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懼、需要與意願,以一個支持者、肯定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同悲喜”、“共進退”。讓學生感覺到“吾道不孤”,有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教師與學生展開的對話對其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教師時而給其榜樣示範,時而給其信息刺激,時而給其温情關懷,時而給其肯定鼓勵。其中教師表現出來的對學生想法、行為的認可、接納、理解與尊重是學生情緒穩定、自主互動、勇於挑戰、不斷進取的重要保障。

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學生滿懷信心與期望地將自己的“奇思妙想”傳遞給老師,然而這智慧的火苗卻被教師的一盆冷水無情地澆滅了。學生的想法與建議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童年是一座寶藏,孩子就像是一個集聚了巨大能量的“小太陽”,敏感的老師善於捕捉孩子迸發的“火花”,引導其燃起智慧的火焰。

好的老師總是有那麼多“好點子”,這也不是因為他們的想象力多麼的豐富,關鍵是他們有一顆敏感而包容的心,善於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小細節,對學生的自發活動、想法與建議予以接納,並表現出喜悦、理解、贊同與支持,孩子的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舉一動,也許就藴含着教育的契機,這是對教師敏鋭的感知和寬廣的胸懷的考驗。教師善於與學生“同悲共喜”,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納的關係,那麼學生就會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釋放自己的能量。這是為師的一種藝術,為師之道亦體現在這些小細節當中。

《師道》的讀後感5

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師,可我是孩子的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任重道遠。

讀了顯峯老師的這段文字,我的感觸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慚愧。我讓孩子學習經典傳統文化,為的只是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少走人生的彎路。自己見識淺薄,沒有給孩子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沒有給孩子肩上賦予責任。活在自私的小我裏,而我們先輩學習知識,為的是改變我們的國家,改變我們的社會。

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運。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能學習顯峯老師的理念,改變自己的人生格局,為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讓孩子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最後感謝明德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魚,奔奔波波,只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為中國人的責任,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通過在明德幼兒園和明德書院的學習,讓我重新發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正如崔衞平寫的詩:“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去温暖我能温暖的人。

《師道》的讀後感6

從教幾年,常常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學經驗上的不足,我深深地熱愛着自己的事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位的優秀教師。但對教育的膚淺理解,又讓我困惑:何為良好的教育?我常常捫心自問,並苦苦追尋。

不經意間《師道:為師亦有道》走進了我的生活,迫不及待細細品讀。擺在我面前的彷彿是一位良師、一位益友、一面鏡子、一面戰鼓。讓我的心開始變得平靜了,明朗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説:“讓教師説話,為教師説話,説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説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何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當我讀到《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這篇文章之後,心情釋然很多,感覺身心放鬆了許多。文章中説:教育就應該是平淡無奇的。是的: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帶有刻意的痕跡,教育不應是為了功利的目的,不需要粉飾,不需要偽裝,一切都應該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狀態。

“平淡無奇的教育會自然得多”。我們怎麼生活,就該怎麼教育,陶行知先生説得再清楚不過了,生活即教育。“平淡無奇的教育就是這些事情:把地掃乾淨,把操做好,把字寫端正,把書讀好,把話説清楚,把文章寫通順,把人做好--回到生活中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實在。孩子們能夠做好這些,不就是我們所説的三好學生嗎?從這些小事中,不就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了嗎?其實對學生的教育沒那麼神聖,需要我們從平常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就是教育。

課堂上,師生之間沒有地位尊卑,沒有老師的權威,課堂不是老師的一言堂,每個孩子都可以暢所欲言,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師生互動,學生有了一個問題,大家一起討論想辦法解決一個問題;再展示下一個問題,直至問題一一解決。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提供引領和幫助。課堂不是表演的舞台,有精彩但是不需要每時每刻的精彩,應該是一種自然狀態的流露,是一個平淡無奇中湧現神奇、生動的過程。

可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情況卻不完全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令人擔憂的太多太多了。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作業做錯了,孩子成績考差了,全家都很憂慮,調動各種教育手段--棍棒、物質、言語、柔情……千方百計,苦口婆心,似乎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這是天大的壞事,以致有些孩子因此離家出走,因此而輕生……學習成績差一點真有那麼嚴重嗎?學習差的孩子真是壞孩子嗎?也許我們很多大人都會説"不",可是你的孩子一旦學習成績不好,您會不上火嗎?相反,如果您的孩子過馬路不走橫道線,您的孩子坐公交車搶坐位,您的孩子在公共場所不守秩序,您會覺得難堪嗎?

“真正地教育應當在生活中,在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孩子的生活裏!”談永康這麼寫道“如果説生活的本質是一種安靜與平淡,那麼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一種過程,滋潤每個日子,滋潤師生的心靈!”

因此,我們做教育人的人要從平淡無奇的教育做起。要求孩子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例如對人要有禮貌,不雖説亂扔垃圾,書寫要工整……做到了應該表揚,堅持做了要好好誇獎。告訴孩子,堅持做這些小事是很不容易的,能一輩子做到這些小事,是一個了不起的好人,在我們平淡無奇的教育中,是孩子輕鬆愉快的成長。

《師道》的讀後感7

這本書是一本教育教師讀物,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説:“讓教師説話,為教師説話,説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説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何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這本書中的文章給了我很多啟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樂,也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思考如何有效指引學生的正確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師道》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功夫在“分數”之外。我們現在的教育太注重孩子的分數了,總是想盡辦法,用盡手段讓學生提高分數。可我們使盡渾身解數後會發現孩子的成績沒有絲毫的提高。老師督促其多做作業,家長督促其上補習班,我們都盡到自己的職責了,為什麼結果是這樣呀!

我的班級中有一個小男孩名叫蒲永軍,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我經常找他聊天,問他你這樣聰明為什麼學習不好呀?督促他努力學習,可是半年了,一直沒有什麼改變。但在交談中我知道了一些他的家庭情況。他的爸爸不在身邊,忙於工作,他的媽媽過世不久,他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親人了,孤獨無助。他説他是多麼的不幸呀!

是呀!蒲永軍真得不幸呀!這樣不幸的孩子學習不好也是正常的,他自己這樣認為,大家都這樣認為。可是我給他講,也許換個角度就不一樣了。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幸,如果比不幸,你比得過霍金嗎?如果比不幸,你比得過斷腿的奧運會選手嗎?人生需要找個方向,人生需要現在認真學習找個工作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經常與這個孩子做思想工作,蒲永軍慢慢地明白了人生,從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最後在畢業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從這個事例中我看到,學生的能力都是十分強,只要他們想學就一定能夠學好。分數不在分數裏,分數是在分數外--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讓他們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標籤: 讀後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pqp3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