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温庭筠 >

商山早行(温庭筠)解讀

商山早行(温庭筠)解讀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註釋

1.動徵鐸(音奪):震動出行的鈴鐺。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2.槲(音弧):一種落葉喬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驛牆:驛站的牆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説: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4.杜陵:在長安城南,因漢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這裏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説:因而思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5.鳧(音符):野鴨。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譯文

黎明起牀,車馬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曉月的餘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着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牆。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羣羣野雁,正嬉戲在圓而曲折的池塘。

鑑賞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牀,旅店裏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裏,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説: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説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説: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説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閒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裏,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徵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裏,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説,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脱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照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entingyun/kg24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