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温庭筠 >

温庭筠 《咸陽值雨》

温庭筠 《咸陽值雨》

温庭筠的《咸陽值雨》運用了虛實結合和聯想的表現手法,描寫了雨的形態及雨中的景象,表達了詩人閒適舒心的雨趣。

咸陽值雨⑴

咸陽橋上雨如懸⑵,萬點空濛隔釣船⑶。

還似洞庭春水色⑷,曉雲將入岳陽天⑸。

【註釋】

⑴咸陽:唐京兆府屬縣,治所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值:遇到,逢着。

⑵咸陽橋:即西渭橋。漢建元三年(前138年)始建,因與長安城便門相對,也稱便橋或便門橋。故址在今咸陽市南。唐代稱咸陽橋,當時送人西行多於此相別。唐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⑶空濛:一作“空濛”,指細雨迷茫的樣子。唐杜甫《渼陂西南台》:“空濛辨漁艇。”釣船:漁船。宋黃庭堅《次韻張仲謀過酺池寺齋》:“我夢江湖去,釣船刺蘆花。”“萬點”全句謂大雨密集形成的空濛煙霧隔斷視線,看不見渭河對岸的釣船。

⑷還:一作“絕”。洞庭:指洞庭湖。

⑸將:攜帶。岳陽天:岳陽樓在洞庭湖邊,可俯瞰洞庭春色。

【白話譯文】

在咸陽橋上遇雨了,那牛毛細雨隨風飄搖不定,宛如懸在空中的水晶帷簾;渭河對岸那泊着的釣魚船被這連綿的水晶帷簾阻隔,如煙如畫。

眼前這煙水空濛的景色多麼像初春時節洞庭湖上那煙波浩渺的景緻;還有那沉沉的暮靄,好像正馱載着水氣緩緩地向岳陽城的上空飄去,真是美極了。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咸陽,但基於往日遊洞庭湖的經歷。温庭筠於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春曾遊洞庭湘中,有《次洞庭南》(今存佚句一聯),《咸陽值雨》當在其後作。

【賞析】

這是一首對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蕩,意象綿渺,別具特色。咸陽橋在長安北門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來,有多少悲歡離合、興廢存亡的歷史在這裏幕啟幕落。然而詩人此番雨中徜徉,卻意度閒適,並無愁眉鎖眼之態,筆墨染出,是一派清曠迷離的山水圖景。

首句入題。“咸陽橋”點地,“雨”點景,皆直陳景物,用語質樸。句末煉出一個“懸”字,便將一種雨腳綿延如簾箔之虛懸空際的質感,形象生動地傳出,健捷而有氣勢,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詩人把觀察點從橋頭推向遠處的水面,從廣闊的空間來描寫這茫茫雨色。這是一種挺接密銜的`手法。“萬點”言雨陣之密注。“空濛”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雲行雨施、水氣蒸薄的特殊氛圍,點出這場春雨所引起的周圍環境的色調變化來。用筆很像國畫家的暈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無限清蔚的佳致。這種煙雨霏霏的景象類似江南水鄉的天氣,是詩人着力刻畫的意境,並因而逗出下文的聯翩浮想,為一篇轉換之關鍵。“釣船”是詩中實景,詩人用一個“隔”字,便把它推到迷濛的煙雨之外,若隱若現,似有似無,像是要溶化在設色清淡的畫面裏一樣,有超於象外的遠致。

前兩句一起一承,圍繞眼前景物生髮,第三句縱筆遠揚,轉身虛際,出人意外地從咸陽的雨景,一下轉到了洞庭的春色。論地域,天遠地隔;論景緻,晴雨不侔。實現這兩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圖畫的聯結轉化的媒介,乃是存在於二者之間的某種共同點—即上面提到的煙水空濛的景色。這在渭水關中也許是難得一見的雨中奇觀,但在洞庭澤國,卻是一種常見的色調。詩人敏感地抓住這一點,發揮藝術的想象,利用“還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轉,就把它們巧妙在聯到一起,描繪出一幅壯闊飛動、無比清奇的圖畫來。洞庭湖為海內巨浸,氣蒸波撼,吞天無際。在詩人看來,濕漉的曉雲好像是馱載着接天的水氣飄進了岳陽古城的上空。這是極其壯觀的景象。“將入”二字,可説是筆挾雲濤。

作者着意描寫巴陵湖畔的雲容水色,其目的在於用它來烘托咸陽的雨景,使它更為突出。這是一種藉助聯想,以虛間實,因賓見主的借形之法,將兩種似乎無關的景物,從空間上加以聯繫,構成了此詩在藝術上的特色。

拓展閲讀:《開聖寺》温庭筠

【作品介紹】

《開聖寺》是唐代文學家温庭筠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主要抒寫作者到開聖寺的所見所感,雖為律體,頗似古風。全詩以寫景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開聖寺周圍的徘徊,由遠及近,追尋歷史陳跡,俯仰今古興衰,觸景生情,立意深沉,耐人尋味。

【原文】

開聖寺⑴

路分蹊石夾煙叢⑵,十里蕭蕭古樹風⑶。

出寺馬嘶秋色裏⑷,向陵鴉亂夕陽中⑸。

竹間泉落山廚靜⑹,塔下僧歸影殿空⑺。

猶有南朝舊碑在⑻,恥將興廢問休公⑼。

【註釋】

⑴開聖寺:指潤州(今江蘇鎮江)丹陽之開聖寺,建於南朝。

⑵蹊(xī)石:溪流中的石頭。蹊:同“溪”,山谷。煙叢:叢叢煙樹。

⑶蕭蕭:象聲詞。這裏形容草木搖落聲。

⑷出寺:指寺外。

⑸向陵:對着陵墓的地方。陵:南朝諸帝陵墓。

⑹山廚:山野人家的廚房。

⑺影殿:寺廟道觀中供奉佛祖、尊師真影的殿堂。

⑻南朝:南北朝時期據有江南地區的宋、齊、樑、陳四朝的總稱。

⑼恥:一本作“敢”。興廢:盛衰,興亡。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後還俗出仕為官。借指開善寺住持僧。一本作“漁翁”。

【白話譯文】

飄拂的煙靄下,一條曲折的小道順着山谷蜿蜒而上,兩旁亂石磷石旬,叢林蒼蒼,山風吹來,落木蕭蕭。到寺廟後,長途跋涉後的馬兒,得以縱轡歇息,在悠閒地踢着蹄,打着響鼻,不時地仰頭長嘶;夕陽染紅了遠遠近近的山嶺,覓巢歸宿的烏鴉在層林之間飛來飛去,噪聲亂成一片。寺內枯草遍地,亂竹叢生,泉水自落其間,無人汲用,雖時近黃昏,山廚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魚聲絕,殿外不遠處,墓塔林立,原來僧人已葬在那裏。雖然再也不見舊時寺宇的風貌,但是記載當年建寺的南朝舊碑依然存在,讀讀舊碑上鐫刻的文字,再對照眼前的情景,開聖寺的興廢變遷已不言而喻,豈敢再去詢問休公!

【創作背景】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温庭筠自長安東歸吳中舊鄉。暮春抵達揚州,有較長時間逗留。秋天自揚州渡江至潤州(今江蘇鎮江)。此詩為作者歸吳中途經丹陽開聖寺時所作。

標籤: 温庭筠 值雨 咸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entingyun/poj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