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維 >

王維《鳥鳴澗》的閲讀鑑賞總結

王維《鳥鳴澗》的閲讀鑑賞總結

鳥鳴澗

王維《鳥鳴澗》的閲讀鑑賞總結

——王維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題解

這首詩是王維《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之一。皇甫嶽,生平事蹟不詳,王維另作有《皇甫嶽寫真贊》,言其“燒丹藥就,辟穀將成。云溪之下,法本無生。”云溪,地名,皇甫嶽的住處。詩人為云溪之景所醉,連續寫下了五首詩。

句解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人閒着,感覺到桂花飄落。夜靜悄悄的,春天的山林彷彿空空如也。

俗語説“八月桂花香”,關於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認為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學作品並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説王維畫的《袁安卧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出現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所以此處桂花為秋花也不為錯。但聯繫《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的其他四首來看,每一首均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因此詩中的桂花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繁葉茂,花瓣細小,花色淡黃或淺白。這樣的花落,悄無聲息,並不易發現。而詩人竟是如此的敏感,能在一片夜色中覺察到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前面的“人閒”二字。“人閒”,是身閒,沒有什麼事務煩擾,更是心閒,內心閒靜、安寧,沒有任何雜念、掛礙。在靜謐的山中,心靜氣閒的詩人才能對大自然的一呼一息、一顰一笑如此敏感。

顯然,在夜間,詩人並不能看清桂花從枝頭脱落、在空中飄零、最後着地的情態。他能捕捉到這種“落”,也許是花兒飄落在他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也許是聽到了眾多花兒離枝落地的那一點聲響,也許是聞到了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芬芳……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裏。因此,詩人感到山空了。這裏的空不是空空蕩蕩,空無一物,而是一片空曠、空寂,一片靜謐。可以想象,白天的“春山”會是另一幅模樣:春和日麗、鳥語花香,時不時夾雜着人們的歡聲笑語。而此時,夜深人靜,山林也空閒了下來。隨之而“閒”的,還有詩人的心境。“人閒”所以覺察到“夜靜”,“夜靜”才能意識到“山空”。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月亮漸漸東昇,爬上山崖,透過密林,灑下一片清輝。月光之皎潔明亮,使幽谷的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月亮升起,使山鳥驚覺起來,時不時地在春天的山澗中鳴叫。鳥驚,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鳥雖驚,卻並不像曹操筆下的烏鵲“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並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不時地發出一兩聲啼鳴,在春夜的澗谷中迴響。

在靜極的山林間,這啼鳴之聲顯得特別清脆而悠遠。而這一兩聲清脆而悠遠的鳥鳴,看似打破了夜的寧靜,實則更加襯托出了深山的靜謐與空幽。待到鳥鳴結束後,山中的寧靜顯得更加無邊無際。這好比將一粒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等到漣漪消失之後,水面會顯得格外平靜與深沉。

以動襯靜,動靜相生,是王維詩歌中常見的手法。詩中的`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又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靜”。

評解

全詩以淡淡的筆墨,清淳的意趣,澹泊的韻味,渲染成一幅春山夜景的水墨小品,展現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幽靜境界。在這一境界中,我們既可以體味到詩人心靈的空寂閒靜和精神的超然出塵,又能感悟到情與景在詩中融為一體的渾然。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評論此詩“迥出常格之外,任後人摹仿不到。”

王維素有“詩佛”之稱,他的很多詩都被認為是充滿禪意的作品。也有人認為,這首詩中人的閒適,夜的靜寂,山的空曠,鳥的鳴叫,而後的再次平靜,反映了佛教虛幻寂滅的思想。但對大多數讀者而言,這首詩的魅力還在於它清幽的意境和雋永的詩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wei/j9lw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