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文天祥 >

文天祥《正氣歌》解

文天祥《正氣歌》解

《正氣歌》原文:

文天祥《正氣歌》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廷。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閴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白話解:

萬物受浩然之正氣滋育而變化其形體。下為江河山嶽,上為日星。於人為浩然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國運藴藏太平祥和之氣。烈忠者,或死於諫,或死於陣,或死於殉國,時窮節見,浩氣長留。在民族危亡、世風頹廢、民陷水火之際,更能顯現氣節,這些都流傳於史籍。

一、《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齊崔杼弒其君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後因以“太史簡”為史官臨難不苟,敢於秉筆直書的典實。

二、董狐筆指春秋時晉國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書晉卿趙盾弒其君的事。後用以稱直筆記事、無所忌諱的筆法為“董狐筆”。《左傳‧宣公二年》:“趙穿殺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三、秦始皇滅韓,張良為韓報仇,在滄海君處得力士,做鐵椎重一百二十斤,趁秦始皇東遊,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四、蘇武節指蘇武出使匈奴時所持的符節。漢武帝天漢元年,蘇武以中郎將使持節出使匈奴,單于留不遣,欲其降,武堅貞不屈,持漢節牧羊於北海畔十九年,始元六年得歸,鬚髮盡白。後以“蘇武節”用作忠臣的典故。

五、《三國志‧蜀志‧張飛傳》:“﹝張飛﹞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後以“嚴將軍頭”作為堅強不屈、大義凜然精神之典實。

六、《晉書‧忠義傳‧嵇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值王師敗績於蕩陰,百官及侍衞莫不散潰,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衞,兵交御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歎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紹為嵇康之子,官至侍中。後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wentianxiang/kxgn2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