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7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7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7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着,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説,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着的人們。二是因為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羣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為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着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裏,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裏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裏少有村裏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裏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裏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裏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裏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裏翻找蟲子。他家裏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裏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着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着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裏住着熱情、住着愛;住着雷霆風雨,住着風平浪靜;住着冷靜,住着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為什麼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粧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着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着,為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着,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羣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着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2

我沒有看過梭羅其他的作品,只讀了他最有名的《瓦爾登湖》,但足以讓我從中窺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質。他出生於美國建國50年後,成長於開始工業化的大時代,身邊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國、無法擺脱舊歐洲最底層封建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這與當下的社會現實多麼的相似,只是美國變成了中國,工業化變成了信息化而已。我們應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一顆追求純淨美好的內心,不被時代的喧囂所裹挾,梭羅給了一種答案!

作為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對於自然,特別是瓦爾登湖所在區域的描寫,佔據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單闢章節,詳盡描繪了村莊、湖、冬天的湖、森林、莊稼地、禽獸,也記載了他在這如畫而單純的環境中,如何閲讀、種地、垂釣、建造居所、社交。在記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給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他詳細的記錄了他的開銷,精確到每一分錢。如他建造湖邊的小屋,置辦所有家居陳設,開荒種地。他記錄這些,是想表達,想滿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動手,只需花費極少的金錢和消耗極少的自然資源。但是無論是過程,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都讓人陶醉其中。

他記錄這些,實際上是想倡導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為此他對照了愛爾蘭移民,為了能交得起房租,維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以維持體力。但最終呈現在梭羅眼中的,是破敗的房屋,凌亂的房間,以及全家人空洞無辜的眼神!我們當下的奮鬥,有多少成分與那些愛爾蘭移民一樣,陶醉於辛勤的付出,把些許的物質享受當做獎勵,在這個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環中消耗生命呢?

他對自然的愛,透過字面汩汩湧出,讓你也好像身臨其境,儘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瓦爾登湖現在是什麼樣子?還如梭羅描述的一樣嗎?

以往外國作家對自然的描繪,總感覺與本國作家的不同,但梭羅是第一個通過寫作能讓我身臨其境的外國人,他筆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國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遠,留白處讓你掩卷冥思!讓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過無數次的景物,竟在腦海中閃回梭羅的句子!到底什麼打動了我,對於我來説是他將自己退到無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饋贈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書中,梭羅對於各種典故、言論信手拈來,無比貼切。援引希臘及羅馬神話倒正常,但是還有對於中國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讓我尤為敬佩了!相比當代,那是一個信息的蠻荒時代,梭羅需要多麼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積累下如此的淵博學識,而且領會其中的含義!他不是受到某種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隱居湖畔,你能看到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古來先哲的精神溝通後,短暫的隱居可能只是一種實踐!

梭羅被同時代的人視作偏執狂,直到他死後40年,才被重新定義,《瓦爾登湖》也被擺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這多麼像梵高,另一個我深深熱愛的炙熱滾燙的藝術家。他們都不被時代所接受,也許這給他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羈絆,為了追逐自己的終極,甘願受盡世人眼中的磨難,他們真的是為了創作出傳世的作品嗎?不是的,他們是為了成就自己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最終將精神的昇華通過某種藝術方式傳遞出來,因與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讓人們,那些如移民般只為活着而活着的我們,打開了一條窺視生命本真的窄縫,如果你願意,可以整頓身形鑽過去,那怕被那條縫隙劃的傷痕累累,但相信那邊的陽光,足矣照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我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由此,《瓦爾登湖》在閲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讀後感4

它是一本安靜的書,寂寞的書,孤獨的書。它屬於一個人的書。如果心未安靜,很難進入書裏。作者活了44年,人生短暫,簡單馥郁,孤獨而芬芳。讀者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精美絕倫,世上罕見。現實生活中和他交往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和他的文字神交。

譯者在序中對讀者寫到: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説,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瓦爾登湖》幾乎所有的文字圍饒這些主題的關鍵詞展開敍述。比如:清新、健康、綠色、低碳、環保、引人向上;它講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簡單生活、快樂日子。它甚至可以説是一本現代生活指南書,綠色經典文庫範本,西方環境科學名著。

在《種豆》的篇章裏,我特別喜歡開場的句式。“這時我的豆子,已經種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來,長度總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鋤草鬆土,因為最後一批還沒播種下去,最先一批已經長得很不錯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瞧,文字極易地鬆軟,蓬鬆,字裏行間,似濕漉漉的黑土,長出了一行一行豆苗。青青嫩嫩的芽兒鑽出土地,抽着地氣,打着哈欠,迎着小雨粒茁壯成長。

“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是道春光無限好,時間流散無奈?其實,純粹似幅畫,西方陶淵明式田園風光再現。我想。

再讀《孤獨》篇,梭羅寫到:“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梭羅把寂寞當成好朋友款待,在朋友身上讀出美味了。可能,這是世界上關於寂寞的最好詮釋。

講到時間概念,梭羅這樣形容。“時間只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麼淺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梭羅把時間放入手下垂釣。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垂釣時間,時間垂釣,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境界?垂釣,我理解為現代詞“把握”之意。珍惜時間,把握當下。

梭羅在結束語中開頭講到:如果生病的話,醫生要明智地勸告你轉移個地方,換換空氣。試想,一個人到達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把某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户的處所,也想換換空氣,安靜下來,閲讀自己,審視自己。

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好去處。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像梭羅,找到一處像瓦爾登湖那樣美麗的湖泊,和他一樣在那裏生活、閲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接待訪客、感受村子、感受冬天的湖、在室內取暖。如此,居住湖畔完成一項人生課題,是對自身心靈深度的最好“衡量”。 面對平靜如鏡的湖,精神上的瓦爾登湖,產生美好聯想。歲月靜好,生命安詳,思想自然純情。梭羅面對湖、眺望湖,思考、沉思。他享受寂寞,閲讀人生。

而我,你,他,我們大家呢?彼時,我彷彿站在瓦爾登湖畔,看見湖面波光粼粼,湖岸三兩垂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沉醉於瓦爾登湖無邊的意象中。於是,我的目光越過湖畔的樹林,開始明亮起來。《瓦爾登湖》如在黑暗中點燃的一矩火把,照亮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長的路。在路上,我想用明鏡似的目光盡情閲讀光明的世界,美麗的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5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地再現於梭羅的生花妙筆之下,而且描寫也不流於表淺,而是有着博物學家的精確。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説,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説: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閲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説:“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美國著名作家哈丁曾經這樣評價《瓦爾登湖》:“《瓦爾登湖》內容豐富而又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許是在嘈雜社會中生活太久,剛翻開書的我還不太懂哈丁為何如此評價這本書,隨着深入,我似乎漸漸懂了。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所見所得,想象彼時的梭羅漫步在瓦爾登湖畔的田地裏,聞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嚐野果的甘甜,在田埂與農夫並肩坐下閒談莊稼,眼中卻眺望着瓦爾登湖,碧水藍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賞梭羅的一種做法,“懷着反正可以再抵押給他的心思,以他開出的隨便什麼價格買下土地”,“甚至會出一個更高的價錢把每件東西都買下來”。我想稱之為“隨意”,而我卻做不到如此的“隨意”,可以説現在已鮮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極羨慕這種“隨意”。梭羅擁有的想象力將他帶到遙遠的地方,我們卻被現實折斷想象的翅膀,無法飛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維也納森林居住,這片森林帶給了舒伯特的不僅是心靈的放空,還有靈感,《美麗的磨坊姑娘》便誕生於此,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訪客》中梭羅説:“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喜愛交際,任何精神旺盛的人來時,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緊緊吸住他不放。”與“朝聖者”交流生活意見,體驗勞動帶來的人生的快樂和自尊,送走嚴冬,迎來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來臨,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他是熱愛生活的,是熱愛春天的,春季能給人帶來的是新生的喜悦。雪萊在《西風頌》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人生的冬季來臨,春日怎會遙遠?陽光會照亮內心的每一個角落,一如春日的來臨那般再現黃金時代。人生的低谷自會過去,我們需要勇於挑戰。

在《結束語》中作者講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的注入到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着不可思議的愚蠢。”我們的確愚蠢,被慾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於世,一生奔波勞碌卻不知心靈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們的確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種東西,是被慾望玷污,還是努力前行追隨夢想,全靠自己的抉擇,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後者,“一個人若能自信的向他夢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願你我都能尋到夢想的地方。

《瓦爾登湖》讀後感7

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我靜靜地,我感覺到自然的力量,感覺到一股清勁的風吹拂着我的心,我瞭解到,靜心感受,原來自然真的是那麼美好。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他使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他重新獲得了一種成熟的恬靜,如果説那不是黃金年齡的清純狂喜的話。 。

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説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載着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説,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裏,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進展的一樣,梭羅記下了人跟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習性,連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他一會兒為自我辯護,一會兒充滿了喜悦、自由、奔放、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煎蛋卷,讓人們在飢餓的一天不斷從中汲以營養。《瓦爾登湖》是最早一盤充滿維生素的菜餚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3yk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