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柳永 >

柳永《雨霖鈴》的藝術特色賞析

柳永《雨霖鈴》的藝術特色賞析

《雨霖鈴》主要是借離情別緒寫江湖流落之感,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其文學價值主要表現為結構美、語言美、繪畫美三個方面。下面是柳永《雨霖鈴》的藝術特色賞析,歡迎閲讀。

柳永《雨霖鈴》的藝術特色賞析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宋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京城汴京南下時與戀人依依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

一、《雨霖鈴》的創作背景

柳永(約980-約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稱柳七。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曾放言“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仁宗皇帝聞其言,説:“柳永不求富貴,誰將富貴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遂落第。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配合,他完成了詞從小令到慢詞的發展與轉變,並且在詞的內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同時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一作“雨淋鈴”,原為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於安史之亂時,避地蜀中,至斜口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為悼念楊貴妃,遂制此曲。同是羈旅、離情等題材,和唐五代詞人相比,柳詞“尤工於羈旅行役”(清陳振孫),他的詞作更多地傾注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其代表作《雨霖鈴》,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徵。全詞以悽切婉轉的筆調,描寫了離別之情,感情在詞中盡情展衍,備足無餘;渾厚綿密,兼而有之。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金曲”之一。

二、《雨霖鈴》的藝術成就

上片起首三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別時之景,未寫離別之情,卻先以自描的手法,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有聲有色的悽豔、愁慘的秋景圖畫:悽鳴的秋蟬、暮色中驟雨後的長亭。並巧妙地點出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深秋,傍晚,都門外的長亭,這是何等濃重的傷感的氛圍與地點,“寒蟬悽切”,既寫出了秋氣之搖落,時序之驚心,又使欣賞者馬上聯想起“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宋玉《九辯》),“寒蟬鳴我側”(曹植《贈白馬王彪》),“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詠蟬》)這類“悲秋”之句。好的語言往往如此:一方面,它以自己的寫景作為促媒,以外界物侯之變化撩撥起讀者的層層感情漣漪;另一方面,它又向讀者“釋放”出經過漫長曆史過程長期“積澱”在詞語中的“能量”,以此來感召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藝術聯想。

“寒蟬悽切”四字,使那悽楚哽咽的聲聲蟬嘶,形成整首別曲、整幅離圖的悲哀的“基調”和黯淡的“底色”。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庾信《哀江南賦》),“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長亭”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已成為一個藴含着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本詞中,詞語本身的象徵意義(送行)和它的“歷史積澱”又在雙倍地發生着作用,不能不使讀者產生難以壓抑的離愁別緒。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三句,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寫出了情人的留戀與舟子催發的矛盾,離別傷痛之情陡增。“蘭舟催發”,以直筆寫出了時間之緊迫,柔情纏綿的戀人此時也不得不相互分手、道別,因而更促使彼此間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道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直寫情人離別之際的動人場景,感情至此達到高潮。這是令人黯然銷魂、傷心欲絕的時刻。讀到此處,不禁讓人想起“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詩句。而此處描寫,則更為沉痛,更為感人。全詞詞境也就此凝固、定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眼前景物突然一轉,由實到虛,寫出了去路茫茫、道路修遠、一程遠似一程的未知旅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歎從來離別之可哀:“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下“更那堪”句,更推進一層,言已之當秋而悲離,離情更甚於常時。襯托手法的採用使它更凸現、更為動人。“今宵酒醒何處”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境況,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試想昨日還在“都門帳飲”、“執手相看”,可今朝醒來,只見“曉風殘月”唯有一鈎殘月斜掛在天邊,如今獨在旅舟之上見柳,怎不惹滿懷離思?“此去經年”四句,更是推想自己離別之後經年的孤寂寥落,悲苦之情己溢言表。想當初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之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全詞感情也因此噴薄而出,餘情無窮,無味不盡。

上下兩片相比,各有特點。上片以寫景為主,情生於景,情融於景,併為下片感情的直抒作鋪墊。下片以抒情為主,以虛設之景抒別離之情,化景為情,而悠悠離情則作為主線上下貫穿。讀罷全詞,人們無不為這對情人一掬同情之淚,更不禁為柳永精彩的描寫而拍案叫絕。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同時又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宣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極力描摹了一對戀人之間難分難捨的離情,讓人讀來暢快淋漓,婉約細膩,耐人尋味。

三、柳永《雨霖鈴》的藝術特色賞析

一、結構美

結構是文學作品各個組成部分的排列和組合方式,是為作品內容服務的重要表現形式。常見的作品結構有單線結構、雙線結構、對比式結構、放射型結構等。本篇採取的是雙線平等式結構。在詞裏,一條線是作者的遠離,另一條線是作者對生活漂浮不定的感受和流浪天涯的慨歎。上闕主要是寫景,描寫離別的環境和場面。下闕則是抒情為主的慨歎,借離別之情抒發自己前途無望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兩條線相互平行,相互映襯,體現了詞人的藝術匠心。

二、語言美

1.語境美

語境主要是包括敍述人語言和產生這種語言的具體社會歷史環境兩個方面。當這兩者高度吻合統一的時候,就會造成一種獨特的情境勢態,使敍述人的情緒與環境融為一體,使作品更有藝術魅力。“寒蟬悽切”四字就為全文奠定了感傷的基調,“驟雨初歇”表面看來是寫大雨剛停,而實際上柳永是藉此寫自己在仕途上遭受的打擊。在柳永的眼裏,這次只是“初歇”,人生的風風雨雨將從此開始。

2.情韻美

情韻就是作者的內情與萬物心聲與天籟的融合諧和,暗暗透入文字中來的一種情調和氣氛。“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傳達出了一種情韻美。在這裏,作者巧妙地把離別的悲傷與悽清冷落的初秋時節聯繫起來,讀後令人寒氣頓生,滿心惆悵,產生強烈的天地與我同悲的感受。“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又用主人公黯淡的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一層陰影。

3.音韻美

音韻美是語言的內在旋律、節奏,是語言的一種音樂美。《雨霖鈴》的音韻美主要表現在句式的一種參差錯落、駢散結合。其中奇句、偶句相同,短句、長句相融。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是奇句;而“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是偶句。另“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等句式整齊;而“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等則句式錯落,似娓娓説來,自有一種動人的力量。

三、繪畫美

如果説柳永的《望海潮》是一幅濃豔的都市畫,那麼《雨霖鈴》則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畫。在全詞中,通篇沒有一個色彩絢麗的詞語,然而確確實實畫出了一幅別離圖。“寒蟬悽切”、“執手相看淚眼”“暮靄沉沉楚天闊”“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等句,不着一色,而人物的形象、陰沉的暮靄、清冷的月色彷彿躍然眼前,使人如置身於優美的畫境之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iuyong/p4ld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