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愛彌兒有感

讀愛彌兒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愛彌兒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愛彌兒有感1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着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説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全書共5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當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時,有能夠圓滿地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人的教育時光全由我們控制。因此上,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

他説“大自然希望兒童珍視短暫的童年生活,關心兒童的遊戲,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制兒童像苦役似的不斷讀書。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

《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盧梭説:”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説,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我想:我們的老師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態龍鍾的兒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這與新課標的理念不謀而合。過去我們的課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鴨式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可以為所欲為,只要自認為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就不擇手段地去做,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厭學情緒大漲,甚至出現了過激行為。是誰之過?是教師的過錯、教育的過錯。那應該怎麼辦呢?

新的課標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切實可行的辦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去做,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但決不能頤指氣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發現了問題,機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孤軍奮戰,久攻不下的話孩子也會失去興趣,那就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吧。

讀愛彌兒有感2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大學時期,那時受到教授教育學的老師的引導,非常粗略地看過。而今再次拿起,更多的是想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讓它為我所用。我們都知道,這本書是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著作。書中的主要內容是談論對人性的教育。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讀過之後,它的確給我傳遞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思想,同時,也讓我堅信了我原本的一些教育和管理方法。

喜歡《愛彌兒》裏的“大雨可以延遲我們到達的時間,但不能阻止我們前進。”“要記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並不是由於他的無知,而是由於他自以為知。”“忍耐是苦澀的,但它的果實卻是甜的。”“我們之所以產生嫉妒的心理,是由於社會的慾望,而不是由於原始的本能。”“因為做有意義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對生活的享受。”諸如此類的經典佳句,讓我對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認真研讀了《愛彌兒》之後,結合我自己正在教三年級的小朋友,我知道了: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我也很贊同這樣的觀點: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再進行教育即可。也就是説,在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教育所獲得的效果可能是非常小的,或者可能是獲得與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可見,盧梭在這本書裏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而他接受教育,明理懂事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不要着急,不要急於求成,慢慢等待,耐心的陪着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經歷,順應自然規律,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相信孩子會成為真正的幸福人。

以上就是我在讀過這本書之後的一些認識和收穫,我非常高興自己有如此的收穫。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我遇到教育和學生管理中的疑惑時,我會再認真地品讀盧梭的《愛彌兒》,從中收穫教育孩子的一些知識,為己所用,從而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讀愛彌兒有感3

《愛彌兒》是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本書是盧梭通過對他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閒暇,我就手捧《愛彌兒》,似乎每時每刻都在經歷思想的洗禮。

該書卷首介紹了盧梭最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0、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説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説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麼行,怎麼可以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麼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慢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記得有一次出去旅遊,與我同車的班級有幾個學生沒有座位,只好幾個人挨一個。這時有個男生站起身來説:“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並猶豫着站起身來,作為老師的我當然是反對她這樣的做法,因為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何況他平時身體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對他説。誰知道這一説他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男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教師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他站着,讓他品嚐到因為車子啟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説他也會自動坐下。今天如果我強制讓他坐着下次他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他的決定,自己往他那裏站一站。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説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為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為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為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為兒童穿上肥大寬鬆的衣服。”對於外在的衣服,盧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必須寬鬆,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由與自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體現。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長從不要求我們穿新衣服到學校,而是要提倡我們穿乾淨的舊衣服,這樣哪怕在爬樹的時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盡情地玩。”,想想我們現在的學校,除了體育課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盡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權,儘管盧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徘徊在我們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如今的社會競爭是熱門的話題,分數又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趨勢所向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已經承認了“玩”是種錯誤,我們教師也習慣了當看見學生在玩時送上嚴肅的目光,以為這是在進行教育,學生以為自己在犯錯誤,其實我們都在犯錯!而且在對待玩的問題上,往往老師犯的錯誤更嚴重!於是我對學生看見我走向教室就趕緊跑進教室、藏好自己手裏的卡片、遊戲立即停止這些畫面感到自責和難過,雖然我還曾為此驕傲過。説得簡單些我是無形地制止了玩的現象,嚴重些我是在制止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你發現了嗎?感受到了嗎?感謝《愛彌兒》指出我尋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至於讓我走得太遠。我想對所有大人們説:面對孩子的玩,讓我們多些“不教育”,還孩子們該有的自由童年吧!

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家長來説《愛彌兒》是一本讓思維爆發革命的書,哪怕沒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享受“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讀愛彌兒有感4

《愛彌兒》,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這樣的不朽之作,令我肅然起敬。

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雖然從現代社會看來,把德、智、體的教育截然分開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以下我將講講讓我產生共鳴的兩點教育思想。盧梭最偉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其概念比較抽象,據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這樣,比如説:天冷了,窗還開着,老師不是直接提醒學生,關窗可以讓你感覺温暖;而是讓學生自己體會到冷,並自己去關窗,讓他們自己體驗到通過關窗可以減小寒冷程度。這樣的教育是比較依靠學生的實踐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較慢,而且得出的規律也不成體系。從我們現在看來是太注重孩子的個性解放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的書本知識傳授,它是前人的豐富經驗整合成的系統規律,可以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我覺得讓學生通過個人實踐加上前人經驗,這樣可以保留一點學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給予社會的引導,這樣的教育會不會更加完善一點呢?書中強調:“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

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

讀愛彌兒有感5

本學期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論教育》一書。書中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觀點。我覺得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雖然我並不是對書中的內容都報以肯定的態度,比如在選擇接受教育的學生的出身時候,他做了如下的判斷:"在同一個地方,我們看到社會上窮人和富人之間也有類似這樣的差別。窮人住的地方很貧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窮人是不需要受什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從他的環境中所受的教育對他是最不適合的,對他本人和對社會都是不相宜的。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個適合所有一切人的環境,所以,與其教育窮人發財致富,不如教育富人變成貧窮;因為,按這兩種情況的數字來説,破產的比暴發的多。所以,我們要選擇一個富有的人;我們深信,這樣做至少是可以多培養一個人的,至於窮人,他是自己能夠成長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斷,我想是出於他對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論述中,他反覆説過,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來自於成人或生長環境中出現的其他人的影響,因此,他認為選擇愛兒是"搶救了一個為偏見所犧牲的人"。可能是所處社會環境的不同,所盧梭有了窮人可以自然成長而富人卻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認為即使是生活環境不同,但是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都受到了來自於各方面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都是有好有壞的,並不能一概而論。

對於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卻是很感興趣的。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都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比如,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觀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象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除了對學生的挑選,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們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盧梭的一個想法"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對於我們來説是要時時提醒我們注意的,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

讀愛彌兒有感6

談到教育我相信大家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些問題。什麼是教育?怎樣去教育?教育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很多人的疑惑也是大家一直在討論的熱點話題。前有虎媽狼爸,給幼兒園的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後有濟南一博士以偷電動車為生,還有大學生抑鬱症頻發,高中生跳樓事件,這些目前出現的種種現狀讓我們思考更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帶着這樣的思考,也是跟着小組的選擇安排我去讀了《愛彌兒》這一教育著作,希望通過閲讀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裏就變壞了”,這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教育著作《愛彌兒》的第一句話。也是對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也反映出盧梭認為人性本善,是社會上的一些腐化的東西使人失去了本性從而變惡,基於此盧梭在《愛彌兒》中倡導的是自然教育,順應本心。

該書創作於18世紀,而18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同樣當時的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在此背景下盧梭以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為主人公,敍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根據他成長的不同時期提出對應的教育原則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德智體感愛五方面的教育。共分五卷。第一卷,嬰兒期着重論述了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第二卷,幼兒期是着重論述了對2歲~12歲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少年期論述了對12歲~15歲的少年進行智育教育。第四卷,青年期着重論述了對15歲-20歲的青年進行德育教育。第五卷,愛情。以蘇菲為範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樣板,同時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也進行了論述。

首先在第一卷,幼兒期盧梭首先提出了人的發展的目 的、教育的作用和原則:從自然出發,以符合自然的方式把人培養成公民,同時防止社會將人引入歧途。其實這裏盧梭提倡的是不要溺愛孩子,在嬰兒時期我們只需要給他必要的幫助同時注意防範,防止他偏離自然生長就好。在我看來,教育就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那麼這裏人是“自然的”還是“公民”其實並不衝突,只是對於不同的事情我們有不同的選擇。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而我們教育中也應該包含如何平衡這二者關係。

在第二卷幼兒期的時候,這一階段的爭議比較大,因為在這一時期對於孩子性格等的培養至關重要。談論的是自由,盧梭提出了他著名的“消極教育”原則。

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別是少年期和青年期,少年期的潛力巨大應該進行智育,青年期會有情感懵懂應該進行德育。盧梭在德育這裏倡導的是通過實際的事物來進行教育。這裏也剛好反映出我們目前德育教育缺失的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過於書本化。同樣在智育的時候盧梭也倡導的是不要過多的去進行理性教育。其實這裏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們不去進行理性教育僅僅依靠自然教育又如何能夠真的使孩子瞭解到他們應該瞭解到的東西呢,這也是盧梭過於理想化也是不適用與當代社會的一點,僅僅依靠孩子自己探索是不行的,同樣的現代社會孩子們更為早熟,在這種情況下,理性教育我認為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所有的理性教育孩子都不能理解,我們要做的也是父母主要做的就是弄清孩子的特性,有針對性的進行理性教育並結合實際,言傳身教這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

要想真正的使人成為人,首先對待孩子的教育要因人而異,要多關注孩子,我一直覺得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模式可能是朋友或者説是大多數是朋友的存在。盧梭説:“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在偏見、權威、需要、先例和社會制度的荊棘中為靈魂築起一道圍牆”那我認為,教育是要為靈魂建造濾網,給原有的靈魂上添加我們的先進知識,包容吸納改進,這才是我認為的真正的教育。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愛彌兒》是法國啟蒙思想教育家盧梭的著作,他在書中極力倡導自然教育思想,根據學生的發展階段實施教育。其自然教育思想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學生從生活和實踐中去切身體會,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獲得他所需的知識。

“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兒童是不應該只跟從一個嚮導的……所以,我們必須一般地觀察問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看作抽象的人,看作無時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響的人。”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或從事不同的職業,或過着不同的生活,他們有着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長或某些優秀的品質。從他們的身上,學生可以學到更多優秀的才能,這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變化無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學生的思維、行動……因此,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要防止他們的心沾染罪惡,要防止他們的思想產生謬論”。

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其中“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交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問題不在於他拿什麼東西去教學生,而是要他指導學生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交給學生行為準則,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則”。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長的,做教師的我們不可能一直陪在他們的身邊,也不可能一直都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評價與指點。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賴別人過完一生!學生的人生之路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的。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另外,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對於學生所犯的錯,我們最好不要給與直接的糾正,而是對他們的言行進行稍加提點,讓他們可以自己發現錯誤,讓他們自己領悟處理該類問題的準則。一般來説,自己領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別人灌輸的更讓人印象深刻!

“在任何事件中,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於口訓。”這是盧梭在書中反覆強調的觀點。是啊,相對於口訓而言,行動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當你滔滔不絕地向學生講述一個深奧的道理時,任何語言對他們來説都是枯燥的。當然,如果你在語言表達上有獨特的魅力,自然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讓他們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不過這份激情也是短暫的,只要時間一衝就沖淡了……“學生是最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説的和別人對他們説的話,但是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

説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個詞——懲罰。在我們接受教育的這麼多年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過懲罰。我們現在也是一名教育者,關於“懲罰”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學生而懲罰學生,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後果。”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純粹的懲罰並不能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錯誤。如果不能讓他們知道錯在何處,那懲罰只能起到加深學生對你怨恨的作用。當你的學生對你的怨恨加深並且不知道錯在何處時,這個老師也就很失敗了?得不償失也就如此!

盧梭在書中寫道:“母不母,則子不子。母與子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沒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孩子知道應該愛他的母親,他才會愛她。”我認為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盡到一個老師的義務,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學生乖乖地接受我們的教育?“要想成為一名優秀人民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即使我們沒有足夠淵博的知識,只要對學生有顆愛心,我相信,我們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因為:“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

讀愛彌兒有感7

讀此書之前,盧梭的教育理論已經多次在不同的育兒書籍中被引用過,愛彌兒早就不是個全然陌生的孩子了。但或許正如很多育兒理論説的,瞭解一個人要從他的童年開始,早期教育的影子將與一個人終身相伴。

和有些根據自身育兒經歷為藍本寫就的育兒書籍不同,盧梭筆下的愛彌兒是個虛構的形象。既然是描述一種育兒理念,既然是抒發自己對政治、道德的鮮明觀點,既然是一組虛構的人物、虛構的故事,為什麼作者不將理想主義進行到底,給愛彌兒一個完美的結局呢?是一定要有過足夠的磨礪和挫敗,一定要支離破碎過,才能顯示出主人公的強大,才能表明在任何不順遂、不走運、不公平中,他的教育成果都不會覆滅,才能不遭人嫉妒地迴歸平淡?空想的教育結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並不值得讓我們的孩子完全照本宣科地實踐,僅僅提取起閃光點還是有不少的。不過囉囉唆唆寫了近七十萬字,任誰如此鋪陳,要從中挑出若干金句都是可能的吧?耐心讀完此書只能説是盧梭之所以為盧梭的號召力。

就我的讀書體驗來講,上卷的前半部讀得飛快,可讀性很強。在孩子早教問題上,盧梭是偏向自然教育的。最讓我深以為然的是他對早教的準備工作和背景的挑剔,諸如怎樣為孩子選老師(或者説怎樣為老師選學生)、教師的絕對權威等等,儘管有些理想主義,但真的是我一直努力打造卻難以實現的。作為家裏唯一一個熱衷早教的鑽研者,看到了靠譜或有同感的文章,總希望能進行嘗試,若有人反對,特別是在孩子面前唱反調真是教育的大敵。再比如父母以身作則這件事,我可以為了孩子不看電視不玩遊戲,卻無法約束家裏的每個人都能自律,又如何能真正給孩子做榜樣?孟母之所以能三遷,一方面是當時房價便宜,另一方面反而是得益於他是單親家庭。父親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被反覆提及,可是不配合的父親只是教育的絆腳石。盧梭的立足點是大多數家庭做不到的環境,那接下去的論述就只能水中望月了。

伴隨着盧梭教育理論的展開,愛彌兒一點一點長大了,到他的青春期,盧梭重點探討了如何避免早戀以及隨之引發的後果,如何挑選伴侶(順便討論了淑女的養成和他認為理想的素養),如何談戀愛,夫妻雙方如何維持婚姻幸福,其間也穿插着盧梭的政治觀點。畢竟是不同國度,隔了這麼長的時代,作者的品位基本讓我不敢苟同,偶有真知灼見,大抵當小説讀過,事事都要參合在裏面的作者真是礙眼。愛彌兒和蘇菲結合了,作者也像父親一樣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故事進行到這裏還算圓滿。然而從愛彌兒獨挑大樑開始,劇情才剛剛開始。

愛彌兒的書信中也透露,是從作者離開以後故事急轉直下。愛彌兒的最大考驗是原本對不能白頭偕老嗤之以鼻的妻子忽然出軌這件事。能否從奇恥大辱中調整好心態走出來是一個男人成熟與否的標誌,而作者正想告訴大家,在他功成身退之後,他的教育成果完全具備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夠獨自直面新的問題,勇敢堅強合乎道德地處理。最後再給他一個還算歡喜的結局(假結婚那幕瞬間出戲啊)。

如是觀之,我並不認為愛彌兒是個教育成功的典範,至少像愛彌兒這樣的男人出現在我面前,我是不會動心的(好在以蘇菲的標準擇偶,他也不會看上我)。他健康強壯,他人格高尚,他興趣廣泛,他有能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他還家底殷實,但缺乏的恰恰是作為一個人該有的情趣和生命力。人可以有缺點,未必要像愛彌兒這樣表面事事完美,但不能缺少情趣,不能凡事像機器人一樣地理性思考下判斷,狀似嚴謹,實則呆板過頭,和這樣的人生活,每一天將是無比沉悶了無生氣啊。我並不希望我兒子將來是這樣的,哪怕這樣的他能像愛彌兒一樣娶個合我心意的媳婦,代價也未免太大。我希望他發自內心真正的快樂,而不只是按照我灌輸給他的標準下的快樂。

教育是一生的修行,孩子終要獨立。在自我修行的漫長的道路上,始終熱愛並享受平淡生活的樂趣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讀愛彌兒有感8

提起《愛彌兒》,這本書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説的是書中的很多教育觀點對現在的教育有很大的衝擊力,細細品味起來,對其中的三個觀點不免有了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觀點: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開篇的第一句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作者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應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與此同時這句話也給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是自然界的產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專屬品,也不是教師的教育物,不屬於任何人。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要將知識技能強教於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過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會,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盧梭提到,每一個學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種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唯獨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這三種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產生意義,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觀點:。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乾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裏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後,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採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隻哭一聲。因為,孩子們是根據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為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其實背後是成人的態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靜,孩子也會很鎮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再比如:當嬰孩使勁伸手想拿東西的時候,因為拿不到,使勁地哭鬧,或者他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給他,作為成人又會怎麼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這樣孩子就不會支配或依賴成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第三個觀點:孩子在幼年教育時,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求學生涯,學了那麼多的知識,其中只有10%成為了我自己的,還有90%早已還給了老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讀得再多,那也只是脱離自然、社會的文字遊戲,當我們的老師拿着教科書,坐在教室前面,説着“空話”,還不如放下書本,用圖片、視頻來告訴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讓大自然來告訴孩子,這些都比我們老師教的要精彩的多。

愛彌兒雖然是盧梭所假設的教育對象,但是愛彌兒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他的“教育者”,作為教師要更多的解讀孩子,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孩子發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間。教育者們不妨來讀讀這本書,只有讀過這本書,你就會對教育有新的體會與感悟。從這本書中尋找教育的真諦,哪些教育才是最恰當的?哪種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種教育才能獲得成功的。我想每個人在讀這本書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見地,而我的讀後筆記只能代表我自己的個人觀點,希望能與你產生共鳴。

讀愛彌兒有感9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

再一次翻開這泛黃的書頁,我還是如此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雖然讀過它的人都知道《愛彌兒》的所講所述,但我還是想再次為它做個簡介,因為每一次都是一個銘記的過程,是一種快樂,是打開暢遊《愛彌兒》大門的鑰匙。正如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所寫道到的那樣“過去的事情讓它過去,不再是我們的事情了,…………。但是關於過於的知識是瞭解現在的鑰匙。歷史敍述過去,但是這個過去乃是現在的歷史。”所以,對我們教育方向或是其他經典名著的閲讀和思考將是我以後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堅持了,相信我的人生將是最受益的。

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愛彌兒,或論教育》,盧梭寫於1757年。它是一部半小説體的教育專著,共分五卷。在該著作中盧梭把自己描述成一個理想的教師,愛彌兒則是自己理想的學生,敍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也闡釋了他的“自然教育”的思想。他是教育史上強調兒童中心的著名教育家,被稱為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第一卷的開篇,他就提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裏,就全變壞了。”是的,這正是他的主要思想體現之一,對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殘害人性和違反自然的批判,所以他覺得教育要“順應自然”,順應人性中的原始傾向和天性。因此,事物的教育、人為的教育以自然的教育為基準,才是良好而有效的教育。而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因此在文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通過言傳身教寓教於樂的方法對愛彌兒進行的教育方法。例如:觀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的位置,當愛彌兒問:“做這種事有什麼用呢?”我説:“這事是空閒時做的,如你認為不好,我們就可以不做,因為其他有益的事還多着呢。”那一天,我們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們一起散步至森林,卻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設法讓愛彌兒通過昨天説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於森林的南方,通過以前學習的根據太陽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斷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通過這樣的方法那天的事讓愛彌兒終身難忘,讓他在實踐中學到了生活中的知識,而且是一種自願的或是主動學習的過程。盧梭這樣的教育思想隨時提醒着我,不論是幼兒還是其他年齡階段的學習者,我們在從事教育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主體性,通過適當的方法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使教育活動真正成為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正如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所説的那樣,教育孩子的先決條件是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做到真正的愛他們,而愛孩子,首先要接受他本來的樣子,無論是長相、性格、稟賦,全然的接納就是一種最大的愛。那麼孩子將順從自然的法則去實現自我成長,自我創造,自然的成長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就像那個獨一無二的“愛彌兒”一樣,享受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也正因為這樣的獨特性,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我們的世界才精彩,我們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為對象的教育。

盧梭寫道:“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謹慎的人啊,對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須好好地瞭解了你的學生之後,才能對他説第一句話,先讓他的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表現出來,不要對它有任何束縛,以便全面地詳詳細細地觀察它。”而這正是他反對壓抑兒童個性和束縛兒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對嚴格的紀律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主張讓兒童完全自由地進行活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覺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應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進行教育之前必須瞭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出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能促進兒童自由發展的適當的環境,從旁仔細地觀察和適當地誘導,只是在兒童感到經驗上或力量上不足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不應強迫兒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這讓我想到,現在這個競爭無比大的社會,很多家長出於一種對自己的孩子的愛,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點的觀念,從出生那刻甚至是在胎兒期間就開始對自己的孩子實施一系列的起點教育行動,可是我想説,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意圖是好的,可是我的父母親們,您們是否考慮過你們的孩子,你們在沒有事先尋求你們孩子的意見的情況下不説,就是在你們還不完全瞭解你們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喜好的前提下就妄加做出決定,可以説是把你們的所有想法都附加在孩子的肩上,試想這是何等的痛苦,孩子似乎就成了大人的“奴隸”,像一個傀儡。因為孩子沒有自己的自由,沒有自己的想法,也由於父母安排的習慣,他們也沒有為自己打算的想法,就這樣像一個非本我靈魂的人在世間行走,過完自己的一生。而我想這是一種比較順從的狀態下所造就的人類的未來,那如果是一種有曲折的教養過程呢,於是出現了孩子對自己想法的支持和對父母強加的意念的反抗,而這又會牽扯出很多的問題,但最先受到傷害的就是父母和孩子間彼此的信任,我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們不管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我們要想我們的孩子,學生很好的發展和成長,那麼對他們世界的瞭解和熟知是第一位的。這是讓我們更好引導教育他們的前提,所以我們要像教育先人所提出的自然教育的原則一樣,正確對待兒童對待學習者,給兒童給學習者以充分的自由。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要的不僅僅是蹲下來和他們交談,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的真正平等,多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他們之所以這麼那麼做了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從大人的角度去批判。重讀《愛彌兒》讓我更多的從一個教師的思維去審視它,所以我們在以後的教師素質的提高方面也因當時時謹記盧梭給我們的啟示。

再次讀完這部偉大的教育著作,我覺得自己比起大學階段對《愛彌兒》寓意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的認識有更進一步的思索和收穫,曾經是為完成作業而進行閲讀,而這次是出於一種真正的虔誠閲讀。也讓自己深刻體會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必將是像書中所推崇的那樣,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自由健康的發展,與書中的愛彌兒不一樣的是我們已是成人,應該學會或者是試着讓自己順應自然的發展,順應自己內心的發展,在前兩個的基礎上順應社會的發展。在知識方面,通過不斷地閲讀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不論是專業的還是與專業相關的,還要涉及社會,宗教文化和自己喜歡的閲讀。試想現在的自己就是書中的愛彌兒,自己要如何培養自己呢,這真是個有趣更有意義的猜想。在實踐這方面,雖然在大學期間也有社會實踐,但總覺得自己還是有所逃避,所以現在的我將把自己的活動範圍擴大,讓自己在不同的生活圈裏學習,不僅僅侷限於學生的這個圈子。我覺得和老師的交流和一些已經有工作經驗的老輩交流學習也是件樂事。

對《愛彌兒》的再次閲讀,讓自己收穫頗多,除了對書中內容的一些新的感觸和想法外,更讓自己以一個瞭解自己的人的身份去反思自己,嘗試如何調試自己的狀態。相信在以後的閲讀中我也有很多的機會去通過閲讀有所體會有所反思有所提高。人必須不斷地鼓勵自己,督促自己,使自己不斷地成熟起來,確定好自己。

讀愛彌兒有感10

記得年前放寒假,想着也是很久沒回老家了,就和先生帶着侄子侄女一起回老家玩。一路上孩子們很開心很興奮,沒多久侄子就站起身來説:“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可以看到前面更遠的地方。”作為教師的我,或許也是職業病,當然是反對他這樣的做法,因為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不可以,坐着。”我對他説。誰知道這一説他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屁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長輩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他站着,讓他品嚐到因為車子啟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説他也會自動坐下。今天如果我強制讓他坐着下次他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他的決定,自己往他那裏靠一些,萬一剎車也可以意思意思抓他一把。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這不就是盧梭在《愛彌兒》裏面的一個教育觀點嗎?

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説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孩子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説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一定意義上説,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育,是為了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是“消極教育”的目的之一。

也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各種各樣培訓班的苦?不,懸樑刺股、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為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為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為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此後,稍有空閒,我就手捧《愛彌兒》,似乎每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家長來説《愛彌兒》是一本能引起頭腦風暴的書,哪怕沒能都融會貫通,但都有不小的進步!當然,盧梭的“消極教育”也有些瑕疵,比如他在“消極教育”期間完全排斥智育的作用等。但是瑕不掩瑜,我們可以借鑑其“消極教育”思想的積極意藴,讓“消極教育”中的有益成分為我們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服務。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享受“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讀愛彌兒有感11

我在網上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一書,書中闡述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對人的教育觀點。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説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説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托爾斯泰説:“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盧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的一本理想的書籍,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剝蝕和老態龍鍾的兒童。”熱愛孩子,把孩子當作孩子,構成了這部教育鉅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教育環境中是清泉,即使在今天,對我們這些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啟示。現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來與大家分享。

1、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要愛護兒童,幫助他們做遊戲,讓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在萬物的次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次序中,兒童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這段話對於今天那些急於求成龍、成鳳的父母來説,依然有着很大的警示意義。孩子的童年沒有了快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為什麼要讓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大人信奉的真理,於是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想到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2、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把兒童看作兒童。要尊重兒童的天性,相信兒童具有內在的發展潛能。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兒童儘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種內在的發展潛能。盧梭認為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生活;兒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規律,兒童期的存在並非單純地為成年生活作準備,它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總之,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發展,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書中作者獨創的觀點、精闢的論述、精美的描繪、細膩的文筆讓人折服。全書貫穿着無數教育經典名言,處處藴涵着真知灼見,閃爍着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讓人不時掩卷回味。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讀愛彌兒有感12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我隨意的翻開《愛彌兒》,看到的就是這樣一段話。這簡單卻充滿力量的語言將教育的偉大詮釋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兒童是不應該只跟從一個嚮導的……所以,我們必須一般地觀察問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看做抽象的人,看做無時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響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從事不同的職業,過着不同的生活,他們有着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他們也有各自的特長或某些優秀的品質。從他們的身上,孩子可以學到更多不一樣的優秀的東西,這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變化無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思維、行動。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更多的細心與耐心,“要防止他們的心沾染罪惡,要防止他們的思想產生謬論。”

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其中“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交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問題不在於他拿什麼東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導孩子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交給孩子以行為的準繩,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陪在他們的身邊,不可能一輩子都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評價與指點。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賴別人過一輩子!孩子們的人生之路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的。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教他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另外,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對於孩子所做的錯事,我們最好不要給與直接的糾正,而是對他們的言行進行稍加提點,讓他們可以自己發現錯誤,讓他們自己領悟處理該類問題的準則。一般來説,自己領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別人灌輸的更讓人印象深刻吧!

“在任何事件中,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於口訓。”這是盧梭在書中反覆強調的觀點。是啊,相對於口訓而言,行動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吧!當你滔滔不絕地向孩子講述一個深奧的道理時,任何語言對他們來説都是枯燥蒼白的。當然,如果你在語言表達上有獨特的魅力,自然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讓他們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一下。不過這份激情也是十分簡單的,簡單到時間一衝就沖淡了。“孩子們是最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説的和別人對他們説的話的,但是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了。”

説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個詞——懲罰。在我們接受教育的這麼多年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過懲罰吧。我們以後也會成為一名教育者,關於“懲罰”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後果。”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純粹的懲罰並不能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錯誤。如果不能讓他們知道錯在何處,那懲罰只能起到加深學生對你怨恨的作用。當你的學生對你的怨恨加深並且不知道錯在何處時,這個老師做得是不是也太失敗了?得不償失也不過如此吧!

關於對小學生的教育,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盧梭在書中寫道:“母不母,則子不子。母與子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沒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孩子知道應該愛他的母親,他才會愛她。”我認為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盡到一個老師的義務,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學生乖乖地接受我們的教育?

剛進大學的時候老師就反覆強調:“要想成為一名優秀小學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即使我們沒有足夠淵博的知識,只要對孩子有顆愛心,我相信,我們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因為:“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

讀愛彌兒有感13

他的小腦袋瓜裏裝滿了十萬個為什麼,總是嘮叨個沒完;他嘗試去觸摸未曾見過的東東,即使是個癩蛤蟆;他可以擺弄個玩具娃娃一上午不休息,可下午卻直接把它打入冷宮。他接收着周圍的一切帶給他的信息,然後依靠着大腦中尚不成熟的信息處理機能給予反饋,帶着大腦的指令去做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讓人直呼:我滴個乖乖來。可他是如此的純粹,不藏着掖着,該哭哭,該鬧鬧,前一秒還噗嗒噗嗒的掉着眼淚,下一秒就能因為你的一個鬼臉哈哈大笑,看着淚珠掛在那開心的嘟嘟臉上,竟讓人有一絲成就感。他是如此的自然,還未受到這世間醜惡的薰染,我是如此的想要靠近他,可又怕身上的惡魔有機可乘。親愛的愛彌兒,跟你在一起,我怎感到無所適從。親愛的愛彌兒,我還未用指尖觸摸你的小手歡迎你的到來,便已慌亂,我怕自己還不夠成熟,我怕還沒有想好該給你一種怎麼樣的陪伴,我又能為你做些什麼呢。

我想要教你美德,可又不想你這麼早接觸到善惡。我希望在你年幼時看到的是童真無邪的你,我希望你在童年時盡情的玩耍,盡情的去揮霍你的時光,這將成為你一生中美好的記憶。我不想你小時候就那樣懂事,我不希望你成為一個小大人,不希望你明辨是非。有些人天天把真善美掛在嘴邊,卻成了他們偽裝自己的工具,也成為了自己的束縛,甚至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和他們一樣,對真善美的含義都沒有了解清楚,又怎敢教授你。

我想要教你語數外,可一想到你那抓耳撓腮的模樣,我又怎麼忍心。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三歲就開始上學,這太可怕了,他們從小就要學習英語,熟讀弟子規,背誦乘法口訣。現在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父母頂着巨大壓力,買到了學區房,支付高昂的學費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又怎會控制住自己不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呢。當父母對孩子抱着巨大的希望,當他們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攀比,親愛的愛彌兒,如果我這樣做的話,你還有什麼自由可言呢。你不需要藉助這些去獲得智力、邏輯上的開發,這些知識反而會消磨你的意志,掩埋你的潛力。我只希望能和你一起做做小遊戲、造一所小房子、捏一下小泥人。

我不希望你迷上手機,看到現在太多的孩子無時不刻盯着手機,我真的很害怕,怕你也會像他們一樣。你的世界如此之大,怎能偏居手機一隅,這個角落的內容確實很精彩,它像是另一世界,但是親愛的愛彌兒,你的世界不在這。很遺憾我們沒能給你做個榜樣,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自制力神經發達,在手機面前我們表現的就像個低能兒,甚至一些父母親自將手機送到孩子的面前,以免他們嚷嚷個不停,讓自己取得片刻的寧靜。我不否認,從手機中你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現在的手機傳達信息更多的是你這個年齡不相匹稱的,如果可以,我多麼希望你接觸手機的時間儘可能的往後推延,哪怕是一天,但在你拿到手機的那一天,我一定給你拍張照片:親愛的愛彌兒,歡迎來到互聯網的世界。但請不要忽略外面的世界,它是如此的美麗、讓人陶醉,你要了解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多麼想帶你去鄉下沾花惹草、騎驢牽羊、逮個魚兒摸個蝦,這大自然的饋贈,我敢保證,會讓你一刻也不想離開。

我會給你講故事,我會給你讀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但我僅僅是跟你講故事的內容,我不會告訴你故事中誰對誰錯、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做。在大灰狼與小紅帽的故事中,我希望你不僅因為小紅帽和奶奶的得救而手舞足蹈,我也希望你對大灰狼也有一絲的同情心。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也可以站在更多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因為別人所謂的大道理先一步進入你的耳朵,而一直牽引你思考的方向,如此,我會很欣慰。

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悉數滿足你的要求,即使你在哭泣;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因想讓你停止哭泣,而對你許諾什麼或對你撒謊;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因為你即將犯錯而制止,那隻會讓你以後栽更大的跟頭。如果你跑的太快,我不會大聲對你喊:愛彌兒呢,請慢一點,如果你因此摔了一跤,那請你自己爬起來好了。

標籤: 有感 愛彌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k33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