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韋應物 >

韋應物《郡齋感秋,寄諸弟》繁體

韋應物《郡齋感秋,寄諸弟》繁體

引導語: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郡齋感秋,寄諸弟》就是韋應物創作的寄諸弟系列之一。

  郡齋感秋,寄諸弟

  韋應物

  首夏辭舊國,窮秋卧滁城。

  方如昨日別,忽覺徂歲驚。

  高閣收煙霧,池水晚澄清。

  户牖已悽爽,晨夜感深情。

  昔遊郎署間,是月天氣晴。

  授衣還西郊,曉露田中行。

  採菊投酒中,昆弟自同傾。

  簪組聊掛壁,焉知有世榮。

  一旦居遠郡,山川間音形。

  大道庶無累,及茲念已盈。

繁體版

郡齋感秋,寄諸弟

首夏辭舊國,窮秋卧滁城。

方如昨日別,忽覺徂歲驚。

高閣收煙霧,池水晚澄清。

户牖已淒爽,晨夜感深情。

昔遊郎署間,是月天氣晴。

授衣還西郊,曉露田中行。

採菊投酒中,昆弟自同傾。

簪組聊掛壁,焉知有世榮。

一旦居遠郡,山川間音形。

大道庶無累,及茲念已盈。

【作者介紹】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15歲起以三衞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公元791年(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韋應物的詩全集欄目。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涉及時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頗有佳篇。作其品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

拓展

  「寒食寄京師諸弟」

  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在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當時詩人遇上了寒食節,孤獨思鄉之情更甚,於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令人感到藴含深厚,情意悠長。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敍,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着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髮,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説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鈎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於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托。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寒食禁火,萬户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托的作用。至於緊接在第三句後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象於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於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本句説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説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裏,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eiyingwu/2y0o3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