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農業科技傳播發展的對策探索論文

農業科技傳播發展的對策探索論文

一、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業科技傳播的建設力度。

農業科技傳播發展的對策探索論文

(一)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

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財政、公共投入對於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數量,使公共研究部門的科研人員有足夠的資金從事研究。可在財政、公共投入中劃撥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領域產生的影響,以及在生產領域中取得的效益,分類分等級地對科研人員進行獎勵,獎勵政策可適當嚮應用技術傾斜。此外,還應針對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出台相應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於對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政府相關部門應調整科研人員考核評價體系,逐漸向評價或者鼓勵的體制轉型,不以論文數量的多少作為科研人員考核和評定職稱的唯一標準。此外,科研評價體系應採用多元化的標準,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二)加大對大眾媒介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應加大對大眾媒介的重視力度,利用大眾媒介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擴大農業科技傳播範圍,增加傳播效果。二是農業科技傳播具有公益化屬性,對於帶有公共服務性質的節目和報紙,政府應予以支持。政府應鼓勵大眾媒介興辦涉農專業報紙,或者在主流報紙上開闢農村農業版面和欄目,並給予適當的政策和資金傾斜。三是將農業科技傳播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將節目的製作費用和採編人員的採訪費用納入財政預算或進行差額補助。

(三)加大對農民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力度。

政府應在農村大力增設農村書屋,有針對性地採購農業科教、種養殖、文學、法律、醫療保健等書目和報刊,充分發揮農村書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幫助農民及時瞭解和掌握各種致富信息、生產信息、市場需求等。此外,政府應加強對農民技術員培訓的力度,動員、吸納更多的涉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為農民技術員培訓基地,使更多的農民獲得培訓機會;增設符合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農民急需的專業技術課程,解決農民實際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設科技培訓夜校、定期請農業專家作報告,或者在農閒或節假日期間組織專家進行短期技術培訓。

二、科研機構應充分發揮科研主體作用。

(一)端正科研態度。

第一,科研工作應該是健康的,是純粹的。科研人員應克服功利思想,正確認識科研工作與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關係,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義。

第二,科研工作應該是真實的。農業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推動農業發展。因此,必須是在解決問題中形成理論,並用所形成的理論再去指導實踐。

第三,科研工作應該是科學的。科研人員應以科學的研究方法為指導,着眼於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問題,從調查研究做起,切忌純理論的臆想和拼湊。

(二)加強與媒介的合作。

科研人員應注重與媒介的合作。科研機構應有針對性地加大對宣傳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力度,可設立科普發言人,並通過科普發言人與媒介進行對接,藉助媒體為各類社會熱點、科普需求作出權威、準確的解答,不斷填補科研機構與受眾之間的知識溝。

三、大眾媒介應加大對農民的重視力度。

(一)迴歸農民受眾本位。

大眾媒介應重視農民受眾的信息需求。針對媒介形式,應對不同類型的大眾媒介進行整合。可根據不同媒介的不同優勢進行優勢互補,在同一時間段,就同一主題或內容,以統一口徑進行傳播,以壯大傳播聲勢,提高傳播效果。針對媒介內容,對農民喜愛的信息要加以強化,對農民不關心或不感興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選題時,要符合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和實際生產情況,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符合農民根本需求。針對農業科技節目的播放時間,大眾媒介應充分考慮到農民的生活習慣,節目播出時段儘量與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和從事家務勞動的時段錯開,並可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在“農閒”時增加播出時間或者根據農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迴歸科技本位。

大眾媒介進行農業科技傳播的意義不應侷限於對某個科技成果、某種實用技術或某項科技政策的傳播,而是要利用持續的、不間斷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環境,培養農民受眾的視聽習慣,塑造農民受眾的科學理念,提高農民受眾的'科學素養。現有的農業科技節目普遍科技含量較低。因此,大眾媒介應注重傳播內容的實用性和時效性,以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符合農業生產規律、能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內容,提高科技節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迴歸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學素養。

媒介工作者在製作節目和撰寫報道時,應將語言通俗化,將信息“去專業化”,在兼顧信息科學性、嚴謹性的同時,變死板機械的傳播方式為農民容易理解的舉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廣大農民受眾與農業科技信息之間的隔閡。此外,媒介工作者應加強對農業科技知識、農業政策的學習和積累,完善個人的農業知識結構,提升個人的科學素養,才能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消除知識盲點,避免錯誤報道,保證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四、農民應加強對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

一是農民必須正視科學技術發展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巨大變革,主動嘗試接觸、積累和運用農業科學信息,積極主動地收看、收聽農業科技節目,閲讀農業科技報刊,參加各種農民技術培訓,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學素質。

二是農民應該主動關注黨和政府針對“三農”問題制定的方針政策,以及遼寧省發佈的農業發展政策,做到對政策心中有數,並能從政策中發現機遇,為個人的農業生產行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

農民應主動接觸利用多種媒介,視媒介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有效工具,針對不同時段、不同環境選擇適合的媒介形式,並根據媒介各自的特點,將有價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來。此外,農民還應利用媒介進行及時的信息反饋,將想看的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向媒介進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瞭解農民的需求,並及時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參考文獻:

[1]張通生,趙樑.新農村建設中的科技傳媒傳播創新[J].產業與經濟論壇,2011,10(2):41~42

[2]李成硯.涉農報紙如何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發揮作用[J].中國報業,2012,7:68~69

[3]董成雙,邢祥虎,薛壽鵬等.農業科技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4]劉思遠.遼寧省科技傳播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互動及發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zpmry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