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育的藝術的讀後感

教育的藝術的讀後感

【篇一:教育的藝術讀後感】

教育的藝術的讀後感

教育是一門藝術,每個教師都是一個藝術家,學生就是我們教師的精心雕刻的藝術品,這是我讀了《教育的藝術》之後的想法。

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教育案例,感觸頗深。這100個浸透着蘇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閃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僅讓我們能從中發現蘇霍姆林斯基獨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們能和蘇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養孩子,如何愛他們而又嚴格要求他們,如何在他們當中尋求優秀的、獨到的東西並展示他們的才能。

如何處理好和家長的關係,也是一門藝術。書中特別提到了如何和家長處理好關係令我受益非淺。教育工作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老師因學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把家長請到學校進行“道德訓斥”,父母回家就用強硬的手段嚇唬甚至打罵孩子,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對學校產生了不愉快情緒,不但家庭教育成為空談,學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在鞏固家庭的穩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學校大多都忽視了讓學生把愉快幸福帶給家庭,這種美麗的聯繫是最細微和牢固的紐帶。我從這些語言中頓悟出日常家校聯繫缺少的就是對學生、家長人性的尊重。於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和家長進行溝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訊告訴家長,和家長分享孩子進步的喜悦,同時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心理動向,以便關注孩子成長狀況。一段時間後成效顯著:家長和孩子共同語言多起來,孩子的牴觸情緒漸漸消逝,家長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驚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師的涓涓叮嚀。

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為感動。非常佩服他的生動性、深刻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鑑,從中吸取經驗和營養,更好的服務於教學,要想書上説的把自己整個心靈獻給學生,我認為這是教師的最高境界。你愛學生,孩子們就會愛你。愛是永恆的!

【篇二:《教育的藝術》讀後感】

《教育的藝術》一書裏,介紹了一個個生動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藴含了許多寶貴的教育經驗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使我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讀着這些案例,讀不到那種厭惡、痛恨和無奈,反而能從字裏行間感覺到寬容、愛心和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説:“熱愛兒童是我們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他認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奧祕在於熱愛兒童,他終生的座右銘就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有教育就要有愛,有了愛才有教育的藝術,愛就是教育的生命線,貫穿與融合於教育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教育的藝術包括品德教育的藝術、情感教育的藝術和學習轉化藝術等等。

教師決定要幫助孩子們之前,有否想過應當更加深入地瞭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們的心理障礙,坦誠地把心裏的話告訴你卻是一門藝術。本書中‘怎樣才能使格里沙説出心裏的話?為了不傷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遠之,應該怎樣去接近他呢?對他説:“什麼事使你激動不安呢?”那麼他就難於分辨一般的好奇、打聽跟同情與關心之間的區別。應當更加深入地瞭解這個孩子,多跟他在一起。’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都是十分豐富多彩的,只有和他們多交談,給多一份關愛,那麼師生的心靈之間必然會形成一座溝通彼此的橋樑。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書中“米沙不信任老師,老是跟老師對着幹,原因是經常嘮叨挑剔的母親還有永遠對他説話時口氣裏總帶有責備和不信任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創造條件,在活動中發現和發揚孩子的閃光點。激勵是孩子成功的基礎,沒有一個孩子不期盼老師的賞識和激勵,在老師的激勵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嚐到了甜頭,在這種不斷成功,不斷進取的自我心理調節中,邁向成功的步伐就會愈來愈快。

寓教育於無形之中更顯暗示教育的效果。“一個擁有不幸童年的12歲男孩‘尼古拉’鄙視一切優秀的人物,怎樣使這個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與美呢?對心靈受到創傷而未癒合的人説同情的話會更厲害地刺痛傷口。我應該同這個男孩交朋友,讓他主動來找我……我們一起嫁接果樹,也許我們都忘記了相會的真正目的,尼古拉並未感覺出,我要對他進行教育。當我告訴他有一本記述米丘林生平的書時,他請我把這本書拿給他看。後來,他從書上認識到,人的真正的美在於,要對別人施善心。”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發起孩子尼古拉(一個充滿偏見、心如死水的兒童)“內心的精神活動”,其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在談話時能夠接近和關心尼古拉,然後是在共同興趣的談話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談話……彷彿是在無意之中有目的將道德教育的內容潛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會在心情舒暢的時候比較樂意地接受而且還能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就是一門藝術。

【篇三:《教育的藝術——怎樣做個好老師》讀後感作文

通過學習課程《教育的藝術——怎樣做個好老師》中的第二講,讓我對教育的本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本義就是讓孩子擁有美好的人性,教會孩子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成功。説到這裏,我突然想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一個現狀: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在人們的心目中,分數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是通向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通行證,是打響學校品牌的依據,評價一個教師能力的高低,就看教的學生成績如何。這一現象尤其是在家長的觀念中更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只有對學生統一要求,嚴格訓練,竭盡全力使學生考出好的分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從而使學生感到教師不可敬,不可親,感到學校沒有吸引力和相容力,從而拒絕説教,學生的學習也就沒有積極性、主動性可言。可見教師的這一教學行為嚴重違背了教育的本義。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呼喚人性的迴歸,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讓和諧走進課堂。因此裴老師提到的`教育的素養對教師來説顯得尤其重要,而且我認為師生間的和諧相處是教師所具備的教師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成功的教育就是和諧的教育”,我很贊同這一觀點。

那麼我們教師應該如何與學生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呢?我覺得我們首先應該做到裴老師提到的那幾點:

第一,長輩關係:關愛學生要象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多點鼓勵,少點責罵。陶行知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地去發現學生中閃爍的點滴思想的火花,挖掘有價值的東西,加以充分的肯定。

第二,同輩關係:與學生相處要象與自己的兄弟和姊妹一樣,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第三,朋友關係:老師要努力成為學生無話不談的朋友,學生有困難第一個想到的朋友。我認為朋友關係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難做好的。首先教師要具有平等,合作意識的健康心態。在語言上,對學生要尊重,有禮貌。比如要指派學生做某事時,可以用商量的語氣:“你來幫我的忙,行嗎?”當學生做完後,不忘説聲:“謝謝。”在行為上,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另外,要把愛灑向每個學生。特別是那些有困難的學生,需要幫助的學生,教師要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一片蔚藍的天空,讓學生覺得教師就是知識海洋裏的一盞明燈,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從而點燃學生心中學習興趣的火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gmlz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