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黑板報 >

小學數學小報的圖片

小學數學小報的圖片

有人認為“數學素養”是人在先天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等影響,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能力、數學觀念跟數學思維品質等融於身心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下面是小學數學小報的圖片,歡迎參考閲讀!

小學數學小報的圖片

小學數學小報內容1:小學數學好,習慣很重要!

近來,班上有很多同學數學作業書寫極不認真,計算題錯誤率極高,上課不愛舉手發言,聽課走神。上次單元檢測,全班有17人不及格,不及格的同學身上多少存在上述缺點。為此,我專門上一堂數學作業評講課,我讓幾個做作業不認真的同學站到講台前面,一一列舉這些同學在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我説:作為老師,我不十分擔心你們現在的成績,我擔心的主要是你們至今還沒有養成一些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後,你們將終身收益。

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習慣究竟有哪些?通過上網查找,我歸納有如下幾條:

1、預習的習慣

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並應用預習提示、查閲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2、課前準備的習慣

課前要自覺準備好學習用具:課本、寫字筆、學具盒、計算器,最好還要備有鉛筆、草稿本、作業本、練習冊,並且把這些常用的用具裝在一個專用文件夾裏面,以便每次能迅速的拿出來。課前還要調整好上課的狀態,數學老師要善於通過課前的情景導入,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迅速進入數學思維狀態。

3、勇於舉手發言的習慣

舉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很常見的行為,目的是希望發表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也是老師進行教學反饋的手段之一,對於學生來説,舉手還有另外的作用,提醒自己注意,創造展示自我們的機會,調動上課的積極性。舉手能體現學生的精神面貌,老師應鼓勵全班同學積極舉手,通過舉手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舉手大有學問,應該提倡正確的舉手姿勢,舉手時身體要坐正,右手放在身體的右前方,或者左手放在身體的左前方,眼睛看着老師。當然老師應儘可能多的給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學生覺得手沒有白舉,自然就想多舉手了。

4、能用完整的話發言的習慣

發言是學生髮表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彙報交流的成果,通常有單獨發言跟集體發言兩種形式,同學們在集體回答老師的提問時,不必高聲回答,只要能説給自己聽到即可,但必須簡潔明瞭。對於學生的單獨發言要求流暢連貫完整,説話有頭有尾,語速不快不慢,語調抑揚頓挫,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發言時要對着同學們,説給同學們聽,眼睛要充分與同學們接觸。老師應為每個學生充分提供發言的機會,數學課要求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説話,要有邏輯性,能用自己的話對概念、性質等進行有效的表述。聲音洪亮而且完整的回答問題更能讓其他同學聽清楚聽明白,能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給人的感覺也是很自信的。

5、勤於動手的`習慣

勤於動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習慣,常常見到有些學生在做一些容易的題目時,想到了,也説對了,但動手做起來就錯了,最初這些學生總能給人一個感覺就是“聰明”,其實這些學生眼高手低,是非常浮躁的,如果不加以引導,讓其形成動手的習慣,最終會成為不會聽、不會看、不會讀,只會瞎説的能力低下的人。這樣的學生在我們們身邊還真不少見,究其原因,就是不肯動手,用許多家長的話説就是“懶”、“拖拉”。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計算具有很強的周密性,解決數學問題具有很強的程序性跟嚴密性,在數學學習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容易不等於簡單”,所以在數學學習中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動手訓練跟操作的過程中,才能做到知行統一,手腦並用,周密性跟嚴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加強。

6、反思的習慣

小學生粗心馬虎是很普遍的現象,但也是很正常的,粗心與學生的生理、心理跟性格特點有關,與學生的閲歷跟生活習慣有關,與個人的學習能力也有密切的聯繫,不但是小學生有粗心馬虎的現象,大人也有。要解決學生“粗心”的問題,有效的方法除了加強針對性訓練之外,養成反思的習慣,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常常聽到學生考完試後這樣説,“唉,很多題我們都會做的,由於粗心大意就做錯了!”其實粗心大意已經成為大多數學生自我們安慰的一個藉口,成為學習進步的煙幕彈,它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對於數學學科尤其如此。一般情況下,學生表現粗心的地方,大都是問題當中要求細密的地方,有意識地讓學生對那些細密之處跟容易出錯的問題進行反思,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問題,有利於引起對細微之處的注意。經常反思的人,一定更加細心,思維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考慮問題一定更加周密,解決問題的經驗也會漸漸豐富。如果對反思的結果作一些書面的記錄總結,特別是對那些“粗心過的地方”作適當的記錄總結,反思的效果一定會更好。

7、質疑的習慣

為什麼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問問題,而越大就越不喜歡提問題了呢?其實好奇、好問是每個小孩的天性,這種天性在後天的教育中或者被抹殺,或者會變成一種質疑的習慣。質疑是問題解決的第一步,是創新的基礎,善於質疑的人,善於發現問題。從素質教育角度來説,讓學生提出問題固然有困難,於是取而代之的直接告訴學生去做什麼,或直接將他們帶到問題的終點,這雖然使學生獲得了任務,但卻使學生從小就喪失了問題解決跟推理的能力,並最終使他們喪失了數學能力。教學上要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求同存異,鼓勵學生多提問,發表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對於學生提出的質疑,教師應當給與學生恰當的評價,要給與鼓勵,肯定正確的一面,絕不能“一棍子打死”。

8、集中精力聽課的習慣

注意力集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是對外部事物的有效的關注,是一種良好的感知狀態,注視者兩眼炯炯有神,精神抖擻。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用眼睛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應當注視着老師的眼睛跟動作,當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學生應該看着黑板,當某同學在發言或彙報的時候,其他同學應當看着該同學的眼睛跟所做的動作。課堂上與注視相反的情況有發呆、走神、心不在焉、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等,這些人兩眼黯然無神,委靡不振,不能經受一點點干擾,身邊稍有動靜便思想分散。數學課與數字、概念、法則、公式、性質、定理緊密相連,有的是計算跟推理,規則性比較強,因此數學課堂要加強直觀教學,加強情感交流,營造生動活潑的主題鮮明的課堂氣氛。

9認真閲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閲讀例題跟習題時,注意引導學生弄清術語,理解關鍵詞語;學生髮生了錯誤,引導學生從課本的概念中去找根子,從而領悟到認真看書的必要性,對課本感興趣,逐步願意並喜歡閲讀課本,教師在知識的重點與難點以及關鍵處,提出供學生自學的思考提綱,幫助他們自己學習,自主探索。可以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小本本,指導他們做記錄跟摘錄整理所學知識,便於他們隨時閲讀。如對各種法則,定律,概念,公式,進率等基礎知識的整理摘錄,使他們養成自覺閲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10、科學安排時間的習慣

要科學安排學習、勞動、娛樂、鍛鍊、交往等活動。要制定活動計劃,安排活動時間:包括每天的階段性安排、每週的較大活動安排、考試複習跟雙休日、寒暑假的專題安排等。做到該學學、該玩玩,該學習時不用別人督促主動學習,該活動時快快樂樂去活動。

11、協作研討的學習習慣

要學會團結協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要善於幫助別人,也要善於向別人學習,通過協作研討,使自己在敍述、解釋、驗證事實、解決矛盾等方面調整看法,實現對知識的科學建構。

12、課後複習的習慣

課後不要急於做作業,一定要先對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複習,歸納知識要點,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繫,明確新舊知識的關係,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詢問,補上沒有學好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注意進行交替複習。

13、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跟自己選做的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苟,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方法。作業寫完後,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徵跟要點,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作業錯了,要及時改過來。不遷就、不諒解,不拖延時間。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我認為:一是從思想上進行“軟着陸”,二是從行為上進行“硬加工”,即既需要指導,也需要訓練。

小學數學小報內容2:學好小學數學應用題的7個關鍵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簡單的加、減法應用題也成了他們學習的一塊硬骨頭,一是他們識字不多,二是他們理解能力有限,三是他們易“知其然”難“知其所以然”。面臨這一難關,我在應用題教學中不斷思考跟大膽嘗試,其成效多得益於“七多”。

一、多看

多看即多觀察。“解答應用題有助於學生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跟應用”,“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編排應用題時不急於求成,而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最開始出現的是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應用題(圖畫),運用數數等已有知識直接獲取一些表層信息。如教學時,可向學生提問:圖上畫了什麼?蘋果分為幾堆?左邊跟右邊各有幾個?此外圖上還畫了什麼?數錯,不看問題是一年級學生解應用題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視學生的觀察訓練,效果會好得多。這樣可讓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題由三個部分組成,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多讀

多讀即反覆讀題,審題前必先通讀題中文字,理解在圖畫應用題中主要是通過觀察獲得表層信息,而對於圖文表格應用題及文字應用題則看不出所以然,特別是一年級學生識字不多,即使都認識,一年級孩子自制能力較差,注意力極容易無意識地分散,讓學生看獲取信息效果遠不如讀(文字)。對於理解這兩類應用題,多讀既可集中學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學生對結構的印象跟題意的理解。

三、多説

為讓學生弄懂題意,教師應將説的機會跟時間讓給學生,當老師在“灌輸”知識時,學生的思維多處於消極狀態,因此教師應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並且要鼓勵學生多説,即使錯了也不要批評學生。其實,數學就是找規律、找關係、形成表達式,這整個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我們應讓學生大膽地去説,去猜測,去嘗試。猜測從心理學角度看是直覺思維的一個部分,它具有快速、直接跳躍的特點,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想跟判斷,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形式與表現。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理解同一道題的意思,不要擔心什麼無意識的思維浪費時間,往往這種思維能產生“全新”的思想,因為“這種思維活動不受任何有意識思維所必然具有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從而就可能最為自由地去做出各種可能的組合。”再教學應用題時,主要是讓學生多説條件跟問題,多讓學生創造性的“重複”某一題意,如僅“去掉”的意思,學生可以有“送去”、“拿掉”、“獎給” 、“吃掉” 、“藏起來” 、“遮住” 、“壞了”、“削好”等二十餘個表達詞語。此時,你一定會感覺到你的思維太呆板,太受拘束,太不具創造性。“三個臭皮匠”能“抵”幾個“諸葛亮”呀!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學生自己的思維去理解題意定會事半功倍。

四、多想

其實在説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打開自己的腦門,思維處於積極狀態,學生通過自己創造性的思維明白題意,已“知其然”,但學習數學並非僅此而已,而是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一年級應用題分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應用題跟“去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的減法應用題,讓學生較透徹地理解並不難,只要教師細心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理解為是“合併”還是“去掉”,為什麼用加或減法計算便順理成章地解決了。此外,在解答第二冊提問題、填條件、自編或改編應用題這些開放性題目時,應盡力激活學生的無意識思維,先理解給出的條件或問題的意思(熟悉具有現實意義的背景),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進行開放性的探索,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探究精神,思維的靈活性跟求異性。

五、多動

這裏所提到的多動是指學生的動手操作,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們總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師應藉助孩子們的這種天性,讓他們去看一看、摸一摸,並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去想一想、議一議,把看到的、想到的説出來,讓每一位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第一冊教材的編寫特點“增加學生操作活動的內容,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寫道:“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着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跟思維特點出發,加強直觀教學,增加學生的活動跟動手操作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實際觀察、操作,用多種感觀進行學習。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較容易的理解所學的知識。”雖然它後面所提及的內容字面上與應用題關係不大,但我在教學求兩種事物的總數跟求其中一種事物的數量的應用題(特別是文字應用題)時,讓學生邊聽題邊操作邊理解,或以遊戲的形式出現,效果很好。這樣就將具體的實物與抽象的文字聯繫起來,將學生的外在行為跟內在思維聯繫起來了,豈能無效?實際上這是學生從解圖畫應用題向不借助任何實物獨立完成文字應用題的一種很好的過渡方式,大大降低了今後教學應用題跟學習應用題的難度。

六、多練

多練即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解應用題的訓練。“學以致用”一來可以加強對已學知識的鞏固,二來可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跟學數學的重要性,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練習中,教師要注意照顧全體,輔差培優,這樣既可穩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練習可分為課堂練習跟課外練習。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籍,多做智力題等。讓他們在點點滴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產生學習的成就感跟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輕鬆與快樂。

七、多聯繫生活實際

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實用性,最重要的還是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又服務於生活,如何把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易於理解呢?我們應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繫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以編一道這樣的文字應用題:過春節了,爸爸買了一籃子又紅又大的蘋果共10個,給姥姥送去4個,還剩幾個?這樣似乎累贅,但很明顯學生感覺到四個蘋果是從籃子裏拿出來的,拿出來即“去掉”,“去掉”就用減法,從10個裏去掉4個,則用10減去4得6個。這比讓學生説籃子外面跟裏面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有4個,求籃子裏有幾個蘋果,讓學生列式計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學“小明要寫9個字,已經寫了6個,還要寫幾個?”這一道應用題時,教師就畫9個田字格,在6個格子中寫6個字,指着剩下的空田字格問學生“還要寫幾個”。寫一個字就相當於去掉了(手勢)一個格(因為這個格子寫過了就不能再寫了),寫6個字去掉了幾個格?去掉用什麼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快地理解了,還要寫幾個用減法,用總數減去已經寫的個數。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至於怎樣表述更有利於不同的學生理解,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瞭解程度及引導方式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heibanbao/yppz0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