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陶淵明的五言絕句彙總

陶淵明的五言絕句彙總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裏,大家對陶淵明的五言絕句應該都不陌生吧?那麼,都有五言絕句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陶淵明的五言絕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陶淵明的五言絕句彙總

陶淵明的五言詩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ài)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歲暮和張常侍

市朝悽舊人,驟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歲暮餘何言!

素顏斂光潤,白髮一己繁。

闊哉秦穆談,旅力豈未愆!

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

洌洌氣遂嚴,紛紛飛鳥還。

民生鮮長在,矧伊愁苦纏。

屢闕清酤至,無以樂當年。

窮通靡攸慮,憔悴由化遷。

撫己有深懷,履運增慨然。

還舊居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

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

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悲從弟仲德

銜哀過舊宅,悲淚應心零。

借問為誰悲?懷人在九冥。

禮服名羣從,恩愛若同生。

門前執手時,何意爾先傾!

在數竟未免,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數齡。

雙位委空館,朝夕無哭聲。

流塵集虛坐,宿草旅前庭。

階除曠遊跡,園林獨餘情。

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

遲遲將回步,惻惻悲襟盈。

諸人共遊周家暮柏下

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

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

未知明日事,餘襟良以殫。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結髮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

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

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

在己何怨天,離憂悽目前。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陶淵明的五言詩的介紹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

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着勞動者的喜悦,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閒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詩人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閲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着長江中上游,窺伺着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歎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户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説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朝政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着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諡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着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着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説:“當束帶迎之。”他歎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着“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説:“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慄裏(今星子温泉慄裏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賙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的求貸或接受賙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牀。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説:“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樑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着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擬輓歌辭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説:“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説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l0w02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