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秦觀 >

《唐宋詞簡釋》北宋詞人秦觀

《唐宋詞簡釋》北宋詞人秦觀

引導語:秦觀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一生創作了很多的詩詞作品,下面是小編收集有關秦觀《唐宋詞簡釋》的知識信息,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唐宋詞簡釋》北宋詞人秦觀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瞑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此首述遊蹤,情韻極勝。起三句,點明時令景物。初言梅落,繼言冰泮。“東風”一句,略束。“暗換”二字,已有驚歎之意。“金谷”三句,敍出遊。“新晴細履平沙”,可見天氣之佳,與人之閒適。“長記”一句,觸景陡憶。自此至“飛蓋妨花”,皆回憶當日之盛況。“正絮翻”四句總束,設想奇絕。“西園”三句,寫當日夜飲之樂。“華燈礙月”,是燈光如晝也;“飛蓋妨花”,是嘉賓如雲也;“夜飲嗚笳”,是鼓吹沸天也,練字琢句,精美絕倫。信乎譚復堂稱其似“陳、隋小賦”也。“蘭苑”以下,轉筆傷今,化密為疏,又覺空靈盪漾,餘韻不盡。今者名園猶昔,而人來已老,追想當日風流,能無嗟歎。“煙瞑”三句,是目前冷落景象,正與當日西園盛況對照。所見酒旗、棲鴉、流水,皆在在堪嗟之事。末以思歸之意作結,頗有四顧蒼茫之感。讀此詞令人悵惘無家。蓋少遊純以温婉和平之音,蕩人心魄。與屯田、東坡之使氣者又不同也。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此首,起處突兀,中間敍情委婉,末以景結,倍見含蓄。“倚危亭”句,周止庵謂為“神來之筆”,實亦從李後主之“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來。“念”字貫下兩對句,為“恨”之所由生。“愴然”句頓住,言離別之可驚。“無端”三句,回憶昔時之濃情。“夜月”兩對句極工麗。“怎奈向”三句轉筆,言別後歡娛都杳。“素弦”兩對句亦悽苦。“那堪”貫下兩對句,言所見飛花殘雨,愈增悲感,已深入一層。“正銷凝”再作停頓。“黃鸝又啼數聲”,是聞聲興悲,更不堪矣。杜牧之雲:“正銷魂,梧桐又移翠陰”,秦公蓋效其句法也。

滿庭芳

山抹微雲,天黏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屯。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漫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此首寫別情,纏綿悽惋。“山抹”兩句,寫別時所見景色,已是堪傷。“畫角”一句,寫別時所聞,愈加腸斷。“暫停”兩句,寫餞別。“多少”兩句,寫別後之思念。“多少”句一開,“空回首”句一合。舊事無蹤,但見煙靄紛紛,感喟曷極。“斜陽外”三句,更就眼前郊景描寫,想見斷腸人在天涯之苦況。下片,離懷萬種,愈思愈悲。“銷魂”二字一頓。“香囊”句,歎分別之易。“漫贏得”句,歎負人之深。“此去”句一開,“襟袖”句一合,歎相見之難。“傷情處”三字一頓,喚起下兩句。“高城”兩句,以景結,迴應“譙門”,傷情無限。

滿庭芳

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古台芳榭,飛燕蹴紅英。舞困榆錢自落,鞦韆外、綠水橋平。東風裏,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多情。行樂處,珠鈿翠蓋,玉轡紅纓。漸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憑闌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

此首,前片寫景,後片感懷。“曉色”三句,寫雨過天晴,人意喜晴,而天竟晴,故曰“春隨人意”。“古台”兩句,寫雨後景象。“舞困”句,體會物態入神。“東風”三句,寫朱門行樂之事。換頭六句,回憶昔日之豪情狂態。“豆蔻”兩句,點明舊事堪驚。末亦以景結,極目“疏煙淡日”,皆令人生愁,而又見其“寂寞下蕪城”,愁更深矣。

減字木蘭花

天涯舊恨。獨自淒涼人不問。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此首一氣舒捲,語特沈着。起兩句,言獨處淒涼。次兩句,言懷人之切。就眼前爐香之曲曲,以喻柔腸之曲曲。下片兩句,言愁眉難展。“困倚”兩句,歎人去無信,斷盡爐香,過盡飛鴻,皆愁極傷極之語。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鈎。

此首,景中見情,輕靈異常。上片起言登樓,次怨曉陰,末述幽境。下片兩對句,寫花輕雨細,境更微妙。“寶簾”一句,換醒全篇。蓋有此一句,則簾外之愁境及簾內之愁人,皆分明矣。

阮郎歸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此首述旅況,亦極悽惋。上片,起言風雨生愁,次言孤館空虛。“麗譙”兩句,言角聲吹徹,人亦不能寐。下片,“鄉夢”三句,抒懷鄉懷人之情。“歲又除”,歎旅外之久,不得便歸也。“衡陽”兩句,更傷無雁傳書,愁愈難釋。小山雲:“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與此各極其妙。

踏莎行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此首寫羈旅,哀怨欲絕。起寫旅途景色,已有歸路茫茫之感。“可堪”兩句,景中見情,精深高妙。所處者“孤館”,所感者“春寒”,所聞者“鵑聲”,所見者“斜陽”,有一於此,已令人生愁,況並集一時乎。不言愁而愁自難堪矣。下片,言寄梅傳書,致其相思之情。無奈離恨無數,寫亦難罄。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別,無理已極,沈痛已極,宜東坡愛之不忍釋也。

關於秦觀的介紹:

秦觀(1049-1100),字少遊,號邗溝居士和淮海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祕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税,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脱不拘,溢於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説:“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歷來詞譽甚高,然而緣情婉轉,語多悽黯。有的作品氣格較弱。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説:“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鍾、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遊台、秦觀讀書枱、《秦郵帖》石刻、揚州雲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秦觀的婚姻

秦觀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傳説中的蘇小妹。這是他自己在為岳父寫的文章裏交代的。他的岳父是高郵一位姓徐的富商,因為有點錢,捐了一個主簿的官當,生了三個女兒,分別叫徐文美、徐文英、徐文柔。秦觀在《徐君主簿行狀》一文末尾説:“徐君女三人,嘗歎曰:子當讀書,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餘,如其志雲。”

關於其妻就是點了一下名字而已,在秦觀的詩文中再無丁點提及,徐文美大概不是秦觀鍾愛的`女子。有人統計,秦觀留傳下來的四百多首詩詞,約四分之一為“愛情詩”,而其中的主人公絕大多數是青樓歌女。錢鍾書在《宋詩選注》的序裏説秦觀的詩是“公然走si的愛情”。《茹溪漁隱叢話》引《藝苑雌黃》説了秦觀的一件風流事。秦觀在紹興的時候,由當地最高長官太守接待,住高級賓館蓬萊閣。一日,在席上看中一個歌妓,於是賦《滿庭芳》,開頭一句是“山抹微雲”,後來就是“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秦樓薄倖名”了。此詞流傳甚廣,蘇軾曾戲稱秦觀為“山抹微雲秦學士”。

明代的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中則透露了秦觀的另兩次豔事。“秦少游在蔡州,與營妓樓婉字東玉者甚密”,他專為情人寫了一首《水龍吟》,還費心地將樓東玉的名字寫進去,“小樓連苑橫空”、“玉佩丁東別後”就是謎面。而“花下重門,柳邊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照人依舊”是説他們幽會情景的。秦觀還有過一位叫陶心兒的情人,他曾贈一首《南歌子》給這位名妓,末句的“天外一鈎殘月,帶三星”,就是為陶心兒的“心”字打的啞謎。

才情都用在**女身上,是不是有點“浪費”?以至於黃庭堅都看不過去了,寫了一首詩勸告他,其中有“才難不易得,志大略細謹”的句子,秦觀看了很不高興。

傳統的詩詞鑑賞,分析秦觀時,總是定性為寫“歌妓的戀情,同時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但這並不適合解讀秦觀的所有愛情詞。拿他的經典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來説,就並沒有牽連到什麼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相反,如果結合他放浪的情感經歷來看,完全可以大膽地假設,這只是秦少游安慰痴情女子的託詞,或者説擺脱一段舊戀情的美麗藉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qinguan/vzqo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