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韓愈 >

韓愈師説寫作背景

韓愈師説寫作背景

韓愈的師説圍繞“教師”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教師的任務、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給予具體的説明並提出了聖者為師的觀點,實際就是能者為師的觀點,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下面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韓愈師説的寫作背景,歡迎閲讀。

韓愈師説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説文。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説“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説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説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仍在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説》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裏看出。柳宗元説:“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説》,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説》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師説拼音解讀】

gǔ zhī xué zhě bì yǒu shī 。shī zhě ,suǒ yǐ chuán dào shòu yè jiě huò yě 。rén fēi shēng ér zhī zhī zhě ,shú néng wú huò ?huò ér bú cóng shī ,qí wéi huò yě ,zhōng bú jiě yǐ 。shēng hū wú qián ,qí wén dào yě gù xiān hū wú ,wú cóng ér shī zhī ;shēng hū wú hòu ,qí wén dào yě yì xiān hū wú ,wú cóng ér shī zhī 。wú shī dào yě ,fū yōng zhī qí nián zhī xiān hòu shēng yú wú hū ?shì gù wú guì wú jiàn ,wú zhǎng wú shǎo ,dào zhī suǒ cún ,shī zhī suǒ cún yě 。

jiē hū !shī dào zhī bú chuán yě jiǔ yǐ !yù rén zhī wú huò yě nán yǐ !gǔ zhī shèng rén ,qí chū rén yě yuǎn yǐ ,yóu qiě cóng shī ér wèn yān ;jīn zhī zhòng rén ,qí xià shèng rén yě yì yuǎn yǐ ,ér chǐ xué yú shī 。shì gù shèng yì shèng ,yú yì yú 。shèng rén zhī suǒ yǐ wéi shèng ,yú rén zhī suǒ yǐ wéi yú ,qí jiē chū yú cǐ hū ?ài qí zǐ ,zé shī ér jiāo zhī ;yú qí shēn yě ,zé chǐ shī yān ,huò yǐ 。bǐ tóng zǐ zhī shī ,shòu zhī shū ér xí qí jù dú zhě ,fēi wú suǒ wèi chuán qí dào jiě qí huò zhě yě 。jù dú zhī bú zhī ,huò zhī bú jiě ,huò shī yān ,huò bú yān ,xiǎo xué ér dà yí ,wú wèi jiàn qí míng yě 。wū yī lè shī bǎi gōng zhī rén ,bú chǐ xiàng shī 。shì dà fū zhī zú ,yuē shī yuē dì zǐ yún zhě ,zé qún jù ér xiào zhī 。wèn zhī ,zé yuē :“bǐ yǔ bǐ nián xiàng ruò yě ,dào xiàng sì yě 。wèi bēi zé zú xiū ,guān shèng zé jìn yú 。”wū hū !shī dào zhī bú fù kě zhī yǐ 。wū yī lè shī bǎi gōng zhī rén ,jun1 zǐ bú chǐ ,jīn qí zhì nǎi fǎn bú néng jí ,qí kě guài yě yú !

shèng rén wú cháng shī 。kǒng zǐ shī tán zǐ 、cháng hóng 、shī xiāng 、lǎo dān 。tán zǐ zhī tú ,qí xián bú jí kǒng zǐ 。kǒng zǐ yuē :sān rén háng ,zé bì yǒu wǒ shī 。shì gù dì zǐ bú bì bú rú shī ,shī bú bì xián yú dì zǐ ,wén dào yǒu xiān hòu ,shù yè yǒu zhuān gōng ,rú shì ér yǐ 。

lǐ shì zǐ pán ,nián shí qī ,hǎo gǔ wén ,liù yì jīng chuán jiē tōng xí zhī ,bú jū yú shí ,xué yú yú 。yú jiā qí néng háng gǔ dào ,zuò shī shuō yǐ yí zhī 。

韓愈師説賞析

韓愈所處的唐朝中後期,儒學的師道觀已逐漸淡化,世人不以相師為榮,反以求師為恥,特別是知識分子更是恥於學師。為了扭轉這種輕師道的風氣,韓愈以《師説》為宣言挺身而出,敢於為師。《師説》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廣,本文只對幾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1教師的任務

文章明確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是説教師的任務。

“傳道”,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這裏當然指封建社會的封建道德和為封建統治階級政治服務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謂“授業”就是指傳授什麼內容,既傳授儒家的經典。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必然教給學生讀寫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學生受到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傳道授業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許多不明白的事,教師的任務就是解答學生在傳道和受業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並行的,而是以傳道為主。三者的'位置擺得很清楚,第一是傳道,其次是授業,最後是解惑。教師向學生講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難,都是以傳道為教育目的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經典,受到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讀寫和生存常識,並通過不斷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在“道”與“業”方面的疑惑,達到使學生領悟“道”的內涵,最終使儒家道統代代相傳的目的。韓愈指出教師最終傳授給學生不是“業”,更不是“惑”,而是“道”。

韓愈認為教學目的與任務,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識教育,最終達到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在現代教育中,教學的目的與任務仍沒有脱離這三方面,只是由於時代不同其具體內容不同而已。

韓愈對教師任務的論述同樣可以為我們所用,用它來説明智育和德育之間的辯證關係,也是合理的。

2教師的重要性

《師説》中第一句話就説“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什麼必有師呢?韓愈説:“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會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為之解惑。這樣短短的幾句話,就説明了教師的作用,如果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進一步説明了從師的重要性。

3教師的標準

韓愈説清楚了教師的任務及其重要性,但什麼才是師呢?他認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師,他説:“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在那個時代談的是封建之道,衡量教師的標準始終是以政治為第一位,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把道理解為政治標準,韓愈的觀點是正確的。

“道”必須通過授業解惑來完成,要能更好地傳道,就必須善於授業和解惑,所以教師不僅自己懂“道”,更要善於傳“道”。換言之,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修養,才能更好地傳道。

4師生關係

韓愈明確提出“聖人無常師”,並提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説不管什麼人,只要誰先懂得道,誰有學問,誰就是教師,實際上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標準上進一步講清楚何以為師的道理,這是符合擇師之道的。

他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連續運用兩個“不必”強調了三個問題:首先,強調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學生將來甚至現在都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超過教師;其次,強調了“師不必賢於弟子”,學生是求學者,但對教師來説,不是絕對的求學者,而是相對的求學者,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最後,強調既然師不可能事事“賢於弟子”,那麼就要求教師不應該滿足現有知識,而應學而不厭,精益求精,不斷前進。韓愈指出:“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可見,韓愈強調的是一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民主、平等、互動開放的師生關係,他極力主張“尊師重道”,卻沒有走向過分強調師道尊嚴和教師權威的極端,這對我們今天處理師生關係仍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總之,韓愈圍繞“教師”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教師的任務、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給予具體的説明並提出了聖者為師的觀點,實際就是能者為師的觀點,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當然,由於時代與階級的侷限性,韓愈的《師説》中所表現的師道觀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辦教育的目的是復興儒學、排斥佛教和推行文學革新運動,因此他所強調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強調的教學內容是“聖人之書”。他的教學方式明顯地帶有枯燥説教和硬性灌輸的特點,不利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個性的培養。

學史以鑑今。在教育事業大力改革和發展的今天,我們研究古代聖人的教育思想,是為了“温故而知新”,在繼承中發展。《師説》中閃爍的積極教育思想,特別是通識教育觀、平等師生觀、創新學習觀及終身教育觀等無不對現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鑑和指導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hanyu/xwg3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