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愛彌爾》讀後感(通用14篇)

《愛彌爾》讀後感(通用14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彌爾》讀後感(通用1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彌爾》讀後感(通用14篇)

《愛彌爾》讀後感 篇1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被書中作者獨創的觀點、精闢的論述、精美的描繪、細膩的文筆所折服。全書貫穿無數教育經典名言,處處藴涵着真知灼見,閃爍着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讓人不時掩卷回味。最讓人稱奇的是,盧梭的兒童教育觀,至今仍散發着絢麗的光芒,讓人不得不驚歎盧梭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內涵。

盧梭的《愛彌爾》雖然是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對現在的幼兒教育還是有借鑑作用。

首先,作為幼兒園管理者的我要轉變觀念,用知識充實自己,要善於學習,博覽羣書,把自然教育當做一種態度,一種拓展視野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做一名樂學好思的智者,要把幼兒教育看作是親近自然的教育,把幼兒園創設成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讓大自然與教育自然地融為一體,孩子如一株株嫩綠的小樹苗,生機盎然,茁壯成長;教師團隊如濃濃春意,充滿活力,充滿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分體現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理念。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尊重兒童,積極創設條件引導鼓勵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美。充分利用吉利幼兒園優美的自然環境及豐厚的社區環境,以幼兒為本,創設人文化的環境,為幼兒營造安全、温馨的氛圍,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個站點成為孩子們嚮往的育人搖籃,這裏,永遠留下孩子們美好幸福的回憶,讓“素質教育”這朵奇葩,在吉利幼兒園開得更鮮,開得更豔!

最後,通過吉利園報、班報,BBS、家長學校、吉利QQ羣等多條途徑動員家長朋友們充分認識幼兒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進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正如盧梭所説:“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讓我們家園攜手起來共同聆聽大師的呼喚,瞭解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們的孩子擁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重讀《愛彌兒》,讓我豁然開朗。

《愛彌爾》讀後感 篇2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

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些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愛彌爾》讀後感 篇3

書架上早就有《愛彌爾》這本書,只是太不好讀,所以一直擱置在高處。進入二年級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也陸陸續續讀了一些有關班主任管理方面的書籍,還想對孩子有更多地瞭解,所以硬着頭皮翻開了有大量繁體字而且是上下兩冊的《愛彌爾》。雖然讀的有些艱難,但對書有了大概的瞭解,從中也多多少少知道了盧梭的教育思想。下面我想簡單説説自己的一些體會。

《愛彌爾》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通過對它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爾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的“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取他所需要的知識。這一點,我覺得可以借鑑到我們的教學中,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直在強調寫出真情實感。其實,也只有通過孩子的親身感受,才能對事物有更多、更真切地瞭解,寫出來的東西也才顯得真實。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説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不過的行為,在這點上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應該通過遊戲保持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有個小品裏的一句話對此就有諷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了”。確實,我們不能否認家長們的用心良苦,但是卻沒有認識到這是怎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讓一個孩子做他極不情願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不僅所投入的會白費,而且還會讓孩子從此討厭接受教育,逆反心理會越來越嚴重;或許,孩子們是樂意接受的,那我們只能投以憐憫的眼光了,因為那將是一羣沒能享受人生最快樂、最無慮生活的可憐人。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

讓孩子多多參與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獲得感性的認識,讓他們真正成為社會的人,彌補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標。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培養獨立的人格,培養創新的意識。大膽實踐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大膽地實踐,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我們現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引領孩子追求的目標。這樣做可以陶冶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操,並增長一些實際知識。鍛鍊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了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際間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能夠自覺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這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大有益處。

盧梭的“自然教育”之為“自然”,還強調個人的自主性。他認為應該讓孩子早點認識到自我,什麼東西是屬於自己的而什麼東西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要據理力爭,不是自己的東西就要理所當然地放棄。這樣就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的,先避開社會層面不説,最起碼孩子對自己的身體、行為、意識等是有絕對自主權的。

但是,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看到我們身邊的教育情況,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家長幫孩子決定的,當然這在孩子尚沒有能力決定之前是無可厚非的,但一旦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且自主地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喜好及厭惡時,家長更應該做的是給與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剝奪他們的這一權力。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選擇權利,他跟大人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假如孩子不得不服從大人們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束縛,他們的不情願有朝一日是要爆發出來的,到時候孩子就會變得越發乖張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個孩子因為習慣性的服從,最終成為一個只會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會是多麼可悲的事情。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這樣的情況,家長強制性地安排孩子參加這樣那樣的補習班,説什麼為了競爭,説都是為孩子着想,孩子面對這些來自家長的壓力也就只能服從了,這服從讓孩子幾乎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了。

《愛彌爾》讀後感 篇4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裴斯泰洛齊一再強調:‘生活會造就人’,福祿貝爾呼喚‘讓自然做你的教師吧’,杜威則直截了當地説:‘學校課程相關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讓學生走進作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獲得感性的認識,讓他們真正成為社會的人,彌補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缺口。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培養獨立的人格,培養創新的意識。大膽實踐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大膽地實踐,再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根本特點。

1、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可以陶冶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操,並增長一些實際知識。歐洲十八世紀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一本教育專著《愛彌兒》中就有這方面的論述,提倡兒童到在自然中去。當然這只是一種教育思想,那時的社會與現今的社會大不相同。

2、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建立人際間的交往。

3、培育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中國對青少年有個"五愛"的要求,去年我曾經建議增加一愛,即愛護人類生存環境,未得到領導的什麼反映。不過現在對保護環境非常強調,有號召、有具體行動。

4、活動雖然時間不長,但能讓中小學生從繁重的學習和考試升學的激烈競爭中得到一段時間精神上的放鬆,緩解壓力,消除抑鬱,這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大有益處。

這個經驗現在能否照搬到中國來?

中國當前受教育制度(涉及到就業壓力)和經濟發展的限制,多年來,利用暑假,由共青團也有少數學校組織短期的夏令營活動,帶帳篷及炊具到農村適宜的地方過一段接觸大自然的生活。有老師帶隊,學生們自己架鍋生火做飯炒菜,即使味道欠佳、甚至米飯蒸糊了也吃得津津有味,因為是自己乾的。經費由共青團和主辦的學校出。地方共青團組織的夏令營參加者是由多所學校中挑選的。所以説能參加夏令營活動的面很窄,有些家長(當然是大城市的)想要孩子參加這樣的活動受到鍛鍊,但是無法滿足。更多的是有些農村有親屬的家長(或有意或無意)寒暑假把孩子送到農村親屬家去住一段時間,孩子回來後也有程度不同的收穫。

《愛彌爾》讀後感 篇5

拿起盧梭的書《愛彌爾》便愛不釋手了,其實,我對盧梭知道的不是很多,於是着手查了他的資料。

盧梭,一個瑞士日內瓦鐘錶匠的兒子,家境貧寒,當過學徒、僕役,一輩子顛沛流離,輾轉流浪。他崇尚自然,行為不拘,率性而為;他情感豐富,才華橫溢,性情浪漫。他一生只受過兩年正規教育,最終卻成為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一天教師也沒有當過,卻寫出了千古絕唱的教育經典著作《愛彌爾》。這部他構思20年,撰寫3年的鉅作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在教育上掀起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被譽為“教育上的哥白尼”。

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為社會和環境所歪曲、不受習俗和偏見支配的人性,擁有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平等、純樸、良知和善。書中盧梭號召教育以培養自然人為目的,並不是培養不顧社會關係而孤立存在的人,實際上,他認為“要兼濟天下,對同胞要盡公民的義務”“善良的人應該為別人樹立榜樣”等等。

盧梭的《愛彌爾》,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我從《愛彌爾》中得到的一些啟示:

首先,要把“人”做好。對於“人”字總要一筆一劃,用心的去書寫,用敬畏的心,約束自己的行為。未必人人都是定國安邦之才,但都曾有最最乾淨美麗的心靈。做善良、誠實、正直、寬容、謙慎、樂觀、智慧、有志向的人。要是諍諍鐵骨,站着是一豎,倒下是一橫。社會渾濁,謊言欺騙充斥我們的身邊,但只要做到自己不説謊,不違心,問心無愧的活着才是最安心的。靠謊言和花言巧語活着,悲哀啊。社會中充滿了競爭,有自己的志向,堅毅、執著、樂觀、智慧,才沒有遺憾,走得踏實。安心踏實的生活才擁有生活的幸福。

其次,心存感激。當我們的頭腦空下來的時候,多去想想別人對我們的恩惠,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壞。感激別人對我們的付出,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周圍的人都在呵護自己,想不幸福都難。真正最幸福快樂的人是看不到世間其他人的惡的。如果只是生活在懷疑中,總覺得別人時時處處在做什麼不軌的事情,那麼玷污的首先就是自己的心靈,只有髒的心靈才總是看見髒的東西。當我們的頭腦空下來的時候,多去想想我們的工作,工作是勞累的,但工作是幸福的。社會中有很多沒有找到工作,也有許多人失去工作,能有一份工作是幸福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份工作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工作是幸福之源。工作的本身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工作的報酬能給我們帶來温馨,富足的生活;工作的業績能給我們帶來榮譽和鮮花。誰真心對工作付出,誰就能收穫幸福。

《愛彌爾》讀後感 篇6

對於理論性太強的書,我總是避而遠之,因為他們費解枯燥,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可操作性。然而當我讀完盧梭的教育哲學專著——《愛彌爾》後,覺得這本書深入淺出,用最簡單的話闡述着他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見,着實讓人倍感受用。

盧梭在《愛彌爾》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説,“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這些兒童教育觀,儘管歷經三個世紀的惡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不斷更新的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威力。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才是真理,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有着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內涵。

有哪段教育話語比這段更經典?“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願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願他有什麼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麼用處?它阻礙着體力的發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這是整本《愛彌兒》中最精髓,最叫絕的一段。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

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在少年宮,你經常可以看到:一個7、8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在此,我們不能不痛心,我們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懷疑這個世界的陽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懷疑頭頂的天空是不是蔚藍的,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因為在這些可憐的孩子耳旁總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煩人的教導,頭頂上總是壓着數座沉重的大山,他們的世界已經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們成了滿足大人培養慾望的行屍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這點我們要時刻切記。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盧梭認為,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輕負高質的追求,爭取讓兒童迴歸兒童,讓兒童做回兒童。

《愛彌爾》讀後感 篇7

2020年7月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叫《愛彌爾》,其副標題叫《論教育》。這本書是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盧梭的一部重要著作。該書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該書主要體現了思想家盧梭的以下四個主張:

1、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這一點是最可貴的,也是我最欣賞的,對我心靈觸動最大的一條。

2、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一點,在現在的教學中,得到深遠的拓展和廣泛的應用。同時,我也知道了原來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方法,早在三個世紀前,教育家盧梭就提出來了,可見他是多麼有遠見,真是高瞻遠矚啊!

3、他主張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 想想當今社會由於競爭日趨激烈,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顧孩子的想法和意願,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週末或節假日替其報名參加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唯恐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家長應該自問一下,是孩子的意願嗎?他們成長的自由快樂嗎?是不是在摧殘自己的孩子?

4、他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我產生了很大的感觸。特別是他的自然教育觀,對我們現代的教育仍然有借鑑意義。首先,教育孩子就要順應自然,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寬鬆的環境,不要擔心孩子會磕着、碰着、凍着、餓着,讓孩子經理風雨的洗禮,才能見到美麗的彩虹。另外,對孩子的懲罰也要遵循自然,讓孩子明白犯錯誤受懲罰,是自然賦予的,不是家長,不是同學,也不是老師,跟你過不去,這樣就不會產生矛盾,家庭,同學、師生之間的關係自然就和諧了。這一點現在可以應用於現代的教育。

盧梭的兒童教育觀,雖然經過三個世紀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現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斷更新的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真理是經得起時代檢驗的,可見盧梭的教育觀有着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內涵。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要不斷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更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充分認識到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爾》讀後感 篇8

《愛彌爾》是關於盧梭教育思想的重要書籍,是盧梭花費了三年的心血才完成的。在閲讀完之後,我收穫很多也領悟到了很多。這本書是以一個出身很高貴的小男孩愛彌爾的教育過程為主線來展開的,深刻揭示出了關於封建時期教育工作的荒唐和醜陋,盧梭在書中深入地闡述了自己對於自然以及發展孩子的固有天性的教育理想。

這本書中共分為五個部分,盧梭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分別提出了不同類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規則、教育方法。比如開展道德教育、愛的教育、智慧教育等等。

盧梭在這本書裏面把自己想象成了愛彌爾的家庭教師這個角色,他負責教育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為止。盧梭主要強調的教育方式是自然教育模式,也就是依循孩子天性發展,不要過分的干涉孩子。盧梭覺得天性就是最好的,如果一味干涉可能會使教育工作變壞。還有,在書裏面盧梭提出了對於十二歲以下的孩子應該使用感官教育模式,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夠成熟,不夠理性。不要和孩子們講述一些大道理,因為它們不清楚也不理解。而且盧梭覺得寓言故事也不是給這個時期的孩子看,因為這些故事大多數是隱含道理的,對孩子應該是直接表達。當針對十二歲以上的孩子時,就可以適當的去培育孩子的理性。要嘗試着讓孩子去自己探究和尋找答案。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要儘可能的帶孩子去開展實踐活動。在這本書中,他讓愛彌爾讀了唯一的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在十五歲到二十歲的時候,盧梭對愛彌爾開展了道德性的教育工作,他讓愛彌爾去看別人的傷心和痛苦,讓他的同情心高漲,並且教會愛彌爾一些歷史知識讓他去了解人。後來盧梭開始引導愛彌爾走入社會,讓他去接觸不同的人,研究和分析社會的一些習俗,讓愛彌爾形成了自己的判斷。最後,盧梭對愛彌爾開展了男女之間的愛情教育。

在這本書裏,盧梭按照年齡分時期進行教育的觀念是教育工作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在盧梭的筆下,對於孩子的教育工作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教育是需要講究時機的,盧梭的自然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優勢和價值。對於我們老師來説,可以將盧梭一些進步的教育理念整合到當前的教育工作當中,去引導孩子成長和進步,讓孩子更加全面的、健康地成長。

《愛彌爾》讀後感 篇9

記得還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們便要每個同學都能養成一個“好讀書”的好習慣。大量的閲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或者不曾經歷,但都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 真的成了老師,深深覺得反省自己不僅要在實踐中,在讀書中自省也很重要。

近段時間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讀了盧梭的《愛彌爾》,通過讀《愛彌爾》我看到了一個自然、健康、旺盛、鮮活的生命力。我想,這才是生命應該有的本真狀態!下面我就談談讀了這本震古爍今的名著的感想。

這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一、讓學生自己去嘗試。

讀《愛彌兒》時有這樣一組詞給我印象很深:經驗(體驗)、實踐、體驗、興趣、思考。它們可以構成這樣一組邏輯結構:經驗(體驗)是獲取知識、提高技能、培養情感的先決條件,而經驗(體驗)必須從實踐中來;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教給他研究學問的方法。盧梭認為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會耗費大量時間,但學生的“直覺與想象、猜測與反駁、觀察與試驗、反省與推理等認知活動”在這一原始認知過程中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學生由此獲得的知識是完全屬於“自己的”,進而成為“好思的而不是好疑的”人,而這比獲得知識本身更重要。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

中國有句老話:慢功出細活兒。盧梭的自然主義教學法正是在看似浪費時間的過程中培養愛彌爾獲取“屬於自己”的知識的能力。我希望能給學生多一些自由、自主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生成、去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將漢語中的精華內化到自己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

二、迴歸自然,尊重孩子。

在書中提到最多的是“自然教育”,它是三種教育的基礎和核心。他強調在教育兒童時要遵循自然,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否則,兒童的天性就會被摧毀,成為“沒有味,沒有香氣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爛掉”。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每週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總之,讀了《愛彌爾》後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門藝術”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們要用快樂的心情來工作和生活,自覺熱愛教育,對孩子有責任感、有愛心,這也是教師的一種滿足和快樂。這樣的教師就能讓孩子在受教育過程中,能夠健康、快樂、文明、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有愛心地生存着。就能夠培養孩子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熱愛生活的人。

《愛彌爾》讀後感 篇10

《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盧梭於l762年發表的重要著作,該書出版時,曾轟動了整個西歐,影響巨大。這是·一部以小説形式出現的論教育的專著。盧核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要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就務必改造個人。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如何培養新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的新人(擺脱封建影響的人)的教育計劃。盧梭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主張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出發展的“自然教育”。

盧梭認為,所謂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實際上包括自然環境對於兒童的影響以及兒童的本性,也就是兒童所具有的遺傳素質、身心發展特點等;第二,“人為的教育”。它包括母親、保姆、教師等教育者對兒童的教育和影響;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圍環境對兒童的影響。盧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統一性。在他看來,對兒童施加數育,“受之於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於事物”的教育,就像三個教師對一個學生進行教育一樣。“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石同教育相互衝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到達他的目標。”怎樣使三種教育協調一致呢?盧梭的答案是:“人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務必服從“自然”的發展。他説:“往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們決定。只萬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所以受人支配的兩種力量。務必服從那種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領導。”因此,盧梭主張務必依照兒堂“自然”的發展秩序,以兒童的內在自然為依據,透過恰當的教育。使兒童的'身心得以順利的發展,這就是盧梭自然教育的要義。

《愛彌爾》讀後感 篇11

人的教育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自然;二是人;三是事物。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補充一下,自然教育就是利用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理性,即精神的自我運動規則,來實現教育的目的。而精神的發展實際上是通過精神的自我否定這種運動來實現的。

舉個例子説明自然教育。一個人要爬樹,樹會教會爬樹者接受失敗,學會思考;生病了,疾病要告訴人身體在好的情況下的舒適感;精神緊繃,教育人要聚集更多的力量來應對困難局面。這些教育是外界和內心的必然運動,反覆出現,就是讓人接受自然(或者真理更貼切)的教導。注意啊,自然不僅僅是大自然,如還有疑惑,參見文後文章或者留言給我。

什麼是良好的教育?如果在一個學生身上,三種不同的教育目的相一致,這個學生就可以達到他的目標,生活的很有意義。

在三種教育中,自然教育是上帝的領域,不是我們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大部分是學生自己的領域;而我們只能控制人的領域,例如去上什麼學校,但是這種控制其實並不是特別全面和有效。在不能決定的境地下,我們通常要向自然的目標靠攏,也就説向着不能控制的領域靠攏(另一種説法就是力所能及),這樣達到一致性目的的可能性才會存在。

例如,有些學生學校成績並不好,但是進入社會以後,他們充滿激情,生活有情趣,這是因為他們對學校教育有着排斥,所以成績不佳,但是在事物教育和自然教育上協調一致的能力很強。

去學校,大部分程度上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公民,是為了別人。如為國奉獻等,都是作為公民的基本教育內容,因為這是作為個體生存不需要的。而自然教育,是為了他自己。一個人不能脱離社會而存在,所以不能沒有學校教育,但是學校教育屬於事物和人的教育,必須符合自然教育的目的,否則就會有衝突。

當下我國的公民教育,估計沒有什麼人會相信。於是所有的家長都在用這種理念來引導子女,“你現在學習好,以後就過得好”。接下來説明這種理念導致的問題,其一,這裏的好是指物質上的好,而真正的好是作為個體的覺醒;其二,學習好,只是對事物的理解更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是和人打交道,所以學習好和在社會中的好不同;其三,理念的重要性出現偏差,即事物教育高於一切,那麼付出全部精力去參加各種興趣班和培訓班,就可以理解,這種努力符合有偏差的理念;其四,如果看不到自然教育是根本,那麼就會對於子女的各種反饋視而不見,直到他們的問題不能再拖延,如抑鬱症、看書頭疼、不知道該怎麼談戀愛。

總之,在教育中,我們經常把能控制的領域當作教育的全部或者最重要的部分,實際上是與真正的教育差的很遠。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本身要知道自然教育的理念,並能夠很好的引導學校教育符合自然發展,家長責無旁貸,不要對學校教育有夢想,因為目前的情況是,公民教育都做不好,在邏輯上與自然教育相沖突。

《愛彌爾》讀後感 篇12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愛彌爾》讀後感 篇13

《愛彌兒》是一本西方教育專著,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讓——雅克——盧梭,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

讀完《愛彌兒》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自由。盧梭在愛彌兒幼年和童年都主張採用順應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裏面更是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順應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這不禁讓我想起中國的經典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觀念。作為一名幼師我相信每一個孩子生來是善良的,我們所能給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護、保持孩子與生俱來的純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聞不問呢,顯然不是。在幼兒園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後天環境所造成的不良習慣,而人的行為結構和人的童年記憶有非常大的關聯特徵,因此如果孩子童年的很多毛病被放縱,會在成年後極大的放大。因此盧梭在本書中還提出與自然教育密切相關聯的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以上兩點只是有感而發的淺談,我想與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善待他們吧,因為他們還是一羣孩子。

《愛彌爾》讀後感 篇14

《愛彌兒》盧梭的著作之一,這是盧梭關於教育的論述的著作。書中作者通過一個虛擬的人物“愛彌兒”來表達作者對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書中作者是愛彌兒的導師,愛彌兒出生在富貴家庭,但是他是孤兒,從小就用導師帶。這樣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來培養愛彌兒。作者從愛彌兒的出生到以後的成家立業,其中每個階段的指導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獨特的教育方法,他強調根據自然的法則來培養教育兒童。

他主張根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對兒童進行不同的教育和鍛鍊。他覺得應該根據兒童的自然本性進行教育,教育應該是適應兒童自然發展的準則。讓兒童在遊戲中學到有用的東西,讓兒童在勞動中瞭解勞動的光榮和神聖,他強調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不是隻憑書本。

《愛彌兒》這本書裏面詳細的闡述了盧梭關於教育的看法,從嬰兒到成年各個階段的教育都分別舉例説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對我們現在的教育還是有很深影響的,如,我們要不能溺愛兒童,讓他們在受到小挫折小傷害之後,明白什麼是幸福快樂;我們教給兒童的不是知識,而是教他們如何在需要時去火的知識;老師教學過程中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明白學習那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理解,最終掌握。

因為內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還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隨便寫寫,發泄發泄而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l3l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