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論文

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論文

論文摘 要: 課堂教學評價是高校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客觀地用量化的標準進行定量分析,必須建立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指標體系的設立和權重分配,以客觀有效地反映課堂教學效果。

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 高等學校 課堂教學 評價指標體系

高等教育的發展關係到國家的未來,關係到全民素質的提高。我國曆來重視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教育部多次要求高等學校重視對學生的教學工作,尤其是抓好本科生的教學。而評價教學的好壞,最基礎的又是日常的課堂教學。對此,近年來許多學者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討,也提出了一些量化分析的綜合評價方法[1-4]。但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一個涉及多因素的綜合評價,具有多種不確定因素,要想準確建立評價方法,關鍵是建立一個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按照高等教育規律,參考課堂教學實踐,提出一種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可用於不同學科之間、不同教學方法之間的量化比較,為教學管理提供一個客觀依據。

1.建立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原則是規律的反映。高等學校課堂教學指標體系的建立,必須要符合高等學校的教育特點,能夠為課堂教學服務。

1.1導向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評價產生的效果要有利於樹立良好的教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指標體系中涉及全局性的重要指標,將直接影響到學校辦學方向、辦學投入和學科發展。

1.2客觀、可考核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在設定過程中要儘量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應當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各個學科的實際教學情況,從本質上反映高等學校課堂教學的全部基本特徵。另外評價指標體系還應具有合理性,能夠在公平、公正、合理的條件下對課堂教學水平進行考核。

1.3簡潔、完備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要具備準確性和全面性,能全面反映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情況,但是指標的設立應儘可能的少,便於操作,各指標間不應該有強相關性,避免指標內容的重複。

1.4可操作性原則

在保證能夠正確、公正的前提下,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力求簡單實用,可操作性較強,突出重點,抓住各學科的共性,容易得到評價數據。對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一些硬件指標可由統計數據給出,其它的指標可採用專家打分的方式進行,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結合。

2.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高等學校課堂教學綜合評價採用二級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自頂向下分層設置的3層模式確立。首先確定總體評價目標,建立目標層(高等學校課堂教學綜合評價);把總體目標分解成一級指標體系,按其重要性分配不同的權重;再考慮各個一級指標所包含的方面,分解為二級指標體系,並在該一級指標之下為二級指標分配不同的權重。

通過對高等學校教師的課堂教學分析,並借鑑專家意見,本文建立的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採用4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並分配了各指標的相應權重。

2.1教學態度

教學態度是指教師的專業精神,它體現在教師的備課、授課和課後輔導等一系列活動之中,是能否做好課堂教學的保證。教師要想搞好日常的課堂教學,首先需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教師只有做到愛崗敬業,一心為學生服務,才能真正上好課,教好書。在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我們為一級指標教學態度分配權重為0.25,以下再細分為4個二級指標。

2.1.1治學的嚴謹性。高校教師不能只滿足當一個照本宣科者,還要成為一個治學嚴謹的研究者,系統掌握要講授的課程內容和體系,並瞭解本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3。

2.1.2對待學生和教學的態度。教師在面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有正確的態度,不能僅是應付工作,而要做到為人師表,熱愛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堂課的教學,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2。

2.1.3講課的精神面貌。教師在講課時要富於感染力,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被動的受學者變成一個主動的求道者,培養學生的自學、研究能力,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2。

2.1.4備課與教案的準備情況。為了上好課,教師要認真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提前備好課,準備好教案,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3。

2.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的實施,最重要的就是教學內容的落實,只有教師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真正教給學生,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把握知識的難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學密度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識。在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我們為一級指標教學內容分配權重為0.3,以下細分為四個二級指標。

2.2.1教師對講授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講明白,首先自己必須熟練掌握教材,在認真備好課的前提下,課堂講授時應儘量做到脱離講稿,或只參考重點提綱,尤其不應該每計算推導一步,連答案都要照書、照教案抄,而不敢自己在講台上現場解題,教師對講授內容的掌握情況分配權重為0.3。

2.2.2基本知識的講授。教師在實際課堂講授環節,要加強基本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打好紮實的基本功,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3。

2.2.3重點、難點的把握。教師要善於把握知識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在講授時應突出重點,講清難點,讓學生切實掌握所學內容,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2。

2.2.4理論聯繫實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儘可能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將為學生進入社會打下基礎,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2。

2.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指教師教學的手段,是貫徹教與學的媒介,教學方法的選擇適當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好的教學內容還需要有適當的教學方法反映給學生,要能更有利於學生接受和掌握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在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學方法是教學內容外的另一個重要一級指標,我們為它分配權重為0.3,以下細分為4個二級指標。

2.3.1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選擇的適當性。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要呆板地只顧自己在上面講,不考慮效果地對學生滿堂灌,而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靈活地選擇多種教學方法,以給學生造成新鮮感,但是又不能為選擇而選擇、為靈活而靈活,而是要注意方法的適當性,我們為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3。

2.3.2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教師在可能和需要的情況下,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合理運用實驗、教具、幻燈片、視頻影像等教學輔助手段,增強教學效果,教學輔助手段用得好的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不能只顧花哨,整堂課只見課件、幻燈片,而是要注意合理和必要性,否則就是以輔代主了,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2。

2.3.3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情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師生互動,儘量促進學生的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2。

2.3.4時間分配的合理性。教師應合理安排學期進度和每節課的`講授時間,做到鬆馳有度,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所學知識,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3。

2.4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是檢驗課堂教學好與壞的標準。教師的課堂教學要落到實處,要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而不是相互應付,就要注意最基本的環節,促進學生的學習,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我們為一級指標教學效果分配權重為0.15,以下細分為4個二級指標。

2.4.1能否按時上下課。教師要保證一堂課的效果,最起碼的首先要保證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教師必須要做到按時上、下課。我們給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3。

2.4.2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出勤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上課的出勤率也直接關係到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保證學生的上課出勤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若是學生對課程內容沒有學習興趣,經常不去聽講,那就根本談不上教學效果了。學校既要從制度上規定學生的上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要督促檢查,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3。

2.4.3師生的關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搞好師生關係,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否則如果學生對學習、對教師產生了牴觸情緒,教師就無法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無法完成課堂教學,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3。

2.4.4教師的儀容儀表。最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還應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帶給學生愉悦感和親切感,使教學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順利進行,本指標分配權重為0.1。

3.結論

3.1通過建立高等學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用量化的方法直觀地進行不同學科間的課堂教學比較,為教學評估和教學管理提供有益的幫助。

3.2本文設計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既可以是對具體某一堂課的合格考察,又可以用來對不同教師間的賽教評估,還可以是一段時間,比如一學期結束對教學效果的管理。

3.3對原始數據的收集,既可採取向學生髮放調查表或由專家打分的形式,又可由學生打分和專家打分相結合,再分別給予不同的權重來綜合評定。

參考文獻:

[1]黃迪民,孫佳燕.基於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高校實踐教學效果評價[J].廣西社會科學,2008,(5):194-197.

[2]郝佔剛,劉菡,宋少偉.基於GA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J].科技信息,2008,(22):43-44.

[3]高徵傑.模糊綜合評價用於體育健康課程教學效果的研究[J].邢台學院學報,2005,20,(2):78-80.

[4]劉賢江.運用模糊集理論綜合評價教學效果[J].今日科苑,2006,(12):113-11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y8zkkp.html
專題