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韋應物 >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韋應物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韋應物

韋應物的《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敍事,抒情,議論相間,結構井然有序。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⑴

兵衞森畫戟⑵,宴寢凝清香⑶。

海上風雨至⑷,逍遙池閣涼。

煩痾近消散⑸,嘉賓復滿堂。

自慚居處崇⑹,未睹斯民康⑺。

理會是非遣⑻,性達形跡忘⑼。

鮮肥屬時禁⑽,蔬果幸見嘗⑾。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⑿。

神歡體自輕⒀,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⒁,羣彥今汪洋⒂。

方知大藩地⒃,豈曰財賦強⒄。

【註釋】

⑴郡齋:指蘇州刺史官署中的齋舍。燕:通“宴”。

⑵兵衞:持執兵器的侍衞。森:密密地排列。畫戟:因飾有畫彩,稱畫戟,常用作儀仗。唐刺史常由皇帝賜戟。戟,一種能直刺橫擊的兵器。

⑶燕寢:本指休息安寢的地方,這裏指私室,即上“郡齋”。此燕字也通“宴”,但義為休息。清香:室中所焚之香。唐李肇《國史補》雲:“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在焚香掃地而坐。”

⑷海上:指蘇州東邊的海面。

⑸煩痾(kē):指因暑熱產生的困頓煩躁。痾,本指疾病。

⑹居處崇:地位顯貴。

⑺斯民康:此地的百姓安居樂業。

⑻理會:通達事物的道理。

⑼達:曠達。形跡:指世俗禮節。

⑽時禁:當時正禁食葷腥。

⑾幸:希望,這裏是謙詞。

⑿聆:聽。金玉章:文采華美、聲韻和諧的好文章。這裏指客人們的詩篇。

⒀神歡:精神歡悦。

⒁吳中:蘇州的古稱。

⒂羣彥:羣英。汪洋:原意水勢浩大。這裏指人才濟濟。

⒃大藩:這裏指大郡、大州。藩,原指藩王的封地。

⒄財賦強:安史之亂後,天下財賦,仰給於東南。蘇杭一帶是中央財政的重要支撐。

【白話譯文】

衞士的畫戟排列如森林,內室滿是燃香的芬芳。海上忽然間起了風雨,池閣變得適意而清涼。煩熱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賓坐滿在高堂。慚愧啊,我的居室竟這樣華麗,卻不曾見百姓有多麼安康。通曉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達就物我兩忘。葷腥不宜於盛夏的時光,請大家把蔬菜和水果品嚐。我俯首飲下一杯酒,抬頭敬聽各位金玉般聲韻優美的文章。心情歡暢身子也變得輕捷,我真想要凌風飛翔。蘇州有眾多才士,俊秀的人物濟濟一堂。我明白都市所以宏大,並非多物產而是盛於文章。

【賞析】

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所作。燕集詩,是一種“應用詩”,應酬意味甚重,然而這首詩卻不同凡響。它既十分得體,又典型地表現了詩人當時領袖東南詩壇的氣度,及其淡遠中見閒雅雍容之致的創作個性。此詩可分成四個層次。

第一層為開頭六句,寫宴集的環境,突出“郡齋雨中”四字。兵衞禁嚴,宴廳凝香,顯示刺史地位的高貴、威嚴。然而這並非驕矜自誇,而是下文“自慚”的原由。宴集恰逢下雨,不僅池閣清涼,雨景如畫,而且公務驟減,一身輕鬆。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對嘉賓滿堂,詩人不禁喜形於色。寥寥數句,灑脱簡勁,頗有氣概。

第二層為“自慚”以下四句,寫宴前的感慨。“自慚居處崇”,不單指因住處的高大寬敞而感到慚愧,還包括顯示刺史地位的“兵衞森畫戟,宴寢凝清香”等因素在內,因為這些更使韋應物感到了自身責任的重大。當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是觸發他“自慚”的最為直接的原因。詩人從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出發,自覺地將“斯民”之康跟自己的華貴、威嚴及“居處崇”對比,這是很自然的。他以前早就説過“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和“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觀田家》)等語,把自己所得俸祿與農民的辛勤勞動聯繫起來,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責任聯繫起來,為自己的無功受祿而深感慚愧,深感不安,這種深刻的認識,來自他歷年擔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

但是又將宴飲享樂了,解決這種心理上的矛盾,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老莊思想了,於是,“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會老莊之理而遣送是非,達樂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跡,用這種思想去麻痺自己,可以暫時忘懷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譴責。韋應物亦不能免給。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病。

第三層為“鮮肥”以下六句,寫詩人對這次宴集的歡暢體會。這次宴會,正值禁屠之日,並無魚肉等鮮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為主。這説明與宴者的歡樂並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會友、吟詩作賦上。詩人得意洋洋地説:“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他一邊品嚐美酒,一邊傾聽別人吟誦佳句傑作,滿心歡快,渾身輕鬆,幾乎飄飄欲仙了。

第四層為最後四句,詩人悟得,自己拜領君命守土大藩,治理東南財賦之地,其實還不足幸,最幸運的是東南人傑地靈,文史興盛。這一結尾既承上申足情趣,又隱含作為州守,當以文教興邦的'深意,而在結構上,更上應全詩的樞紐——“煩痾”至“未睹”四句,在切合燕集詩體制的同時,有無盡餘味。

這首詩不僅藝術水平較高,更表現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懷。“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飯不忘來處,這是他關心民情、搞好政務的動力。而這,正是《詩經》以來“緣情體物”的優良傳統的繼續。

拓展閲讀:《聞雁》韋應物

聞雁

故園眇何處1?歸思方悠哉2。

淮南秋雨夜3,高齋聞雁來4。

【註釋】

故園:指作者在長安的家。眇(miǎo):仔細地察看。

方:剛開始。悠:遠。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於淮河南岸)。

高齋:樓閣上的書房。聞雁:聽到北來的雁叫聲。

【白話譯文】

故園遠隔雲山究竟在何處?歸思悠長上心頭情滿胸懷。

淮南秋雨綿綿的漫漫長夜,高齋獨坐聽雁聲陣陣傳來。

【創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離京,秋天到任。這首《聞雁》大約就是他抵滁後不久寫的。

【賞析】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詩人雨夜思歸。秋天的雨夜漫長而又寂寥,詩人獨坐在高齋之中,孤燈長伴,孤影為侶,靜靜地聽着外面漸漸瀝瀝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聲音。孤清的夜,深秋的淒寒,還有空寂的高齋,在這樣一種蕭瑟悽寂的環境氣氛之中,詩人不免要觸動羈旅他鄉、遠遊為宦的思鄉情思。詩人的家鄉在長安,而此時卻在遠離家鄉兩千餘里的滁州為官,“眇”字反映詩人內心的無奈情態,因為雲山阻隔、歸路迢遞,即使在白天登樓引頸也無法看到故園,更何況是暗夜沉沉。故園的渺遠,本來就和歸思的悠長構成正比,再加上這漫漫長夜、綿綿秋雨,就更使這“歸思”無窮無已、悠然不盡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圍,加深了思鄉之愁。“哉”是詩人久恩難平的歎息,這個長長的歎息,道盡了無盡思念的深淵。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這兩句言聞雁而歸思愈濃。“淮南”與第一句的“故園”相對,由思念中的故園回到今天為宦的淮南,落筆高妙。“秋雨”交待獨坐時的清涼環境,“夜”既是表明時間很晚,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也從側面顯露詩人貶謫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當懷鄉之情不能自控的時候,獨坐高齋的詩人又聽到了自遠而近的雁叫聲。這聲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顯得分外悽清,撩動詩人無盡的鄉愁,使因思鄉而永夜不寐的詩人浮想聯翩,觸緒萬端,更加悲愴萬分。詩寫到這裏,戛然而止,對“聞雁”而引起的感觸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結尾。

沈德潛《説詩晬語》雲:“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併入化機。”“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韋應物五言絕句的風格特徵。在這首詩中,體現了詩人古澹的藝術風格。整首詩是一幅清淡的思鄉圖,清冷的夜晚,清悽的秋風,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齋和清孤的人影,構成一種高古澹遠的意境。此詩結構巧奪天工,含蓄委婉,先寫“故園”,後寫“淮南”,先托出“悠”思,後襯以“雁”鳴,就是在這樣巧妙的安排中,使詩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卻句句深入,層層遞進。另外,詩歌的情思表面觸發的是鄉愁,但結合詩人被貶滁州的事實。還可以從詩歌中體會出詩人對現實的不滿情緒,這種情緒又完美地融入到蕭瑟悽清的秋聲秋意之中。

標籤: 文士 燕集 韋應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eiyingwu/kxzj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